隰县小西天

晴耕雨读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隰县小西天</p><p class="ql-block"> 隰音XI。</p><p class="ql-block"> “文革”前,隰县城南有座寺庙,称为“大西天”,“文革”期间被完全破坏,如今已经没有什么遗迹。隰县小西天,在山西隰县城西北1公里的凤凰山上,原名千佛庵,是一处佛教寺院,创建于明代崇祯七年(公元1634年)。</p><p class="ql-block"> 据《千佛庵碑记》记述,在明代万历年间,五台山火场寺僧东明,游至隰县,见县城西北的土山形似凤凰,山上树木茂密,环境幽静,适宜建造寺庙,于是产生了在此山修建千佛庵的强烈愿望,期盼未来寺院佛像之盛。此后,东明禅师四处化缘,募集资金,于崇祯初年正式动工兴建,前后历时15年,于明崇祯十七年主建筑大雄宝殿及两侧的文殊、普贤两殿、韦驮殿、钟楼二楼、东西廊房、凭栏护壁及山下的趋善桥等初步建成,形成了以大雄宝殿、无量殿为中心的建筑群。因寺内塑天官仙界,山门题“道入西天”,为区别于城南的大西天佛寺,千佛庵的名字便逐渐演变成“小西天”。</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隰县小西天</p><p class="ql-block"> 小西天以布局新颖,精巧玲珑,格调别致而著称。寺院三面环山,两侧土崖峭立,庵前临河,古树清流环绕。整个寺院占地面积仅有1100多平方米,在极其有限的空间,建有大小不等、高低错落、南北对称的建筑20处,并以洞为门,把上院、下院、前院三个建筑群分隔和连通。寺院三分之二的殿堂为双层建筑结构,层叠曲折,小中见大,曲径通幽,浑然一体。</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隰县小西天</p><p class="ql-block"> 仰望凤凰山,土崖如削,峭立突兀,小西天雄踞山顶,直指云空,气势逼人。进入小西天景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片幽静的湖水,名“如意湖”。之所以叫如意湖,是因为从高处俯视,此湖像古代的执持物件“如意”。顺湖边的小路穿过,便是凤凰山脚下。举目仰望,226层台阶直通山门,让人心里不禁打退堂鼓,这是进入小西天寺庙的必经之路。映入眼帘的是一段10米长的隧道,取名“洞天”。出了隧道,豁然开朗,是一段登山石阶。石阶上方是山门,红墙洞门,门匾上题“道入西天”。</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隰县小西天</p><p class="ql-block"> 小西天在凤凰山巅寻地势而布,上下两院,自成体系又浑然一体,以布局新颖,精巧玲珑,格调别致而著称。下院是寺庙的主体,院内的无量殿面东而筑,内设数十尊铜铸佛像和木雕楼阁,是僧人诵经的禅堂。无量殿对面是韦陀殿,韦陀像为一整块楠木所雕,威武逼真,工艺精湛。由韦陀殿背后两侧进“疑无路”上“别有天”,便可到孤桐峰,也就是凤凰山的凤头处。该峰两角分建钟、鼓二楼,峰顶有摩云阁,内祀观音菩萨,外祀奎光文星。上院则是全寺的精华,正面是大雄宝殿,文殊、普贤两殿左右相峙,闻名全国的小西天彩色悬塑即在此大殿内。</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隰县小西天</p><p class="ql-block"> 小西天以明代的彩色悬塑艺术而闻名,尤其是大雄宝殿的彩塑堪称中国雕塑艺术史上的“悬塑绝唱”,也是明清时代中国佛塑的精品和杰出代表作。殿内仙宫佛国,金碧辉煌、彩塑满布、光彩夺目、色泽艳丽。整个殿内的墙壁、梁柱、顶棚上,都悬塑着佛教弟子和故事中的飞禽走兽,造型优美,惟妙惟肖。尤其是护法、韦陀、金刚、善财、龙女、乐伎、飞天、大鹏、白鹏、孔雀等作品,给人以强烈的感染,是不可多得的精品。乐伎们轻歌曼舞,飞天们安详飘动,神鸟们快乐翔游,俨然太平盛世,天上人间。这些彩塑艺术造型生动、姿态各异,多而不乱、繁而为杂,高者达3米多,小者仅有拇指大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隰县小西天</p><p class="ql-block"> 在三十三重天内,数千尊大小悬塑佛像神采飞扬,俨若真人,喜怒哀乐,各尽其妙,或动或静,扣人心弦。