西北风云新疆篇《大清的倔强》1

那年明月

<p class="ql-block">让我们再回到1862年的新疆,此刻正是陕甘乱局的开始,但远离内地的新疆,也并不安静。这个时候,陕甘之乱的飓风尚未席卷边疆;但不幸的是,大清的边军,却不断受到来自沙俄军队的威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俄国人对土地的觊觎永无止境,就像棕熊,做梦都渴望占有整片森林中的蜂巢一样。而痴迷往往都是建立在阴谋和强权之上,也许简单粗暴的获取更为直接。</p><p class="ql-block">尽管彼时沙俄已经通过巧取豪夺逼迫清廷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如</p><p class="ql-block">1858年的《瑷珲条约》,</p><p class="ql-block"> 就逼迫清政府 割让了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的约60万平方公里土地。</p><p class="ql-block">1860年,沙俄又以调停人的身份,迫使清廷秘密签订了《北京条约》;</p><p class="ql-block"> 再次割让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的约40万平方公里土地。</p><p class="ql-block">贪欲的大门一旦打开,便如漫堤而出的洪水,愈发疯狂,</p><p class="ql-block">北极熊的觊觎如同尝到蜂巢的甜蜜以后,变得更加贪婪。</p><p class="ql-block">最初的他们,也只是派一支两千人的小部队袭扰进攻,逐步的蚕食;</p><p class="ql-block">但收效甚微,推进的速度和公里数都令人沮丧。</p><p class="ql-block">这里边实际上有两个因素,一是寒冷的气候阻碍了漫长的补给线,而大清边军的抵抗意志,也让他们出乎意料。</p><p class="ql-block">这些因素无疑都让沙俄军队的推进速度,难以达到预期。这个时候,北极熊开始静下心来,剑走偏锋,和内奸开始联络……</p><p class="ql-block">我们再说说彼时的大清边军。</p><p class="ql-block">自顺治皇帝时期,清廷在龙兴之地的东北设立了盛京将军,黑龙江将军和吉林将军。</p><p class="ql-block">作为后金的崛起和腾龙之地,这就类似于满族的根据地,所以必须保证这个大后方的稳固牢靠。这样也是为了抵御沙俄军队的入侵,同时也作为八旗精锐的募兵之地。</p><p class="ql-block">为了让这些八旗子弟,依然能够保持最初的骁勇善战,帝国的统治者认为,只有在这些苦寒之地的砺炼,才能让他们始终保持骑射训练的基本技能,而随时征调。</p><p class="ql-block">所以这些地区基本上都是“亦农亦兵,闲时为农,战时为兵!”</p><p class="ql-block">对帝国的统治者而言,只有来自这些地区的自家人,才称得上真正的满洲勇士,才是帝国根基稳固的基本磐石。</p><p class="ql-block">特别是在康熙大帝平定了三藩之乱以后,清廷对汉人的忠诚度变得更加疑虑。</p><p class="ql-block">事实上在这个各民族混居的地区,的确是出了当时威名赫赫的索伦,达斡尔骑兵,黑龙江马队,以及锡伯营;这些战功赫赫的勇士们。</p><p class="ql-block">乾隆年间,朝廷经过多次用兵,于1757年全面平定了准噶尔汗国;两年后又平定了南疆的大、小和卓叛乱,确立了对天山南北的主权。乾隆帝为了庆祝这一胜利,将“西域”改名为“新疆”,意为“故土新归”。</p><p class="ql-block">但面对新疆这块浩瀚无垠,又偏居边陲的土地,边疆辽阔地广人稀,是最大的问题!而且彼时的新疆的局势,也并不稳定。</p><p class="ql-block">为了加强边疆的防务,乾隆帝采纳了伊犁将军富察明瑞的建议,特意从东北地区,调遣了擅长骑射、骁勇善战的索伦和锡伯人,前往新疆。</p><p class="ql-block">这是一次顶风冒雪,忍饥挨饿的长途跋涉。