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看展中國近現代新間出版博物館~儿童出版展~新中國新美術展攻略。2025.9.19.(之三)

阿建

<p class="ql-block">“前言”二字静静躺在白纸上,像一扇虚掩的门。文字讲述童书出版在中国的历程,说它不仅传递知识,更塑造心灵。我读着读着,忽然明白:原来我们童年读过的每一个字,都在悄悄编织着对世界的理解。这不只是书的旅程,更是无数孩子精神成长的轨迹。</p> <p class="ql-block">1952年12月2日,少年儿童出版社在上海成立——一张泛黄的老照片定格了那一刻。一群人站在树影斑驳的楼前,神情庄重却藏不住眼里的光。他们或许不知道,这一站,站出了新中国少儿出版的起点。我凝视良久,仿佛听见了油墨在印刷机上奔跑的声音,听见了无数小读者翻书的沙沙声。</p> <p class="ql-block">“百花齐放”四个大字悬在蓝底展板上,黑白照片里的人们穿着旧时衣裳,却有着炽热的眼神。1954年全国儿童文学评奖拉开帷幕,作家们提笔为孩子写诗、写故事。而到了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一吹,儿童文学竟也迎来了黄金年代。我心想,原来童书也能乘着时代的风飞翔。</p> <p class="ql-block">一面深色墙上,陈列着《匠铁小》《作创集文》等旧书封面,泛黄的纸页仿佛还带着手温。旁边的文字说,儿童出版中心重返上海,像一次归家。我看着那些粗粝却真诚的字体,忽然觉得,这些书不是被印出来的,是被一颗颗心焐热的。</p> <p class="ql-block">抗战时期,“孩子剧团”在街头唱起《放下你的鞭子》,在战火中演《流浪儿》。照片里的孩子们穿着补丁衣裳,眼神却亮得惊人。他们被称作“大时代的小战鼓”——这名字真妙,鼓声不大,却震得人心发颤。我不禁想,童真未必柔弱,它也能成为照亮黑暗的火把。</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内,黑色地板映着天花板裸露的管道,现代感十足。一个孩子站在大屏幕前,盯着画面里上世纪的校园生活,另一人踮脚看墙上的旗帜。“孩子们,站起来!”几个字红得耀眼。我忽然笑了:当年的口号,如今成了展览;而今天的孩子,正站在历史面前,悄悄接过那份热忱。</p> <p class="ql-block">灰色背景上,一个人影若隐若现,三个黄色对话框串联起《儿童世界》《小说月报》的往事。这是“儿童文学运动”的起点,也是思想萌芽的土壤。我望着那幅手绘插图,线条稚拙却有力,像极了童年第一次用铅笔描摹梦想的模样。</p> <p class="ql-block">深蓝墙上,“1875-1915”标在一个巨大的“N”形标志下。中国最早的儿童刊物《学报》静静躺在展柜里,纸页已脆,字迹仍清。原来早在百年前,就有人想着要为孩子办一份属于他们的报纸。那一刻,我仿佛看见一位编辑在灯下逐字校对,只为让一个孩子多读懂一个故事。</p> <p class="ql-block">“结语”二字简洁地立在浅色展板上。文字说,童书教会孩子爱、尊重与表达。一代代人努力,让经典成为心灵的灯。我读完,没急着走,只是站在那儿,任思绪飘回小时候——那个抱着《安徒生童话》不肯睡的夜晚,那个为卖火柴的小女孩偷偷流泪的午后。</p> <p class="ql-block">转角处,一面墙绘着卡通人物,圆滚滚的眼睛冲我笑。另一侧,巨大的黄色圆盘里,戴帽子的小人举着一根细棍,像在指挥什么。这里是“儿童出版社”的标识区,明亮、柔软,像被阳光晒过的棉花糖。我忽然觉得,出版不只是行业,更是一场持续不断的童年接力。</p> <p class="ql-block">“新中国,新美术”——红底白字,气势十足。1949年起,艺术家们用新年画描绘工农、儿童、建设者,那些笑容灿烂的脸,是时代最真挚的告白。我看着一幅母亲牵孩子走向学校的画,色彩浓烈得近乎梦幻,可那份希望,却是实实在在的。</p> <p class="ql-block">两个孩子,一个抱兔,一个抱鸭,站在樱花树下,横幅上写着“我们热爱和平”。画面干净,色彩明快,像一首轻轻哼唱的歌。我不由放慢脚步,仿佛怕惊扰了这份宁静。这不只是宣传画,更是一代人对未来的温柔许愿。</p> <p class="ql-block">雷锋叔叔站在宣传画中央,周围是他帮人推车、扫地、教孩子读书的小场景。“向雷锋叔叔学习”几个红字烫在画底。我小时候也戴过雷锋徽章,那时不懂,只觉得那笑容特别暖。如今再看,才明白那种朴素的善意,原来是可以穿越时间的。</p> <p class="ql-block">展厅深处,一位参观者静静站在玻璃柜前,里面是色彩斑斓的画作,“白描·水”几个字悬在背景墙上。我走近,看见画中一笔一划皆有生命,像童年的涂鸦,却又深藏技艺。头顶管道裸露,灯光柔和,现代与历史在此刻悄然相拥。</p> <p class="ql-block">一位背着包的年轻人站在白墙前,墙上挂满画作。他穿白T恤,神情专注,像在寻找什么。我也停下,看一幅孩子放风筝的画——线牵得老长,风筝飞进云里。或许,我们每个人来这儿,都是为了找回那根断了的线,重新牵起童年的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