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王家大院位于晋中市灵石县静升镇静升村,为灵石望族静升王氏于清代康熙至嘉庆年间修建的住宅建筑群。</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王家大院的清晨,阳光斜斜地洒在厚重的城门上,红灯笼还挂着昨夜的露气,微微泛光。走进主庭院,灰瓦翘檐在天空下划出柔和的弧线,像一句未说完的古诗。亭子立在中央,四周屋舍环抱,雕花门窗在阳光里泛着温润的光。远处山影淡淡,仿佛这院子不是人造的,而是从山间长出来的。</p> <p class="ql-block">王家大院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明代中叶王家致富后,宅院进一步扩展。清康熙年间,王家成为显赫官商,开始大规模建造房屋,先后建成拥翠巷、锁瑞巷、宜安院等。一处门楼前,红灯笼垂在门楣,金流苏轻晃,对联上的字迹遒劲有力,写着“传家有道惟存厚,处世无奇但率真”。我念着,心里一动——这不正是这座大院的魂吗?石狮子蹲在两侧,目光低垂,不再威严,倒像是守了百年的老仆,看尽兴衰,早已沉默。门内人来人往,却没人高声喧哗,仿佛都被这份沉静感染了。</p> <p class="ql-block">正厅中央摆着一套红木家具,厚重而沉稳,像是家族议事的地方。两旁的大瓷瓶绘着山水与梅花,墙上“诗礼传家”的牌匾高悬,竹子画旁题着小字:“清风拂面,心自安宁。”仿佛看见当年的主人端坐于此,听子孙诵读,教他们做人如竹,虚心有节。</p> <p class="ql-block">转进一间偏厅,迎面是一只彩绘瓷瓶,瓶上人物衣袂飘然,似在演一出老戏。窗外光线柔和,屋内陈设简朴却讲究,木桌、屏风、茶具,每一样都透着“用”与“美”的平衡。</p> <p class="ql-block">一间老房里,大床铺着黄帷幔,雕花繁复却不浮夸,床边的木椅上刻着“福寿双全”的纹样。墙壁斑驳,石板地踩上去微凉,像是踩在岁月的皮肤上。</p><p class="ql-block">另一间厅堂里,长桌横贯中央,几把椅子静静摆放,像在等一场未散的宴席。墙上山水画中山高水长,拱门后的光影交错,仿佛通向另一个时空。</p> <p class="ql-block">一个圆形门洞嵌在墙中,上书“探月”二字,像是邀请人走进一个谜。门洞外是庭院,门洞内是一条幽深小巷,砖墙夹道,绿藤攀爬。几个人影在巷中缓缓前行,仿佛走向旧时光的深处。</p> <p class="ql-block">庭院中央有个大陶缸,水面上浮着几片落叶,几位游客围着前方的介绍牌读着什么。我走近一看,原来是讲这水缸的用途:防火、养鱼、聚气。古人连用水都讲究风水与实用,难怪这院子能传百年而不衰。石板地缝里钻出几根小草,我蹲下看了看,心想:连草都知道往这儿长,可见这地方,真的养人。</p> <p class="ql-block">王家大院三雕艺术:砖雕(如“狮子滚绣球”影壁)、木雕(“满床笏”挂落)、石雕(“五福捧寿”图案)工艺精湛,融合吉祥寓意与文人雅趣。</p><p class="ql-block">细细打量一扇雕花大门。门上的图案是“二十四孝”,人物神态生动,衣褶如风。窗格则是“冰裂纹”,寓意坚贞不破。这些雕刻不只是装饰,更像是一本刻在木头上的家训,无声地告诉后人:何为孝,何为节,何为持家之道。</p> <p class="ql-block">屋顶上的龙形雕刻盘旋而上,龙须飞扬,龙目炯炯,仿佛随时要腾空而去。王家先人把龙刻在屋顶,不只是为了威严,更是希望家族如龙腾跃,代代不息。远处山峦静默,阳光洒在瓦片上,整座大院像在呼吸,缓慢而有力。</p> <p class="ql-block">石雕墙上,龙凤呈祥,人物故事栩栩如生。一块石板上刻着“耕读传家”,另一块是“勤俭持家”。我伸手轻轻抚过那些凹凸的纹路,指尖传来凉意,心里却暖了——原来真正的富贵,不是金银满屋,而是把道理刻进石头,传给子孙。</p><p class="ql-block">巷道两侧高墙耸立,大门口的红灯笼一盏接一盏,像是为归人引路。门楣上的“福”字被雕成了花,仿佛幸福在这里,是可以被看见、被触摸的。</p> <p class="ql-block">站在高处俯瞰,屋顶层层叠叠,瓦片如鱼鳞般铺展,在阳光下泛着青灰的光。屋脊的曲线柔和,像一首没有休止符的诗。树影斑驳,风过处,瓦浪轻响,仿佛整座大院在低语:我还在,我还记得。</p> <p class="ql-block">一处庭院入口,红灯笼高挂,石雕建筑在远处静静矗立,雕工繁复却不张扬。游客们走走停停,有的拍照。在石板地上,感受着脚下的凉意与厚重——这地,不知承载过多少代人的脚步,如今,也接住了我的。</p> <p class="ql-block">清雍正年间,王家开始在静升村北山坡筑堡建宅,建成崇宁堡、怀永图院等建筑。至乾隆年间,王家大院迎来筑堡建宅高峰期,相继建成拱极堡、和义堡、恒贞堡等建筑。嘉庆年间,视履堡开建,于嘉庆十六年(1811年)建成。自清咸丰年间开始,王家走向衰落,至光绪年间已经败落,并开始卖祖产谋生,例如光绪十七年(1891年),王嘉言将视履堡1.2万余平方米的宅院卖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王家大院被分给上百户村民居住。自1995年起,王家大院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开始修复。王家大院坐北朝南,有院落123座,房屋1118间,主要由高家崖、红门堡等部分组成。</p> <p class="ql-block">自1997年开放后,王家大院在海内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被广誉为“华夏民居第一宅”“中国民间故宫”和“山西的紫禁城”。</p><p class="ql-block">作为中国优秀的传统建筑文化遗产和民居艺术珍品,王家大院于2004年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06年又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王家大院被授予“美丽中国文旅影响力品牌”称号。</p> <p class="ql-block">作者: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国防科工委神剑艺术协会会员,旅游爱好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