</p><p class="ql-block">经过一年多的时间,这些携家带口的索伦和锡伯人,终于抵达了新疆。</p><p class="ql-block">他们主要定居在伊犁的察布查尔地区,被编入伊犁四营,是边军的主要骨干力量;同时,也参与当地的农业生产。</p><p class="ql-block">应该说,他们为了整个西部边疆的稳定,的确是做出了不能抹去的贡献。</p><p class="ql-block">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彼时的清廷,无论是对内还是对外,都是忧心忡忡。对外,要抵御沙俄的虎视眈眈;对内,则要面对新疆这块战火不断.屡仆屡起的各种少数民族。</p><p class="ql-block">所以只有从盛京一带的本土,远调自己的心腹力量,在此生根发芽,长住边陲,也许才能打消帝国的忧虑。</p><p class="ql-block">事实证明,这种未雨绸缪的确是必要的!后期的锡伯营和索伦兵,一度成为抗击俄军的主力部队。而他们的统领,不是战死,就是自我了断!几乎无一临阵投降。</p><p class="ql-block">1862年,对多事之秋的清廷来讲,可以说分身乏术,内外交困。</p><p class="ql-block">在南方,和太平军的鏖战已经到了最后的关键节点!这时候,又冒出了异军突起的捻军,应接不暇。</p><p class="ql-block">这个时期的帝国的主力大军,都在南方作战,而陕西的主力部队,也调往了河南。</p><p class="ql-block">趁着这个兵力空虚的当口,陕西回乱,也开始正式拉开了序幕。</p><p class="ql-block">实际上这个时候的新疆,已经无法独善其身。</p><p class="ql-block">不光要面对沙俄的入侵,还得时时留意着后院起火。而朝廷的主力部队,几乎都在关内与敌混战;也就是说,朝廷无暇西顾,只能靠新疆自救。</p><p class="ql-block">实际上这个时期以新疆的驻军,如果是18世纪以前,经过统一训练的索伦骑兵和锡伯营对付俄军,还是不至于吃紧的。这也是清廷把他们安置在新疆的长远考虑,毕竟边境地区,还得有自己的嫡系部队驻守。</p><p class="ql-block">但问题是,到了19世纪中叶以后,清军的武器配置以及战术打法,和西方列强已经形成了明显的代差!</p><p class="ql-block">西北边陲,远离沿海,既无富庶可言,更无与西方世界的信息通畅交流;所以这个武器的更新换代,自然也滞后。</p><p class="ql-block">资料显示,1862年清军在新疆边军的武器装备,仍以传统冷兵器和旧式火器为主,尚未大规模列装西方的先进武器。</p><p class="ql-block">鸟枪,也就是火绳枪,作为新疆边军主力的单兵火器。射程约100-150米,必需搭配火绳,点火使用。而且它的装填速度比较慢。</p><p class="ql-block">还有一种射程可达300米,发射霰弹或实心弹的抬枪,主要用于压制骑兵冲锋或者守城之用。</p><p class="ql-block"> 这也算是重型火枪,但必需2-3人,方可操作。</p><p class="ql-block">还有一种算是比较厉害的武器~劈山炮,</p><p class="ql-block"> 这种 前膛滑膛炮,可发射实心弹或霰弹,但它的缺点是机动性较差。</p><p class="ql-block">腰刀,也就是我们熟识的大刀。</p><p class="ql-block"> 这是 近战的标配武器,几乎人手一把,是白刃战的利器。</p><p class="ql-block">再就是弓箭这种传统的远程战力,个别的精锐部队会配备角弓,但它的前提要求是,必须保证箭支的储备要充足。</p><p class="ql-block">再就是子母炮,也就是我们常常听到的佛郎机炮。</p><p class="ql-block"> 算是一种轻型后装炮,射速快但威力有限,常用于机动支援。</p><p class="ql-block">威力最为强悍的当属红衣大炮,这个从后金入关时就已经照猫画虎,算是明朝关宁铁骑的攻城利器!</p><p class="ql-block"> 这种固定式的重型火炮,主要部署于要塞,射程远但机动性很差。