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尧头村的“城”长史诗</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在晋城盆地的南端,曾静卧着一处被山岭环抱、流水萦绕的村落——尧头村。它的方位脉络清晰可循:北与西巷大队相邻,隔原207国道相望;南接西田石村,东连司家岭村,西南与茶园村接壤,西北则与杨洼村毗邻。老辈人记忆里,“庄破口”是村落的标志性入口,穿过这处村口,顺着一里长坡缓缓下行,便抵达了地处洼底的村落核心。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刻着时光的印记,“阁里”“阁外”“底下村”“谷坨沿”“西场”“西坪”“新市街”“滑河”“南坡”等一众老地名,不仅是地理空间的划分,更是改革开放前村民们聚首吃饭、闲谈家常的“饭场”,承载着一代人的市井烟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这些区块内藏着密集的院落集群,每个院落都沉淀着家族故事与邻里温情。谷坨沿一带,后头院、大南院、小南院、毕院、西院沿坡而建,青瓦土墙间满是生活气息;阁里深处,大孔院、小孔院、陈院相依相伴,世代居住的村民们守望相助;阁外区域,首家院、李家院、新院错落排布,木门吱呀声里藏着岁月絮语。村落的四周被六座山岭天然环绕,构成了独特的地理屏障:东边是尧岭,南边为秦坟岭,西南坐落着部岭,西边的岭口本身就是一道山岭,且与红土岭之间隔着南坡;西北方向是张松岭,北边则横亘着墩岭。这六座山岭守护着村内一千多亩集体土地,而穿村而过的滑河,更是村落最鲜活的“生命脉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旧时的滑河自西向东流淌,上游称“上河”,下游名“底河”。每年秋日,牛匠村对面山上、红土岭山上、部岭山上的涧水便会从山石缝隙中渗出,汇聚成流,顺着滑河从上河出发,横过南坡大路向北,途经牛家大门口后转向东,经川村而下,沿着村阁楼外流入底河,最终注入白水水库。河流两岸,三四百亩优质耕地被村民们视作“一类地”,是农耕时代的“粮仓”所在:底河南岸有后六亩、二十四亩、山根、东地、小关岛等地块,土壤肥沃、灌溉便利;河背岸则分布着山神庙、大山间、十二亩洼等粮田,每到播种与收获时节,田间便满是村民忙碌的身影。那时的滑河,既是灌溉水源,也是孩童嬉戏、妇人浣衣的去处,流水声伴着村落的日常,成了老尧头最动人的背景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村北的原207国道,是贯穿中国南北的交通大动脉,北起内蒙古锡林浩特市,南至广东徐闻县海安镇,曾是尧头村与外界连接的重要纽带。上世纪90年代,207国道晋城市过境段启动改建,彼时建于城边、兼具环城路功能的这段道路,随着市区范围的扩张逐渐融入城市版图,更名为“中原街”,这一变化悄然拉开了村落与城市交融的序幕。不过,受晋城盆地地理格局影响,城市早期主要向东西北三个方向拓展,直至抵近山边、无处延伸,地处南端的尧头村才真正进入城市发展的视野,在此之前,其发展速度相对滞后于城市其他区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2003年,成为尧头村命运转折的“分水岭”。时任晋城市委副书记、市长的李雁红,力推启动晋城市区东河、西河综合治理工程,这项关乎城市生态与民生福祉的工程于6月20日正式动工,历时两年圆满完工,凭借其卓越的建设品质与民生价值,先后斩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和“鲁班奖”。工程推进过程中,李雁红亲自统筹协调,逐一破解资金筹措、拆迁安置等诸多难题,为工程顺利实施扫清障碍。而尧头村底河两岸的土地正是此次工程的重要征用区域,随着征地工作的推进,汇迁A区、汇迁B区两个大型安置小区迅速崛起,西巷、前进路两河岸边的居民陆续迁居至此,不仅改善了迁居群众的居住条件,更让尧头村的城市化进程按下了“加速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自2003年起,尧头村的土地上掀起了持续的城市建设热潮。白水街从城区一路延伸,途经川村后贯通上河至底河区域——昔日流淌的滑河被纳入城市地下管廊系统,曾经的乡间河道与小路一同被拓建成宽阔平坦的城市干道。白水街南侧,后六亩、二十四亩、东坡、东地、小关岛等昔日良田之上,金风小区、锦龙名苑、南书房、汇迁B区、市福利院、怡园、熙园、紫竹院等住宅与公共服务项目相继落成,鳞次栉比的楼宇逐渐勾勒出城市天际线;街北侧,居然之家家具商超、银福苑小区、汇迁A区、景园小区等商业与居住业态次第铺开,昔日的农耕场景被繁华的都市生活所取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路网建设的完善更是让这片区域彻底融入城市核心:黄华街、景西路、金鼎路三条南北向主干道贯穿而过,中原街、白水街、佑安街三条东西向道路拓宽延伸并新建,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三纵三横”路网格局,其中升级改造后的中原街,更成为城区首条配备综合管廊的交通主干道,与承载了滑河记忆的地下管廊一同,构筑起城市运转的“脉络”。与此同时,各类公共服务资源纷纷入驻:市福利院、城区交通局等驻地单位落地生根;汇迁小学、凤城中学、晋城三中构筑起从小学到中学的完整教育链条;英雄公园的建成,为居民提供了休闲健身、亲近自然的好去处;华街便民服务市场与中原集市则延续着市井烟火,满足了周边群众的日常生活需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行政区划的更迭,记录着这片土地的身份蜕变:改革开放前,这里是“尧头大队”;改革开放后,更名为“尧头村”;2010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深入,正式划归为“中原街社区”。2017年,旧村改造工程启动,历经四年的规划建设,至2021年居民顺利回迁时,老村棚户区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除滑河沿岸尚有十几户房屋未完成拆迁外,其余区域尽数被中原盛世城雅苑、熙园、景园等现代化高层住宅取代。曾经的青瓦土墙、田埂阡陌、岭河相拥的农耕村落风貌,彻底被规整的街道、挺拔的高楼、葱郁的绿地所替代,尧头村完成了从传统村落向现代化城市社区的华丽转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如今,行走在中原街社区,中原街的车水马龙、白水街的商铺林立、英雄公园的悠然惬意,共同勾勒出都市生活的鲜活图景。曾经滋养村落的滑河虽已隐入地下管廊,不复旧时模样,却以另一种方式守护着这片土地的新生。遗憾的是,由于未曾留下完整的航拍影像,老尧头的原始风貌未能被清晰定格,2020年后出生的孩子们,或许永远无法亲眼见到那些被山岭环抱的院落、流淌过田间的河水、村民们忙碌的田埂。但那些镌刻在老地名里的记忆、那些因“两河”治理工程而开启的新生、那些从农耕文明到城市文明的跨越,早已成为晋城城市发展史上不可磨灭的篇章,在岭河萦梦与城启新章的交响中,诉说着时代前行的力量。</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