全堂彩塑是我国少见的彩塑艺术群塑,特别是在悬塑的制作上,具有不可估量的历史和艺术价值。更为珍贵的是殿内梁架上的彩绘一用沥粉贴金制作的近似宫廷规制的龙凤和玺,这种彩绘艺术属皇家彩绘,造价昂贵,在此偏远山区发现,实为罕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隰县小西天</p><p class="ql-block"> 小西天彩塑在立意、题材、构图、技法上标新立异,推陈出新,内容丰富、艺术精湛,表现了古代艺匠对佛教的深刻感悟力和对艺术的非凡表现力。它以建筑物内部的壁、梁、柱、檩等为依托,塑造各种人物、场景和数不胜数的装饰物,并在各种人物和场景之间以巧妙的过渡反映相互间存在的某种联系,又以倾斜、俯瞰、跳跃、飞翔等各种姿态彼此协调,造成一种凌空蹈虚、俯视下界的空间感和真实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隰县小西天</p><p class="ql-block"> 这一独特的雕塑艺术语言和形式,在有限的空间里涵容了无限的内容,大大拓展了艺术境界,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西方极乐世界无量无尽、微妙严净的哲理和浪漫意韵。在山西现存明清彩塑作品有23000多尊,小西天的彩塑就多达1000多尊,而这些彩塑又塑于面积仅169.6平方米的小殿堂内。古建筑专家吴锐在《文物》杂志撰文:“小西天依山叠造,构思巧妙。特别是大雄宝殿内满堂木骨泥质悬塑造像,贴金敷彩,金碧辉煌,享誉甚高,梁架彩画富丽典雅,颇具特色,是我国明未清初的重要有历史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隰县小西天</p><p class="ql-block"> 小西天的特点可以用小、巧、精、奇四个字来概括。清人宋写道:“兹山之高,不过数百步耳,兹山之大,止设数十榻耳。”小西天的景象一切都在小中体现,足见它“小”的不俗;“因此布景,种种清秀”,足见它巧的灵活;寺院布置巧妙,殿堂构造缜密,雕刻精细,出神入化,足见它精的细致,“左仰古寨,千仞绝壁,右带两坡,峰恋叠翠”,足见它的出类拨萃。</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隰县小西天</p><p class="ql-block"> 在小西天的半云轩,有一部珍藏下来的明代宫廷刻本大藏经,明成祖朱棣为报父母的生育之恩,于永乐十年下令在北京开工雕刻,后来永乐十八年开始印刷,二十年后印刷完成,为区别永乐十年刻印于南京的另一部大藏经,又被称为《明永乐北藏》。这部藏经也是寺里一大镇寺之宝。</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隰县小西天</p><p class="ql-block"> 小西天以它特有的历史地位和艺术价值成为国内外著名的佛教寺院。它幽静秀美的地理环境,奇特迷人的秀丽风光,蕴涵着浓郁的佛教文化特色,成为藏经纳宝之地,也成为人们观光旅游和进行宗教活动之胜地。</p><p class="ql-block"> 1996年,隰县小西天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隰县小西天</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层楼高耸入苍烟,古寺禅光映碧川。</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石径盘云通幽处,松风拂槛送流泉。</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千龛佛影依岩立,一脉钟声伴月悬。</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净土何须寻海外,小西天外更无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