</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1862年的新疆边军装备,装备局限技术滞后!边军的武器比东南沿海的清军要更为落后。同年,李鸿章创立的淮军,已经开始装备了西方更为先进的后膛枪;而新疆边军,依然依赖于前装火绳枪。</p><p class="ql-block"> 地处偏远的新疆,武器更新极为缓慢,无论是部队的粮饷补给,还是军队装备,还是落后于沿海,更不要说欧洲的军队。旧式武器的维修困难,弹药补给的不足,只能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p><p class="ql-block"> 直到 1876年左帅西征时,清军才大规模换装德制毛瑟步枪、加特林机枪等先进武器。彼时作为主力部队的刘锦棠部,就配备了后膛七响枪、克虏伯大炮;但很可惜,比起1862的新疆边军,已经过去了十几年。</p><p class="ql-block">所以,1862年的新疆边军,无论是武器配置,还是战术打法,都和欧洲军队,有了代差。</p><p class="ql-block">而八旗的索伦兵、锡伯营,都是以勇猛和彪悍无畏,勇冠三军!但问题是,这个时期的战争形态,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p><p class="ql-block">1860年的八里桥之战就是最为典型的案例。</p><p class="ql-block">当时的清军在僧格林沁亲王率领的三万精锐蒙古骑兵及步兵,与英法联军约八千人在八里桥展开了激战;但最终,却全军覆没,而英法联军仅伤亡数十人。这场战役不仅是冷兵器时代骑兵战术对近代火器军队的惨败,也暴露了晚清军事体系的落后与腐朽。</p><p class="ql-block">自此以后,满蒙联军中的八旗精锐差不多被一锅端!自此一蹶不振,再无入关之初的所向披靡!当“满万不可敌”的神话遇到现代西方火器的扫射时,再厉害的勇士也无法做到铜墙铁壁。</p><p class="ql-block">当时的僧格林沁麾下有三万精锐,包括蒙古铁骑和八旗精锐,其核心战术主要依赖于骑兵冲锋。也就是类似于最初八旗重甲如飓风呼啸而过的传统战术。</p><p class="ql-block">他将部队分为五队,前两队持长矛破阵,后三队以马刀、弓箭和火绳枪支援,依旧采用此前击败太平军的传统战法。 </p><p class="ql-block">可惜他忽略了一个重要的节点。此刻对阵的并不是后期,同样手持冷兵器的太平军,而是手持先进武器的西方列强。</p><p class="ql-block">尽管面前的英法联军仅八千人,但他们装备了先进的后装线膛枪(如米尼弹步枪)和远程火炮,射速是清军火绳枪的十几倍;且火炮射程达千米以上。</p><p class="ql-block">英军还特意从法国购入了远程大炮,在八里桥桥头构筑了炮兵阵地。 </p><p class="ql-block">就这个武器配置和火力优势,已经远远的碾压了依旧采用传统骑兵战术,使用冷兵器,徒有一腔壮士悲歌的满蒙军队。</p><p class="ql-block">而僧格林沁依然沿用冷兵器时代的密集冲锋战术,将骑兵暴露在开阔地带。他的固化的思维,又让他错误的估算了联军的火枪射程;认为骑兵能在敌方第一轮的齐射之后就突破阵形。</p><p class="ql-block">他对自己所率领的满蒙勇士们充满了自信!但他并不知道的是~线膛枪已经可以进行多轮的快速射击。 </p><p class="ql-block">恰恰就是这种传统战术思维的僵化,断送了几万精锐之师。</p><p class="ql-block">战斗开始,联军的火炮在千米之外就开始轰击。昏天黑地的硝烟里,受惊的战马失控后左冲右突,导致阵型大乱!</p><p class="ql-block">而大量的士兵被踩踏致死,能够侥幸冲到阵前的骑兵,也被线膛枪密集的火力击溃!已经毫无顾忌的英法联军甚至组成空心方阵,形成无间断的火力网,甚至不用刻意瞄准射击。</p><p class="ql-block">当时的清军步兵虽然依托村落、树林进行袭扰,但缺乏工事掩护,被联军的炮火和散兵战术分割;根本无法形成有效的反击。而僧格林沁又犯了一个错误,他误判了主攻方向,将精锐调往西路,拦截英军。