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三毛简介】(1943年3月26日—1991年1月4日),本名陈平,祖籍浙江舟山市定海区,出生于重庆市南岸区黄桷垭,中国台湾当代女作家、旅行家。</p><p class="ql-block"> 1967年,先后游学西班牙、德国、美国。1973年,定居西属撒哈拉沙漠,随后与荷西结婚。1980年,荷西意外溺亡后,三毛回台湾定居。1991年1月4日,三毛在台湾荣民总医院用丝袜自杀身亡,终年四十七岁。</p> <p class="ql-block"> 三毛的作品主要包括《撒哈拉的故事》《雨季不再来》《稻草人手记》《温柔的夜》《梦里花落知多少》《万水千山走遍》《送你一匹马》《亲爱的三毛》《我的宝贝》《滚滚红尘》《流星雨》等散文集和剧本,涵盖其沙漠生活、旅行见闻、情感经历及文学创作。</p><p class="ql-block"> 《橄榄树》这首歌词是应电影人之约写的,未想到一词成名,唱遍天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橄榄树</b></p><p class="ql-block"> <b>【台湾】三 毛</b></p><p class="ql-block">不要问我从哪里来</p><p class="ql-block">我的故乡在远方</p><p class="ql-block">为什么流浪</p><p class="ql-block">流浪远方</p><p class="ql-block">流浪</p><p class="ql-block">为了天空飞翔的小鸟</p><p class="ql-block">为了山间清流的小溪</p><p class="ql-block">为了宽阔的草原</p><p class="ql-block">流浪远方</p><p class="ql-block">流浪</p><p class="ql-block">还有还有</p><p class="ql-block">为了梦中的橄榄树</p><p class="ql-block">橄榄树</p><p class="ql-block">不要问我从哪里来</p><p class="ql-block">我的故乡在远方</p><p class="ql-block">为什么流浪</p><p class="ql-block">为什么流浪远方</p><p class="ql-block">为了梦中的橄榄树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橄榄树》是三毛为电影《欢颜》创作的主题曲歌词。三毛于1971年在西班牙应李泰祥之邀作词,灵感源于其流浪生活,初稿包含“为了天空的小鸟、为了小毛驴”等意象。因作曲人认为“小毛驴”等词句不适宜演唱,经协商改为“橄榄树”“宽阔的草原”等更抽象的表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橄榄树》这首歌曲以橄榄树为象征,表达了丰富而深刻的思想感情。</p><p class="ql-block"> 首先表达了对远方、自由和家乡的深切向往。歌词中的“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直抒胸臆,表达了对家乡的深深眷恋和对远方的无限憧憬。而“为了天空飞翔的小鸟,为了山间轻流的小溪,为了宽阔的草原”等排比句,则进一步强化了对自由、对大自然美好生活的向往。</p><p class="ql-block"> 其次,歌曲还引发了对生命意义、爱情追求的思考。歌词中的“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流浪”,不仅是对流浪状态的自问,更是对生命旅程的深刻反思。三毛通过描绘自然元素和流浪的情境,让我们在感受美的同时,也去思考生命的意义和爱情的真谛。</p><p class="ql-block"> 此外,这首歌曲也反映了她作为一个执着于梦想的人,在追求梦想过程中感受到的孤独与苦闷,以及她始终坚持不放弃的坚韧精神。橄榄树在三毛的笔下,或许就是守在撒哈拉沙漠中一树普通而又坚强的枯树,象征着她在艰难环境中的坚守与执着。