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闽台风格的古建筑群——慧聚广场(三)

老杨同志

<h1></h1><h1>美篇昵称:老杨同志<br>美篇号:4314317382</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纯闽台风格的古建筑群——慧聚广场<br>(三)<br>宝岛又一村</b></font></h1> <h1> 慧聚寺位于江苏省昆山市马鞍山南麓,始建于梁天监十年(511年),原属“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清咸丰年间毁于战火,2005年由台商发起重建于开发区太仓塘南岸。慧聚广场建筑群以闽台风格为主体,参照鹿港龙山寺、泉州开元寺等古建形制,由两岸团队设计建造,包含天王殿、圆通宝殿、天后宫等主体建筑,其中天后宫为华东地区首座纯闽台风格妈祖庙。</h1> <h1>慧聚广场牌楼</h1> <h1>慧聚广场西侧是两岸风情街和两岸文化交流中心</h1> 主轴是慧聚寺,天后宫是华东地区最大的妈祖庙 <h1>九龙照壁、金水桥和山门</h1> <h1>九龙壁及两侧浮雕</h1> <h1>左侧《福星高照》</h1> <h1>右侧《加官晋爵》</h1> <h1>九龙照壁背面浮雕《唐山过台湾》</h1> <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唐 山 过 臺 灣</p> 公元1661-1683年間喜灣先民闽粤沿海一带移居台灣,其中流傳一句”三留六死一回頭”来形容渡过凶险的黑水溝(臺灣海峡),爲了保命求平安,抱着妈祖上船渡海,这也是喜湾多数百姓供奉朝拜媽祖的原因。2005年昆山市委市政府爲讓台商在昆山有家的感觉,启动规劃设计“妈祖廟”,2008年携手台商及两岸同胞,出钱出力開工建设,2010年从台湾迎请妈组祖昆山,开两岸文化交流的历史篇章,大陵台商从此有了心灵后盾,精神家园。爲了告诉后代,不能忘了这段西岸同血脉、同根源的历史,因缘“ 妈祖”收藏台灣当代水墨大師王恺在2018年的创作“唐山过台灣”,画中人物背景所閘述的是清末中后期台灣先民移居,壮丁抱着妈租,带上家眷平安上岸的景象。王恺老師后来也为妈祖到昆山这段故事,在落款处写下“两岸同源、慧聚昆山”,期望借由這幅画告诉臺灣同胞,根在大陆,也爲这一句流传几代人的“唐山過台灣”做最好的詮释。<div> 《癸卯年仲春吉日 敬立》</div></h1> <h1> 走过金水桥,依序是山门、钟鼓楼、天王殿、圆通宝殿、天后宫。</h1> <h1>山门</h1> <h1> 穿过山门便达天王殿,殿堂正中供奉的是弥勒菩萨(也称未来佛),现世人供奉的弥勒实为布袋和尚,进殿一眼就会看到那个居中朝南坐的大肚弥勒佛。与弥勒佛背靠背,面朝圆通宝殿的是韦驮天王(菩萨),他是佛寺的守护神;天王殿的左右两侧就是人人皆知的四大天王。</h1> <h1> 穿过天王殿,即到达圆通宝殿,圆通宝殿是慧聚寺的主殿,主祀观世音菩萨。观音的背面供奉的是西方三圣“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以站姿形态面朝后殿(妈祖殿),三圣背后的墙壁上是巨幅唐卡。大殿的左右两侧供奉的观音化身三十二应身,按法华经普门品。整个大殿融合两岸闽南建筑、艺术、观音文化,充满着让信徒一进慧聚寺就如同来到台湾鹿港龙山寺,进入大殿就如同来朝南海普陀山。</h1> <h1> 天后宫也称妈祖殿,主要供奉妈祖。昆山在2005年引入妈祖文化概念,启动建设华东地区“纯闽台风格”的慧聚天后宫,打造抚慰广大台商的精神和文化平台。慧聚天后宫是华东地区最大的妈祖庙。</h1> <h1> 两岸风情街——宝岛又一村把昆山文化特色和宝岛民俗风情融合在一起。</h1> <h1> 携家人及亲朋好友游慧聚广场,参与慧聚广场举办的祈福活动;逛宝岛又一村,体验原汁原味台式怀旧风情、台式现代生活;到慧聚寺天后宫拜妈祖祈求家人健康平安、事业顺风顺水;去妈祖公园赏花看景,心情愉悦、延年益寿。</h1> <h1>照片拍摄:老杨同志<div>照相器材:Xiaomi 14pro</div></h1><h1>拍摄时间:2025.2.4</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