</p><p class="ql-block">这也导致八里桥的正面防线空虚,最终,一场失败已成定局,全线崩溃。 </p><p class="ql-block">此战结果</p><p class="ql-block">清军三万精锐全军覆没,而英法联军仅阵亡2人、受伤28人;而清军的伤亡主要源于乱战中的踩踏[导致。 </p><p class="ql-block">这是一个多么讽刺的战损比,让人叹息。</p><p class="ql-block">此战让清军的呆板腐朽传统显露无疑!军事思想的短板让整个朝堂为之震惊。他们依然依赖于骑兵的冲锋,而非火器协同,且对现代战术中的如散兵战术、阵地防御,毫无认知。虽勇气可嘉,但装备、训练和指挥体系,均与西方联军的代差,形成了鲜明的对照。</p><p class="ql-block">这有点儿像一幅现代漫画中的素材。一个肌肉结实的勇士,手持大刀,眼里布满了英雄的无畏,冲向敌人!但对方却轻描淡写,掏出了手枪,一枪毙命。</p><p class="ql-block">当堂吉诃德式的悲壮,化作子弹穿过肉体的闷响,时代已经把守旧,压在了身下摩擦。</p><p class="ql-block">八里桥失守后,咸丰帝逃往承德,英法联军随即攻占北京,并火烧圆明园。清廷被迫签订了《北京条约》,割地赔款。此战后,清廷的满蒙军事力量元气大伤,不得不依赖曾国藩、李鸿章等汉族武装。</p><p class="ql-block">这实际上,也为晚清的权力结构变化埋下了伏笔。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僧格林沁也是满蒙名将,但他过度依赖蒙古骑兵的传统优势,并没有认识到近代火器对战场规则的颠覆。其战术部署依然沿袭传统的战术,如开阔地布阵、缺乏纵深防御,反而为联军的火力,提供了活靶子。据亲临战场的西方指挥官后来回忆说,当炮火弥漫里,看到清军的旗手岿然不动的挥旗指挥时,他甚至祈祷子弹不要击中这位可歌可泣的旗手勇士!但可惜,他的祷告如同死神的诅咒一样,哪位誓死无畏,依然履行指挥职责的旗手,就在他的望远镜里被子弹击中,倒在了桥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但很快,他的指挥旗帜,被另一名清军战士再次举了起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是一个多么悲壮的画面,中华民族的战斗意志和气节,永远不倒!但我们必须要学会</span></p><p class="ql-block">历史的反思。</p><p class="ql-block">清廷抵制火器的发展是从康熙朝便已经开始,当时禁止各省造子母炮;这就导致清军装备停滞于冷兵器与老式火器的混用阶段,而英法军队已经进入了后装线膛枪的时代。 <span style="font-size:18px;">传统军事思维的致命缺陷 ,对技术革新的漠视,</span>战术思想的固化;让八里桥之战成为了一场军事灾难!</p> <p class="ql-block">同治元年(1862年),清军和太平军在南方鏖战,趁清帝国无力西顾之际,狡猾的北极熊又一次瞅中了空档,准备入侵新疆。</p><p class="ql-block">时任沙俄西伯利亚军区参谋的康斯坦丁·考夫曼提出,让俄国人伪装成匪徒,在两国划界不明的地区,进行抢掠;而后沙俄就可以以此为借口,名正言顺的介入,挑起战争。</p><p class="ql-block">事实上我们翻阅历史,会发现有两个国家素来阴险。一个是充当搅屎棍的大不列颠,而另一个,则是野心勃勃,心怀叵测,从而坐收渔利的俄国人。</p><p class="ql-block">考夫曼的计划,很快得到了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的赞许,并开始付诸行动。</p><p class="ql-block">同年的5月26日,一帮化装成匪徒的俄人在清朝境内活动,挑起事端后,沙俄堂而皇之的派遣正规军,开始不断入境。</p><p class="ql-block">彼时的新疆边军,虽然武器落后,等驻守边疆的索伦和锡伯营,依旧战力彪悍。不同于内地的是,尽管内地的八旗子弟每日里只知架鹰逗鸟;但这些戍边的满蒙军人,依然没有忘记自己的守边之责。