《橄榄树》它不仅仅是一段旋律和歌词的组合,更是情感和哲理的传递,让我们在欣赏音乐的同时,也能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三毛自杀的前因后果</b></p><p class="ql-block"> 三毛自杀,是由其典型的性格所酿成的悲剧。</p><p class="ql-block"> 三毛13岁读初二时,由于代数成绩很差,平时对三毛就十分冷淡的代数老师,那天因三毛做不出习题,便把她叫到讲台上去,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讲:“我们班上有一个同学最喜欢吃鸭蛋,今天老师想再请她吃两个。”说完,用蘸饱墨汁的毛笔在三毛眼睛周围画了两个大黑圈,然后叫三毛“转过身去让全班同学看一看”,全班同学哄堂大笑起来,老师等同学们笑够了,叫三毛到教室角落一直站到下课。</p><p class="ql-block"> 这件事发生后,三毛没有掉眼泪,也没有告诉父母自己在学校受了这样大的精神刺激和侮辱。晚上,她躺在床上拼命地流泪。这件事有后遗症直到第三天才显现出来:早晨去上学,走到走廊看到自己的教室时,立刻就昏倒了。接着,她的心理出现了严重障碍,而且一天比一天严重,以至一想到上学,便立刻昏倒失去知觉。三毛从此患了严重的心理疾病——抑郁症。她的性格已变得扭曲成病态。代数老师是第一个造成三毛悲剧性格与改变三毛命运的人。</p><p class="ql-block"> 二十六岁的三毛第一次自杀。那是从美国回台湾在文化大学教一年书后,因“今生心甘情愿要嫁又可嫁的人”突发心脏病死去,她感情受到挫折,便在朋友家吞服大量的安眠药。</p><p class="ql-block"> 三毛被抢救过来后,不久到了西班牙,与暗恋者荷西重逢。荷西曾在六年前与三毛相约:“你再等我六年,让我念完大学,两年服兵役,六年一过,我要娶你。”1973年夏天,三毛与她“生命的一切”的荷西在撒哈拉沙漠结婚了。她成为沙漠里最快乐的女人,过着神仙眷属般的生活。不幸的是,就在她创作文思如泉涌的年代,1979年中秋节,荷西在爱琴海潜水时发生意外,丧生于漆黑的海底。三毛半疯了。她在小屋里独自守灵,握住荷西的手,一遍又一遍地喃喃自语:“荷西,你不要怕,我尚有父母,不能陪你一起走,现在我握住你的手,那边会有神来接你。你勇敢地走过去,再过几年,我会赴你的约会……”。</p><p class="ql-block"> 她越来越看破红尘,并常把“死”挂在嘴边。她外表虽然潇洒,而心灵深处却“几乎是一片空白”,总是在寻找与荷西“赴约的方式”。她花心血最多的《滚滚红尘》最佳编剧的败落,精神再次受到刺激,加速了她悲剧性的结局。1991年1月4日,以“自闭”为生命基调的三毛自杀身亡。</p><p class="ql-block"> 三毛最终自杀,还与大陆音乐家王洛宾有些关联。王洛宾与三毛相识于1990年春天。47岁的三毛读到王洛宾(77岁)的有关报道,被其坎坷经历打动,于4月16日赴乌鲁木齐拜访。两人因音乐和流浪经历产生共鸣,共同游览乌鲁木齐,三毛回到台湾后和王洛宾互通信件。这年秋天,三毛再次到新疆看望王洛宾并主动表白。已是77岁老人的王洛宾十分谨慎,以“萧伯纳的破旧雨伞”自比,婉拒了三毛的表白,结果引发感情冲突,三毛愤而离开乌鲁木齐。在与王洛宾分别121天后,三毛在台北医院自缢。王洛宾心怀悲痛写下了歌曲《等待》,以纪念三毛。如果当时王洛宾不是那种怯懦的心怀,接受了三毛,也许三毛会重新找到生命的依靠。但是已经没有了如果。</p><p class="ql-block"> 总之,三毛是一个悲剧性很浓的人物。由于她性格中的自我封闭、过分敏感和孤独,虽然事业成功,但悲剧性结局带有了历史的必然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王洛宾作于三毛去世后的歌曲《等待》</p> <p class="ql-block"> 本美篇编辑 偶尔,山东临沂人,生于1950年1月,1970年1月毕业于青岛冶金建筑学校。现居安徽省马鞍山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