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此行第一站是淮安。</p><p class="ql-block"> 淮安在地理上处于秦岭与淮河一线,历史上吴王夫差挖邗沟和善地,这也是大运河最初的起点,使淮安成为水陆交通要地,也促进了当地的经济繁荣。但是,淮安的历史远非于此,而是可以追溯到六千多年前,先民们创造了“青莲岗文化”。淮安的历史文化也是丰富多彩的,淮剧、淮海戏便诞生在这里。因洪泽湖大堤、清江大闸等众多古运河遗址,淮安又被称为“中国运河之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淮安府署</p><p class="ql-block"> 淮安府署是淮安的一处著名景点。在细雨微风中,我们直奔景点而去。淮安府署是我国保存完好的两个府邸之一,另一处在河南南阳。淮安府署始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若要追溯历史,则可上溯至南宋的五通庙,至元代时,为沂郯万户府。是我国古代官衙最具代表性的建筑。淮安府署占地五万余平方米,署内有房屋50余幢,600余间,分东、中、西三路。中路为办公区和知府生活区,沿中轴线依次排列着大门、二门(仪门)、大堂、二堂及后宅等建筑。东路是迎宾、宴客厅,西路为军捕厅署,北部为后花园……</p><p class="ql-block"> 来到府署门前,拿出退役军人优待证,竟然免票。享受此等优待,忽然感觉当年的军旅生涯,在祖国边疆和青藏高原戍边卫国,吃的那些苦并没有被国家遗忘,便有几分感动。府署大院空荡荡的,观望两侧,吏科、兵科、刑科、礼科、户科、工科等分别在两侧设置,有点像今天的行政服务中心。想象知府大人在大堂上惊堂木一拍,吆喝一声,就能调动所有的行政权力,是何等的威风?而百姓只要踏入大院,就能很快把事情办妥,所有的冤屈得以伸张,堪谓集中、高效了。但事实是,历朝历代哪一个官府能让百姓随便进出?更别说公正廉明了。在中轴线上立有一座牌坊,上面刻有“公生明”三个大字。</p><p class="ql-block"> 公,乃公正。明永乐年间郭晟即将任西安知府,理学家曹瑞对他说:“古人云: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这就是对公与廉的最好诠释了。公道自在人心,公生明,乃明察秋毫。由此,我想到大堂两侧的一幅对联,“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这是古人对官吏的时刻提醒,吃和穿皆来自百姓;官上有官,你自己也随时会遇上和百姓同样的遭遇,所以,不要欺压百姓,在上官面前,你也和百姓一样。戏曲《徐九经升官记》中就有这样的唱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官管官来官被管,</p><p class="ql-block">管官官管、官管管官、管管官官、官官管管</p><p class="ql-block">叫我怎样来作官。</p><p class="ql-block">当官难来难当官,</p><p class="ql-block">我成了夹在石头缝里一瘪官。</p><p class="ql-block">我有心顺从王爷当一个昧心官,</p><p class="ql-block">阴曹地府躲不过阎王和判官。</p><p class="ql-block">我有心成全倩娘当一个良心官,</p><p class="ql-block">怕之怕丢官撤官又罢官。</p><p class="ql-block">当一个良心官、当一个昧心官,</p><p class="ql-block">大官小官清官贪官好官坏官、官官官官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官却有许多难处,但做一个好官,公正廉明,为百姓服务,体恤百姓疾苦,却是最起码的责任。“百姓”这两个字是有记忆的,时间可能会淹没一切,人们也不一定会记住一个官员为百姓做了哪些具体的事,但人们记住你是一个好官,为百姓做过好事的官,就足矣,因为百姓的口碑能够真正的让一个人永垂千秋!</p><p class="ql-block"> 穿过大堂、二堂,后面这一进是知府居住休息的地方。那些雕刻和摆设,漫漶出书香之气,可见古代的官吏非泥腿之辈,而是具有一定学识的。最后面是花园,一池碧水,荷叶摇曳,荷花正艳,在小桥、假山和亭台楼阁的掩影下,虚中有实,实中有景,尽显中国园林工艺的造景技艺。许多游人在此驻足,拍照留影。在如此森严的官衙之地,竟然有这么漂亮的后花园,可见冠冕堂皇,高堂明镜的背后是怎样的别有洞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窦娥之冤</p><p class="ql-block"> 元代大剧作家关汉卿创作的元杂剧《窦娥冤》,就发生在淮安府。故事讲述了窦娥幼年当童养媳,婚后守寡,遭张驴儿诬陷,含冤入狱并许下三桩誓愿,最终昭雪的故事。该剧反映元代社会的黑暗与司法不公,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批判价值。