尽管彼时的边军绿营,军纪废弛.不思武备;甚至很多绿营之中已经被穆斯林内奸所渗透。但绝大多数的戍边部队,依然忠诚不减。</p><p class="ql-block">所以就以战斗的勇气而言,俄人并无多少胜算。但有了先进的火器,和内奸配合的行动,又另当别论。</p><p class="ql-block">因此,1862到1864年的两年抗俄之战里,新疆的边军,是没有多少优势的。</p><p class="ql-block">打仗不光只靠勇猛,比拼的更是武器的先进高低!他们的装备连南方的湘军、淮军都比不上,又怎么去跟俄军比呢?</p><p class="ql-block">武器配置,和俄军就有代差,其次是新疆边地辽阔,每个卡伦之间相隔甚远,驻军有限。</p><p class="ql-block">当时的沙俄军队的确是占领了一些清军的哨卡堡垒,但互有胜负,行动远未达到预期的推进速度。而被打散的清军,又会时不时的组织反击和游击战术;也让俄军颇为头疼。</p><p class="ql-block">但最坚固的堡垒,依旧是从内部打开!</p><p class="ql-block">这个时候我们又得说说,已经从关内潜伏到新疆的个别反叛分子,以及妥得璘.索涣章这些内奸的配合。</p><p class="ql-block">恰恰就在这些内奸的通风报信和里应外合之下,派往哨卡支援的绿营兵和民团,纷纷临场倒戈,结果就打了驻防边军一个措手不及!</p><p class="ql-block">这便导致一些边防卡伦,逐步失守。</p><p class="ql-block">1862年6月22日,鄂尔果珠勒卡伦(即今日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附近)的守将文良,与俄军鏖战,尽管武器落后,但仍成功击退了俄军,打伤打死俄兵数十人。</p><p class="ql-block">到了月底,西伯利亚总督科尔帕柯夫斯基,兵分四路,在伊犁以西、以北发起了全面进攻。他派遣4000多哥萨克骑兵携野战炮,攻打塔城地区的额科托卡伦。</p><p class="ql-block">在沙俄军队的历史上,哥萨克骑兵以其卓越的战斗能力和独特的战术闻名于世。</p><p class="ql-block">哥萨克,在突厥语中意为“自由人”。</p><p class="ql-block">他的标志性武器是沙斯卡马刀,长约90厘米,没有护手设计,刀刃呈弧形,刀柄尾部有配重,一般为鹰头造型。这种设计不光美观,也优化了重心,便于挥砍厮杀。它的刀身,采用珍贵的大马士革钢,精心淬炼打造而成。这就使得沙斯卡马刀在劈砍动作中,能够释放出强大的杀伤力;也正因如此,它被称为“鹰之利爪”,仿佛是翱翔天际的雄鹰。</p><p class="ql-block">早期的哥萨克骑兵,除了配备沙斯卡马刀外,还会配备一把 2至3米的长矛。作为冲锋陷阵时的武器。</p><p class="ql-block">十七世纪后,哥萨克骑兵在保留传统冷兵器的基础上,开始装备火绳枪和手枪;将传统的骑射冷兵器与新型火器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先射击后冲锋”战术。这种战术的出现,进一步丰富了哥萨克骑兵的作战手段,使其战力大增,所向披靡。</p><p class="ql-block">其实哥萨克人的特征很好区别,首先他们通常会剃光头部的其余毛发,仅在头顶保留一绺发鞭;当然,这种独特的发型,也象征着他们的战士身份。同时,还会蓄起浓密的胡须,以此彰显自身的勇猛。</p><p class="ql-block">还有一个最为明显的特征,哥萨克人头戴毛皮高帽,通过帽顶的颜色,以区分族群。,例如红色就代表库班哥萨克。而在服装方面,这些特点都让他们具有很高的辨识度。</p><p class="ql-block">自19世纪开始,哥萨克骑兵凭借自身的骁勇实力,成为沙俄帝国的军事尖刀;并随着沙俄东征西讨。</p><p class="ql-block">先后参与了拿破仑战争、日俄战争等诸多重大战事,其机动性与临战时的凶悍,让它们声名远扬。</p><p class="ql-block">当年在我国东北地区的日俄交战中,他们也让日本人吃尽苦头。</p><p class="ql-block">但一物降一物!