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伊力 - 喀赞其 》

然 趣

<p class="ql-block">‌ 喀赞其在维吾尔语中的意思是“铸锅为业的人”‌,这一名称源于历史上该地区聚集了大量从事手工铸锅的匠人。‌‌  喀赞其就是伊宁市老城区对外开放参观的一片区域。对于喀赞其或许很多旅行者有点陌生,但是在伊宁当地人的心目中这里有着不一样的意义。“喀赞其”这里曾经是不少新疆南部的人民迁移到这里的群居地,当时大部分迁移的人都从事着传统的手工技艺,靠着这些技艺为生,并且大部分都是以铸锅为生,也就是在那时候喀赞其也被寓意为这些铸锅为生的人。</p><p class="ql-block"> 相比曾经以铸锅为生的群居状态而言,如今的喀赞其因为被打造成了旅游区,所以呈现给你的总是一个非常原滋原味的新疆味道。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多元的建筑风格的民居,欧式的建筑,中西结合的建筑以及最具维吾尔族特色的民居等等,不少民居都达到了百年的历史,可谓是完美的呈现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建筑群,称它为“民居博物馆”,确实也不过分。</p><p class="ql-block"> 可以说这里的民居整体都保持着比较原生态的风貌和格局,行走在其中仿佛就像是进入了一个中亚或者西亚的城市。</p><p class="ql-block"> 在这些民居中,最让我觉得奇特的就是,当地人对于蓝色的执着,在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到蓝色的存在,比如说外墙,比如说房顶,比如说门板,甚至是窗棂,很多时候都会被涂成蓝色,成为建筑的主色调,这种色调看起来就非常的温馨,走着走着仿佛自己进入了蓝色的摩洛哥。</p><p class="ql-block"> 当然不仅仅只有蓝色,热情的当地人还很擅长运用色彩,蓝色,紫色,绿色,粉色这些在我们看起来饱和度超高且不适合搭配的颜色,在他们的手中居然被用得如此传神,尤其是在阳光之下,整个建筑呈现出无比的光彩夺目。</p><p class="ql-block"> 我们很幸运,当地人还会邀请你进他们房子看看,走进内部庭院之后,你会发现这是一个更有特色的地方,院子里种满了葡萄树,屋内放着各种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品,羊毛地毯,手工挂件等等。房屋的部件都采用实木结构打造,因此看起来就非常有原汁原味。</p><p class="ql-block"> 作为一个民族传统的街道,在这里还可以找到不少传统的手工艺品,据说在这里藏着超过100家的传统店铺,做皮鞋的店,刺绣店,制作传统乐器店,皮革制品店,铁艺店,木工店等等,让这条街看起来格外的传统和复古。</p><p class="ql-block"> 当然来到喀赞其最不能错过的还是这里的美食,古老的街巷自然保留下来了众多传统的美味,羊肉抓饭,烤羊肉,面肺子,烤包子,拌面等等,可谓是满足你的味蕾享受。</p><p class="ql-block"> 我们旅游团的人,最喜欢的还是喀赞其的手工冰激凌,据说是乌兹别克族制作的传统甜品,不添加任何防腐剂和香精,一切都是保留着最纯朴的味道,不论你爱不爱吃甜品,这样奶味十足的冰激凌一定会让你难忘。还有他们自已制作的囊,十元一个。</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看起来与众不同的伊宁喀赞其,虽然比起喀什老城或者乌鲁木齐而言,这里的确小众了很多,但是凭借着更原生态的气息,同样会成为我们了解伊宁历史的好地方。</p> <p class="ql-block">陕西大清真寺。</p> <p class="ql-block">  我们乘坐马车,游喀赞其。清脆的马蹄声儿:“呱、呱、呱”。响彻整个胡同,我们坐在车上,好像沉浸在维吾尔族过去的年代。</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中央电视台主持人小尼的全名是‌尼格买提·热合曼‌的家。</p> <p class="ql-block">  尼格买提,1983年4月17日出生在乌鲁木齐市,他的出生给家里带来无尽的温馨和幸福。</p><p class="ql-block">父母都是文艺工作者,家里也是书香门第。父亲热合曼是伊犁人,在出版社担任编审、翻译,母亲热孜万原本是歌舞团的演员,后来进入电视台的译制导演、配音演员。</p><p class="ql-block"> 夫妻两人的工作都十分繁重,热合曼在出版社经常要加班,一些书籍的翻译工作经常是从天亮搞到天黑。</p><p class="ql-block"> 热孜万在电视台的译制部也是如此,当时部门刚刚起步很多事情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她一个人身兼数职,导演、配音、校正、编辑等等这些能亲力亲为的她都自己一手做了,每天下班俩夫妻回到家都感觉浑身疲惫。</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的尼格买提十分可爱,脸蛋圆圆的,两只眼睛炯炯有神,父母一进门,小尼就兴奋的扑进他们的怀抱。