</p><p class="ql-block"> 在淮安府署刑具展室中,见到那些令人毛骨悚然的行刑场景,不禁对古代司法制度的残酷和泯灭人性的恐惧。试想,不重证据,不尊从科学断案,只凭严刑厉法,有多少蒙冤之人在凄惨的酷刑中被致残,甚至化作枯骨呢?这让我又想起窦娥的冤屈来……</p><p class="ql-block"> 多年以前,我曾在剧团工作过,被搬上舞台的元杂剧《窦娥冤》,改编成黄梅戏,窦娥幼年丧母,父亲窦天章是个穷书生,为了赶考路费,便将女儿窦娥卖给了蔡婆婆做童养媳。及至十七岁那年成婚,两年后丈夫竟病逝了。一次,婆婆讨债时遇害,被张驴儿父子所救。这父子遂见色起意,逼蔡婆婆嫁给张父,还威逼窦娥与自己成亲,窦娥坚决不从。张驴儿便想毒死蔡婆婆,不巧是,却毒死了自己的父亲。于是恶人告状,买通淮安知府,诬陷窦娥毒死了自己的父亲。知府收了钱财,便对窦娥严刑拷打逼迫认罪,窦娥宁死不屈服;知府便以蔡婆婆威胁她,窦娥为保婆婆无奈被迫认罪。窦娥无力回天。在行刑前,她指天发誓,若自己真的冤枉,死后将有三桩奇事发生:一是热血全溅在高悬的白练上;二是天降大雪覆盖她的尸体;三是让楚州从此大旱三年。</p><p class="ql-block"> 行刑后,窦娥的三个誓愿果然都应验了。某一天,父亲窦天章在京城做官后衣锦还乡,在得知窦娥被冤杀之后,终于为窦娥翻案,惩处了恶人。由此,我们看到,当正义缺位,滥用刑罚,草菅人命,就成了贪赃枉法酷吏的档箭牌。虽然戏曲里大多都以平反昭雪落幕,但冤屈真的就消失了吗?大戏剧家关汉卿的《窦娥冤》绝不仅仅是写了一出淮安府衙制造的历史悲剧,而是抨击了封建司法腐败和恶政的可怕之处!</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三、周恩来故居</p><p class="ql-block"> 来淮安,一定要参观一下周恩来总理故居。</p><p class="ql-block"> 1898年3月5日,周恩来总理就出生在淮安区驸马巷7号。此后,他在故乡淮安度过了他的童年。1910年的春天,周恩来随叔父周贴赓前往东北,从此,他再也没有回到过故乡。</p><p class="ql-block"> “周恩来故居”,是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1984年亲笔提写的。整个建筑为苏北民居风格。故居东宅院为原状,周恩来的诞生房、童年书房、周家主屋、嗣父母住房、乳母住房、水井、厨房、榆树、菜地等;西宅院为展室部分,现辟为周恩来家世与家乡的图片展览等陈列馆,供游人参观学习。</p><p class="ql-block"> 周恩来,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徜徉在周恩来故居,在那些展览中,感受他1917年在天津南开学校毕业后东渡日本求学,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思想发生了重要转变。五四运动在北京爆发时,他成为天津学生界的领导人。1920年,周恩来搭乘法国波尔多斯号邮轮赴欧洲勤工俭学去寻求革命的真理。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2年和赵世炎等人组织旅欧少年中国共产党。1924年秋回国,在国共合作期间任广东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政治部主任、第一军副党代表等职,并先后任中共广东区委员会委员长、常务委员兼军事部长,两次参加讨伐军阀陈炯明的东征,创建了行之有效的军队政治工作制度。1927年的南昌起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在长征中,他支持毛泽东的领导地位,推动了革命的前进进程。</p><p class="ql-block"> 在抗战时期,周恩来在武汉和重庆等地从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以高超的领导艺术推动了抗战取得伟大胜利。在解放战争中,他协助毛泽东运筹帷幄,指挥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基础。</p><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担任政府总理兼外交部长,在漫长的革命生涯中,他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付出了巨大努力。参观周恩来故居,以及相关的图片展览,感受到一代伟人周恩来的品德是如此高尚,他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无私的奉献精神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美德,令人高山仰止,崇高而伟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