面对白山黑水间熟悉地形的“红胡子”,也就是当地山头的各路“绺子”;哥萨克骑兵也是一筹莫展。</p><p class="ql-block">绺子们打一枪就跑,搞得哥萨克晕头转向,一筹莫展;就像狗撵兔子一样的疲于奔命。</p><p class="ql-block">清代的卡伦,我们可以把它简单的理解为一个边防哨所,或者边防检查站,驻军人数不等; 多则几百,少则几十。</p><p class="ql-block"> 这个卡伦制度,从康熙帝的手里就已经开始实行;遍布于我国东北、新疆.蒙古,特别边疆区域。</p><p class="ql-block">乾隆皇帝在平定西北的准噶尔部叛乱之后,在西北地区又增设了大量的卡伦。一七五四年,清廷在科布多增设卡伦,一七五五年以后,清政府开始在北疆的伊犁、塔尔巴哈台等地区大量设置卡伦,接着在南疆陆续设置了一系列的卡伦。</p><p class="ql-block">卡伦有多种形式,主要负责警卫和探察敌情;皇帝专用猎场有“围场卡伦”,用于围场的警卫。在禁区、山场、矿山设置的卡伦,负责查禁私人采伐捕猎;设置于山川要隘的卡伦,负责维持秩序,保证交通安全,稽查犯人,解送马匹,护送贡物,传递文书等。</p><p class="ql-block">在一些游牧部落设置的卡伦,则防止牧民越境放牧,避免发生纠纷。</p><p class="ql-block">而边境地区设置的卡伦,主要是戍边守卫.巡查国境。有些卡伦常年设置,驻地不变,有些卡伦虽然常年设置,但驻地随季节变更也会转移。比如西北地区管理牧区的卡伦,东北地区查禁私入禁区采参、捕猎的卡伦。</p><p class="ql-block">各种卡伦根据各自的任务,有的固定守望,有的在一定范围内巡逻。</p><p class="ql-block">光绪年,全疆共设250多座卡伦,驻守于天山南北的要隘。</p><p class="ql-block">当时驻守额克托卡伦的清军守将,是守备杨继,只有600兵力。</p><p class="ql-block">其实这个时候的边军士气,普遍的低落且有怨言。因为此前朝廷正全力攻打太平军,所有的资源和力量,都倾向于湘军和淮军;至于新疆的八旗和绿营,军饷屡遭拖欠。</p><p class="ql-block">西北的军饷历来都是导致士气低落和营中哗变的导火索。要想马儿跑得快,就得吃上草。西北自古贫瘠,这个时期的南方,战事吃紧,而那些历来被朝廷,视为赋税重地的鱼米之乡,又恰好被太平军所占领。</p><p class="ql-block">战事一开,需要更多的银两,这个时候的朝廷,背上还背着巨额的财政负担,既要承担镇压太平军的巨额军费,又要支付对外战争赔款,可以说前胸贴到了后背,气喘吁吁;是真正的背锅子爬坡~钱紧后怂。</p><p class="ql-block">同年的清军在上海青浦与太平军交战时,曾依赖外国雇佣兵“洋枪队”的助战。结果洋枪队副司令福瑞斯特,却被太平军俘虏。</p><p class="ql-block">太平军提出高额赎金,包括枪械、弹药和十箱鸦片。</p><p class="ql-block">那个时候,外国人的命非常值钱,李鸿章哪敢怠慢,被迫支付!</p><p class="ql-block"> 为了填补军费缺口,清政府竟默许国内大规模种植鸦片。据记载,陕北平原“遍地罂粟花”;这种饮鸩止渴的做法,虽短期缓解了财政压力,却加速了社会的崩溃。</p><p class="ql-block">特别是 1860年《北京条约》签订以后,清政府需向英法需要支付800万两的白银赔款;而这笔款项,直在1862年仍在偿还之中,直接分流了本可用于镇压太平军的资金。</p><p class="ql-block">彼时的 中央财政无力独自承担赔款,便将压力摊派至地方。比如江苏上海这些地方,因为富庶,而被要求承担最高的份额。</p><p class="ql-block">这就进一步加剧了地方税收的盘剥,这种“中央借款、地方还债”的模式,更加激化了社会矛盾。</p><p class="ql-block">财政危机引发连锁反应 。</p><p class="ql-block"> 为了同时应付军费开支和赔款,清廷大幅加征盐税、鸦片税及日用商品税,导致民生凋敝,这种税收的恶性循环!反而助推了太平天国运动的蔓延。</p><p class="ql-block"> 青浦事件中,太平军索要鸦片作为赎金,而李鸿章被迫妥协!