</p><p class="ql-block"> 小尼格买提的笑容如同阳光一样温暖照在父母的心田。有孩子在身边,父母两人的心情瞬间变得轻松愉悦了,所有的疲惫都被消解了,仿佛重获了活力。</p><p class="ql-block"> 这个世界有什么比自己可爱孩子的笑容,更能让人忘却烦忧呢?可爱的尼格买提,开心的叫着“爸爸妈妈”,父母觉得:孩子,是上天赐予我们最美好的礼物!</p><p class="ql-block"> 后来尼格买提上学了,性格却有些变了。可能很多人想象不出来,如今在央视舞台上笑容阳光,热情洋溢的尼格买提,小时候却是一个闷葫芦。</p><p class="ql-block"> 上小学的时候,原本纯真可爱的小尼,不知道怎么的突然变得特别内向、腼腆,不喜欢说话。在班上也不怎么跟同学说话,在老师面前也从来不举手发言,又很老实本来应该十分活泼好动的年纪,小尼却变得越来越沉默寡言。</p><p class="ql-block"> 这让父母都十分担心,看着眼里十分着急,他们试图和他沟通引导他,但还是个孩子的小尼根本说不出自己的问题在哪,也不知道父母在着急什么。</p><p class="ql-block"> 为了改变孩子内向的性格,他们花了很多心思。有一天,母亲热孜万突然发现小尼喜欢对着家里的电视,跟着电视里的英语对白自言自语。电视里只要是一放英语节目或者是电影,小尼的话就会多起来。</p><p class="ql-block"> 母亲决定从小尼喜欢的事物下手,让他学习英语。开始小尼是十分反感的,因为性格内向的他更喜欢一个人独处。但是他也想让父母高兴,于是便拗着性子接受了。</p><p class="ql-block"> 给他请英语家教后,小尼似乎找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爸爸热合曼还坚持每周都带他去参加一次英语俱乐部的活动。慢慢的9岁的小尼就越来越活泼了,</p><p class="ql-block"> 后来父母还送他去学画画、演讲,一套组合拳下来小尼的性格完全改变了。他的优秀也从那时候开始逐渐显现。</p><p class="ql-block"> 在父母的努力下,小尼从一个孤僻内向的孩子,变成了一个充满自信和热情孩子。</p><p class="ql-block">自信和热情让小尼的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10岁开始还在上小学的小尼就开始获得各种奖项:自治区“优秀少先队员”、“三好学生”、“十佳少年”。画画和写作都很有天赋的小尼在12岁的时候入选“金星小作家写作学会”。</p><p class="ql-block">还参加了“世界儿童绘画比赛”,获得了很好的名次他创作的作品“新疆的大篷车”现在还在华盛顿少年艺术作品博物馆展示。青年时期的尼格买提还曾被选中去到日本参加过“中日友好绘画比赛”。</p><p class="ql-block"> 后来有一年国际少年儿童艺术节上,小尼被选中成为主持人,在舞台上他用流利的英语、汉语双语主持......父母看到小尼变得自信和开朗,心里感到无比欣慰和自豪。</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的尼格买提也曾有过稚嫩的梦想,早年对英语很感兴趣的他想过当一名外交官。但众所周知,他如今是一名央视的主持人,他的梦想是怎么转变的呢?</p><p class="ql-block">原来是在上高中的时候,尼格买提无意间看到了何炅主持的节目,一个当主持人的梦想在他心里种下了。高中时期,小尼就是班里最活跃的嘘声,只要是学校里的文艺活动他都抢着参加,尤其是主持和唱歌。</p><p class="ql-block"> 2002年,北京广播学院在新疆举办了新苗杯中学生电视节目主持大赛。当时十分积极参加活动的尼格买提自然是报名参加了。</p><p class="ql-block"> 在老师的推荐和辅导下,多才多艺的小尼在比赛中获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绩。当时北广的校长看完比赛之后,立即找老师要了家长的电话,给小尼的父母打了一个电话,先是告知了小尼的成绩之后,让他们考虑一下让孩子上北京广播学院。</p><p class="ql-block"> 从小学转变性格之后的尼格买提就一直十分独立,出去参加各种活动,学习交流都是自己一个人去,母亲热孜万对于儿子也是十分放心,自己培养出来的儿子,自然是全天下最好的儿子。</p><p class="ql-block">关于上大学的事情,父母的意见十分一致:尊重孩子登登(尼格买提的昵称)自己的想法。</p><p class="ql-block">而尼格买提本来就想着成为一名主持人,他自然是十分乐意进入央视主持人的摇篮——北京广播学院。</p><p class="ql-block">那一年参加高考的尼格买提,最终以全新疆第二名的好成绩顺利考入了北京广播学院的播音主持专业学习。</p><p class="ql-block"> 进入北广之后,尼格买提依旧保持着对学习的热情,每天都会自觉地练习口语和主持技巧,更是在校园里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和比赛。</p><p class="ql-block"> 尼格买提回忆大学时光,他说:</p><p class="ql-block"> “每天六点起床,六点半开始练声,对着墙一遍又一遍的朗读,一遍一遍的练绕口令。”