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唐朝(四十六)

陈年九

<p class="ql-block">: 也说唐朝</p><p class="ql-block">: (四十六)</p><p class="ql-block">: 唐玄宗的逃亡之路</p><p class="ql-block">: (之一)</p><p class="ql-block">:“安史之乱”,除了是奸相杨国忠专权乱政、误国害民造成的外,也和唐玄宗对安禄山的宠信与放任分不开的。安禄山叛乱的消息传到长安,唐玄宗开始还不相信。自己这么宠信的边将,曾还信誓旦旦地说会忠于自己,怎么会反叛自己呢?等到消息完全确切后,他这才想起贤相张九龄曾劝他杀掉安禄山的忠告:“穰苴出军,必斩庄贾;孙武令行,亦斩宫嫔。守珪军令若行,禄山不宜免死。”(今译:齐国大将穰苴出兵迎敌,为令行禁止,先杀违令的庄贾然后再出兵迎敌;孙武在吴宫让宫女嫔妃演练军事,为了令行禁止,也杀了不听指挥的吴王爱妃。如果想要边将张守珪能令行禁止,这打了败仗应当处死的安禄山就不能免死)。玄宗心想,自己当初若听了张九龄的忠告,这叛乱还会发生吗?但一切已经太晚了。此时的玄宗,不禁想起了曾经后宫杨贵妃与安禄山的一场闹剧:三十二岁的杨贵妃认四十八岁的安禄山为义子,命宫女为安禄山“洗三朝”,把肥胖的安禄山穿上襁褓,装成刚出生的婴儿,宫女们抬着肥大的安禄山在宫中招摇过市,自己还重赏了杨贵妃一大笔“洗三朝”赏银。</p><p class="ql-block">:天宝十四载(755年)六月十三日凌晨,为避叛军的玄宗,听从了宰相杨国忠的建议,向蜀地逃跑。玄宗一行人,如丧家犬一样地逃离了长安城,随行的除了皇子皇孙,公主及玄宗亲信外,便只有杨贵妃一家。</p><p class="ql-block">:离开长安时的玄宗,觉得在逃命时,知道的人越少越好,因而封锁了消息。玄宗的这个举动,只苦了长安百姓,及那些不知情的王公贵族、文武百官。</p><p class="ql-block">:据史料记载, 为了安排出逃时的生活,玄宗打发了身边的宦官王洛卿先行,去郡县安排出逃时的衣食住行。当玄宗一行到达预定的地方时,王洛卿和县令早已脚底抹油,逃之夭夭。无法,又饥又渴的一行人,只能向当地百姓要点吃的。吃的很难找到,玄宗只能吃杨国忠弄来的胡饼充饥。后来还是好心的百姓,可怜这落魄的皇帝及官员,自觉送来了米面,才让玄宗一行解决了暂时的饥饿之苦。</p><p class="ql-block">:吃完饭后的玄宗一行,又继续西逃,一直到半夜,才来到金城县。此地百姓与官员,也早已逃跑。玄宗只能在当地驿站中将就一晚。</p><p class="ql-block">树倒猢狲散这话是一点也不错的。玄宗风光时,那些为升迁钻营的人,如蜂涌般地讨好皇帝;而如今在玄宗落魄逃命时,不少玄宗身边的亲仿,也一个个地逃离开玄宗,连玄宗觉得忠心耿耿的内侍监袁崇艺,也溜之大吉。玄宗心中掠过一种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感叹,但这又能怪谁呢?</p><p class="ql-block">:潼关失守、守将哥舒翰被安禄山俘虏、叛军沿途烧杀抢掠、怕死的官吏依附了叛军,一个又一个的坏消息,传到了玄宗耳朵里,玄宗心头泛起一种前所未有的恐惧。</p><p class="ql-block">:六月十四日,玄宗一行来到马嵬驿。缺衣少食的士兵们,情绪很不稳定,怨言四起。禁军龙武大将军陈玄礼,一直看不惯宰相杨国忠的弄权误国,在长安时便有要除掉杨国忠的想法。现今见到士兵情绪不稳,怨言鼎沸,便想趁此机会,除掉祸国殃民的杨国忠。他找到太子东宫中的宦官李辅国,要他向太子李亨传递信息,希望自己得到太子的支持,除掉杨国忠。李亨一直受到杨国忠的排挤和打压,心中肯定是十分支持陈玄礼的,但又担心杨国忠的势力,以及杨国忠背后的靠山杨贵妃与自己的父皇唐玄宗,因而不敢吱声。一场由陈玄礼酝酿的兵变风潮,正在悄然兴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