清政府既无力约束外国雇佣兵,又丧失国内权威。</p><p class="ql-block">这种失控,也加速了地方武装湘淮军的崛起,从而更加削弱了清廷的集权制度。</p><p class="ql-block">这个时候的大清帝国,对内是横征暴敛,愈发激起了民变,形成了“越镇压越缺钱,越缺钱越需镇压”的死局,已经无解。 </p><p class="ql-block">这种结构性危机一直持续至清朝灭亡,最终38亿两白银的总赔款中,仍有部分由民国政府继承偿还。</p><p class="ql-block">这就是典型的人死了,账还在!谁继承谁偿还……</p><p class="ql-block">我们再回到额科托卡伦,看看守备杨继的反击手段。</p><p class="ql-block">在史书之中,关于杨继的详细记录并不多,但他的英勇反击,却被历史铭记。</p><p class="ql-block">对杨继来讲,俄军的攻击并不意外,因为此前,他不光知道了<span style="font-size:18px;">鄂尔果珠勒卡伦受到的攻击,也干掉了了城内的回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所以杨继这个人并不是死脑筋。</span></p><p class="ql-block">尽管他这里只有遂发枪和老式的抬枪,武器落后,但依托工事堡垒的坚固,顽强防守!</p><p class="ql-block">抵抗了数周,竟让俄军毫无进展。但很快,沙俄的重炮开始抵运战场!连续三天无休止的轰炸,墙倒屋塌!</p><p class="ql-block">杨继看着硝烟弥漫中的残垣断壁,和受伤的军士,知道死守下去只有全军覆没。</p><p class="ql-block">他留下了不愿离去的伤兵,带领剩余的清军冲出了重围,进入了周围的山区。</p><p class="ql-block">而留下的伤兵且战且退,把嗷嗷叫啸的俄军领入了巷区;这里是存放火药的地方……</p><p class="ql-block">然后一把火,在震天的轰鸣里,与敌人同归于尽。</p><p class="ql-block">其实杨继并未远离,当城里的爆炸声传来时,所有的仇恨,都已经深深的埋在了心里。</p><p class="ql-block">他就这样,率领剩余的兄弟,昼伏夜出,和敌人打起了游击战。</p><p class="ql-block">夜色和熟悉的地形,都让杨继的声东击西发挥不错。远道而来的沙俄军队竟然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他们拿这支如狸猫一样,藏在山林之中频频袭击的清军残勇,毫无办法。</p><p class="ql-block">但问题还是出在了内部。</p><p class="ql-block">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再怎么骁勇还是要吃饭的!所以杨继必定要向当地的山民买粮。</p><p class="ql-block">而这个消息很快被回奸告密!</p><p class="ql-block">结果不言自知。</p><p class="ql-block">当第二天的晌午时分,如约而至的杨继出现在村庄时,几百只预先埋伏的枪口已经对准了他!</p><p class="ql-block">这个骁勇的戍边战士,和他出生入死的兄弟们,就这样倒在了侵略者的包围之中;而让他至死都不能瞑目的是,那把助纣为虐的刀子,恰恰来自内部。</p><p class="ql-block">额科托卡伦彻底失陷,而杨继所率的抵抗力量,也牺牲殆尽。但这位忠贞不渝的边军守将,和他的600军士,硬是靠着这股报国的忠诚和勇猛,毙敌数百。在这儿拖了俄军的4000余人,整整一个多月。为后续的清军支援,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之后的10月20日,俄军开始进攻齐钦卡伦(今天的伊犁河一带),他们同样遭到了清军守将邵光的顽强抵抗!被沙俄称之为无坚不摧的哥萨克骑兵43人,被守军击毙!</p><p class="ql-block">同仇敌忾的大清边军,以超乎寻常的战力,死死守住了<span style="font-size:18px;">齐钦卡伦!