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gbxux6f" target="_blank">叶升龙画论·第四章《诗画论》4.05(2)</a></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五、中国画的“三绝”——诗、书、画(3)</b></p><p class="ql-block"> 在中国,古人早已提到两个重点,即一是作者正确的人生观的建立,二是确定诗画结合。能够从这两点出发,即使没有建立方法论,也可以创作出好作品来。不要说方法论,连这两点观点都没有建立,不用说不会有好作品出现,更有何能力谈绘画改革!</p><p class="ql-block"> 中国古书《大学》全书的第一句话即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这句话是说:大学学什么呢?学习明白什么叫作德。德就是亲近人民为人民服务并做到为最大的人民利益而尽力。艺术家若无这点人生观,只为个人名利,为个人什么独特风格,这就势必进入魔穴无疑。</p><p class="ql-block"> 现在学国画的人,每每进入深山体验而 “行万里路”,而不知深入日常人们生活中 “行万里路”。其实他们体验的是旧文人消闲享受的生活,而不是劳动人民劳动建设的生活。这样的行动怎能改造旧文人画?反而是一心一意在继承旧文人画。</p><p class="ql-block"> 消闲享受是人的生理性必然的要求,非常容易吸引人;而为解决生存的劳动建设,是艰难的活动。人之常情,取享受,避劳累。所以既要当画家,就务必取向后面一条艰难的道路走去,才有成果、希望;否则必将是一场空忙,不仅自己空忙,贻害人民和后人匪浅呢!</p><p class="ql-block">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人们似乎有所感触:西方现代派已走入绝境,而中国的绘画处在旧文人和西方现代派后期印象主义路线中,实际也在绝路上。</p><p class="ql-block"> 1994年2月3日,《人民日报》上刊出了一篇陈维先生所撰写的题为《题画诗杂谈》的文章,提出中国画应题诗的主张。他说:“为提高中国画的创作水平,作者不揣冒昧写了这篇杂谈。” 这句话指出,有诗之画才高,无诗之画必低。是的,无诗即无意,只有画面的形和象,即使不同的手法和风格也都无济于内涵与诗意,所以作者主张画应题诗。</p><p class="ql-block"> 文中还有些话很有意义,今录下一段来谈。作者说:“······作画有一定局限,画家的创作意图有些也表达不出来,这就要借助题画诗来起兴相济,通过题咏把意图扩展开来,所以题画诗言景不若言情。言情是题画诗的脊梁。” 说得很正确。</p><p class="ql-block"> 不过陈先生把所有画家看成有情意但无法表现,其实大多画家还没有情意;所以即使他们知道题诗好,但题不出来。诗是情的表现,画是形的表现,要突出画中情,就不得不题诗。而题画诗必须突出抒情,画家必须首先具有诗意。</p><p class="ql-block"> 其实脱离语言文字的绘画正好是在制造绘画难题,绘画突出内涵最佳的办法在于诗画结合(即文字和画结合)。</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叶升龙画论·第四章《诗画论》4.06(1)即将发布,敬请关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