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那个年代,乡间流传着一个旧习 "起缸脚"。人们用来自村中小河里的水,包括饮用水。小村村民烧饭炒菜烧水都在灶台上操作。为舀水方便,家家户户在灶台前放置一只水缸,我家人多,家里安了一只七石缸。河水中混入了泥沙、稻草、树枝,尤其在夏天,一阵雷阵雨,将小村沟沟坎坎的脏物随雨水一起冲入小河,为了保证水质,村民们用水缸储水,水缸装满水后,为加快杂质的沉降,最早我看到父亲用一根擀面杖长短粗细的竹竿,将竹竿插进水缸里,用力搅拌竹竿,缸里的水被竹竿带动形成漩涡,漩涡将泥沙杂物带到了缸底。不知过了多久,父亲从街上买回一种白色透明如冰糖的物品,父亲告诉我这是"矾"。后来才知道它叫明矾。父亲把明矾研磨碎了投进水缸里,再用竹竿搅匀了。等杂物沉淀到缸底后,就可以用水了。水缸经几次装满水、沉淀、用水后,母亲会清除留在缸底的杂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当缸里的水用到一定程度后,母亲手抓丝瓜巾(络)人靠在缸上沿缸壁从上而下用力擦拭,擦拭完毕后用勺子将混水舀出,再用清水冲刷缸壁,清洗水缸,这个过程大家叫它"起缸脚"。家乡这个起缸脚的习俗不知起源于何时,要溯源已很难了!我想人们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考虑到饮用水的卫生,就知道应该将沉于缸底的杂物除去,就有了起缸脚这个习俗了。停止起缸脚的时间就比较清楚了,小村的村民从用上了自來水那夭起就不用起缸脚这件习俗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清晨,弯弯的小河如银丝巾飘进了小村中。初一、十五中午潮,小河涨潮了,看着小河里的水位慢慢上升,观察码头上的长着绿色苔藓的台阶,水最先淹没码头最低层一块台阶,接着从下而上,一块块石头台阶沉埋入河水之中。小村上有很多河滩码头是几户人家共用。就像我家门前的码头就与邻居李家兄弟三户共用。当河水涨平,你可以看到家家户户家庭主妇们一手拿锅盖另一手提着水桶走向码头,她们将灶上的炊具在河水里洗抹干净后,劈开水面,推开浮在水面柴草等杂物,用力把水桶按下水中,立即提起已装满水的水桶,匆匆登上台阶朝家中走去,此时,繁忙的河边码头组成了水乡的一道风景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一群鸭子正在码头边觅食,嘎嘎的叫声和人们在码头上打水的打水声组成一曲水乡人家的优美乐声。水乡小村至今还流传着一则美丽的神话故事 "田螺姑娘”。大概"田螺姑娘"是主人在提河水时从河水中带进水缸。经主人的呵护养护,田螺在水缸里长大成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前年我回家乡,走进二弟家的厨房,与那年母亲烧饭炒菜一样的灶台座落在里墙角边上,柴仓里堆着一样的稻草。灶台前靠墙已没有了水缸,多了一只水池,水池上接上了水龙头,一根水管从墙外沿墙接到水龙头上,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已经用上了自来水,我拧开水笼,碧绿剔透的自来水华华地从水笼头中流出。这两年村民饮上了清洁干净水,"起缸脚” 退出了乡村原始的用水方式,今非昔比,村民们过上了接近城市化的幸福生活。</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