</span></p> <p class="ql-block">我们把镜头放到七月下旬的新疆,看看主力部队的动作。</p><p class="ql-block">进入了7月下旬,当时的伊犁将军常清担任新疆的最高行政长官,他亲自带着5000多索伦.锡伯营战士与俄军鏖战!</p><p class="ql-block">但这次,清军损失惨重。强大的火力覆盖,对悍不畏死的索伦.锡伯营勇士就是一场降维打击!当擅长使用冷兵器冲阵的八旗精锐遇到火力凶猛的现代武器时,勇士的鲜血化成了一朵朵在空中喷溅的血花。</p><p class="ql-block">让人叹息的是,武器的落差并不是导致战斗失利的全部;恰恰是内奸们临阵倒戈的反杀,让俄军击溃了常清的主力清军。</p><p class="ql-block">我们在回望这场旗鼓相当的战役里,可以看到一个很是微妙的战场态势。</p><p class="ql-block">当两军对垒刚刚完成,第一波的民团就已经开始了冲锋!他们其实都是普通的牧民和百姓,并没有经过严格的基础军事训练,也没有统一指挥的概念;反正就是怀着对侵略者的同仇敌忾!</p><p class="ql-block">他们的武器,不是锄头就是坎土曼,有的手里提着鸟铳。他们不管什么排兵布阵,也不管什么统一号令;反正对面就是侵略者,那就上吧!</p><p class="ql-block">这个时候,实际上是一人动,百人动!而百人动,就是千人动!于是原有的布局和号令都通通作废,汹涌澎湃的民众开始虎啸着扑向对面的俄军……</p><p class="ql-block">但密集的子弹像收割麦穗儿的镰刀一样,很快让他们倒在了鲜血之中。</p><p class="ql-block">炮弹在人群里爆炸,空中落下一片残肢断臂。</p><p class="ql-block">于是后面的人群又转头往回跑!但这样很快打乱了清军的部署。</p><p class="ql-block">已经布列完成的八旗马队,又被席卷的人流冲的七零八落。恰在这时候,一直在身后按兵不动的内奸队伍,举起了手中的排枪……</p><p class="ql-block">当子弹落在清军的马队上时,他们瞠目结舌的看着,这群原本派来支援的面孔,难以置信!</p><p class="ql-block">但这就是现实!现场的态势瞬息万变!在内奸和俄军的前后攻击之下,原野变成了血腥的修罗场。倒下的人,死不瞑目;而能够活着侥幸逃脱的人,直到最后,才明白了这场满是诡谲莫测的对决,其实只是一场内奸们的里应外合。</p><p class="ql-block">这个时候的常清,也是一头雾水!突然的变故也让他措手不及,七零八落的队伍已经无法整合。为今之计,只有落荒而逃。</p><p class="ql-block">这场大战出乎了俄军指挥系统的意外,内奸的配合,让整个新疆主力八旗的精锐几乎丧失殆尽。</p><p class="ql-block">胜利鼓舞下的沙俄,更加踌躇满志!</p><p class="ql-block">内奸的配合,让他们事半功倍,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战果!而继续挖掘他们的潜力,让俄国人更加提高了支援的力度!不光有了新一轮的武器支持,更加紧了对内奸队伍的军事训练。他们有理由相信,有了这些狂热而野心勃勃的内奸的配合,拿下塔尔巴哈台和伊犁,指日可待!</p><p class="ql-block">于是,俄陆续增兵中国境内!从1863年的8月底9月初,进入大清境内,也就是今天的哈萨克斯坦东部地区的俄军,已多达2万多人,几乎把俄国在中亚地区的主力,全部派了出来。</p><p class="ql-block">由于大清在新疆的最高军事指挥官常清,被打散以后不知所踪;新疆清军群龙无首,失去了统一指挥,整个边防线乱成了一团,无法统一有效的阻挡俄军。</p><p class="ql-block">而俄军在msl叛军的带领下,正日夜兼程,三路大军,狼奔豕突般扑向塔尔巴哈台和伊犁一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照这个架势,最多到9月底10月初,他们就会出现在这两座城下,整个北疆,危在旦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