</p><p class="ql-block">从小就独立的他没有离开父母的不适,反而是他离开了家,父母有些不适应。</p><p class="ql-block">尼格买提的母亲经常给他打电话,叮嘱他要好好吃饭,睡觉的时候要盖好被子,北京的天气比较干燥一直让他多喝水。</p><p class="ql-block">父亲嘴上对他的关心不多,但在父亲心里小尼一直是他的骄傲,上大三的时候,小尼就跟父亲说了:</p><p class="ql-block">“以后不用给我寄生活费了。我长大了自己能赚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这是小尼的叔叔家,我们到他家去做客。</p><p class="ql-block"> 高大宽敝的太门儿,一进大门儿是一个大葡萄架,葡萄架上挂满了葡萄。</p> <p class="ql-block">  室内整洁、典雅、大气。</p> <p class="ql-block">  室内都铺着地毯,我们要在门外台阶下脱鞋。</p> <p class="ql-block">  主人从葡萄架上,用剪刀剪下葡萄,热情地招待我们这些远方的客人。</p> <p class="ql-block">  主人从院子里摘下乌斯曼草,教客人们染眉毛。新疆乌斯曼草,也被称为新疆眉草,是一种生长在中国新疆地区的特有种植物。这种草在维吾尔医学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和重要的地位,被誉为“草中的黑色黄金”。乌斯曼草以其独特的药用性质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了众多学者和植物爱好者的关注。</p> <p class="ql-block">  我看到,维吾尔族将大门、墙壁、门窗涂成蓝色的习俗,主要源于其文化传统、宗教信仰和自然环境的多重影响。</p><p class="ql-block">以下是具体原因分析:</p><p class="ql-block"> 1. 文化与象征意义</p><p class="ql-block"> · 蓝色在维吾尔文化中象征纯洁、神圣与和平。维吾尔族深受伊斯兰文化影响,而蓝色在伊斯兰艺术和建筑中常代表天空与永恒,寓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p><p class="ql-block"> · 传统工艺的体现:维吾尔族传统建筑注重装饰,蓝色颜料常由天然矿物或植物制成,与当地手工地毯、刺绣等艺术品的色彩风格相呼应。</p><p class="ql-block"> 2. 宗教信仰的影响</p><p class="ql-block"> · 伊斯兰教的象征色:蓝色与清真寺穹顶、瓷砖装饰密切相关(如新疆艾提尕尔清真寺),许多穆斯林认为蓝色能驱邪避灾,带来安宁。</p><p class="ql-block"> · 与自然和宇宙的联系:蓝色唤起对天空和水的联想,在干旱的新疆地区,水是生命的源泉,蓝色因此被视为神圣之色。</p><p class="ql-block"> 3. 自然环境与实用功能</p><p class="ql-block"> · 适应气候需求:新疆日照强烈,夏季炎热。浅色系(如蓝色、白色)能反射阳光,降低室内温度,具有一定的隔热效果。</p><p class="ql-block"> · 传统材料的延续:历史上,维吾尔族采用天然颜料(如蓝铜矿、靛蓝)涂刷建筑,蓝色因易于获取且耐久成为首选。</p><p class="ql-block"> 4. 地域与民族特色</p><p class="ql-block"> · 喀什老城等地区的标志性风格:如喀什高台民居的蓝色门窗已成为当地文化符号,吸引游客并强化民族身份认同。</p><p class="ql-block"> · 审美传统的传承:蓝色常与白色、绿色搭配使用,形成鲜明而和谐的视觉对比,体现维吾尔族活泼而精致的审美。</p><p class="ql-block"> 5. 现代演变与文化保护</p><p class="ql-block"> · 如今,蓝色涂饰仍被广泛保留,既是文化传承,也是对民族特色的强调。部分家庭也会结合现代涂料,但传统色彩偏好始终未变。</p><p class="ql-block"> 维吾尔族对蓝色的偏爱融合了宗教象征、自然适应与文化审美,既是功能性的选择,也是精神信仰的表达。这一习俗不仅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也成为新疆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 我们在维吾尔民族歌舞中,结束了对喀赞其的访问活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王立和 笔名:然趣</p><p class="ql-block"> 欢迎您在互联网上,找《然趣新浪博客》。</p><p class="ql-block"> 您也可以,下载《美篇》软件,找《然趣美篇文章》,目前有381万人,在这个平台上,阅读我的文章。</p><p class="ql-block"> 我推荐:您上《荔枝网》,找《女兵晨读》,听李卫老师,在网上广播电台,讲述动听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