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逛展中國近現代新間出版博物館攻略。2025.9.19(之二)

阿建

<p class="ql-block">走进这座矗立在城市一隅的现代建筑,阳光正洒在大片玻璃幕墙上,映出天空的蓝与云的轻盈。石碑上“中国新闻出版博物馆”几个字沉稳有力,仿佛在低声诉说一段即将展开的厚重历史。我站在入口前,脚步不自觉地放慢,像是怕惊扰了藏在这座建筑里的无数文字与思想。</p> <p class="ql-block">步入展厅,一面墙静静铺展着过往的痕迹。黑白影像里,有穿长衫的学者,有老式印刷厂的门面,也有泛黄的书页封面。每一张照片都像一扇小窗,透出那个年代的气息——油墨未干的纸张、教会带来的第一台印刷机、那些在寂静中推动思想传播的人。没有喧嚣,却能听见历史翻页的声音。</p> <p class="ql-block">转角处,一个展柜里陈列着几本古籍,封皮已有些褪色,但字迹依然清晰。上方写着“土山湾印书馆”几个字,旁边还挂着几位传教士的肖像。他们或许不曾想到,当年带来的不只是圣经,更是一粒粒播向未来的文化种子。这些书页沉默着,却分明在讲述一种跨越时空的传递。</p> <p class="ql-block">再往里走,三尊人物雕像定格在一个仿佛正在讨论的瞬间。一人执笔,一人站立陈述,另一人专注倾听。他们的姿态让我停下脚步——这不正是思想交锋最真实的模样?背景的展柜里,文献静静躺着,像是刚刚被他们翻阅过。那一刻,我仿佛听见了纸张的沙沙声和低语的争论。</p> <p class="ql-block">“京师同文馆”“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翻译馆”,这些名字曾是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道光。展板上的两位人物,目光坚定,身后是译书成册的历程。他们翻译的不仅是语言,更是思想的桥梁。柜中那几本泛黄的译稿,像是一条条通往近代文明的小径,被无数后来者踏出回响。</p> <p class="ql-block">《时务报》《清议报》静静地躺在玻璃下,纸张已泛脆,但字里行间的锐气似乎仍未消散。强学书局的创办、维新思潮的涌动,在这几页纸上找到了出口。我凝视着那些竖排铅字,仿佛看见百年前的读书人,在灯下疾书,笔尖带着救国的热望。</p> <p class="ql-block">到了《民报》与《新青年》的时代,文字更锋利了。革命的火种借由印刷机传遍全国,每一份刊物都像一颗投入湖心的石子,激起层层涟漪。展板上的人物肖像目光如炬,他们的笔,曾划破黑暗的夜空。</p> <p class="ql-block">又一个展柜,书籍被小心地封存在透明盒中,像被时间珍藏的遗物。上方的照片记录着某位出版人的日常,简陋的书桌,堆满手稿的抽屉。他们未必是舞台中央的主角,却是让思想得以流传的幕后推手。</p> <p class="ql-block">一本打开的古书摊在展台上,纸页微卷,墨迹沉稳。旁边的展板贴着一张老照片,是某间旧书局的门面,门楣上写着“文渊阁”三个字。几行小字介绍着它的兴衰,短短几句,却道尽了文化传承的不易。</p> <p class="ql-block">最让我驻足的是那个互动场景:三人围坐,一人持卷朗读,另一人侧耳倾听,第三人正提笔记录。背后投影出古代城市的街景,灯火点点,人声隐约。灯光柔和,仿佛穿越了百年,我成了那个角落里的旁听者。</p> <p class="ql-block">展厅开阔,展柜错落有致,几位参观者低头细读说明,神情专注。这里没有嘈杂,只有脚步轻移与偶尔的低声交流。天花板上的管道与灯具裸露着,却不显突兀,反倒透出一种坦诚——历史无需修饰,真实本身就是力量。</p> <p class="ql-block">“每周评论”“利群书社”“文化书社”——这些名字曾是青年们汲取新知的窗口。展板上的照片里,有学生围坐读书的场景,也有街头分发刊物的身影。玻璃柜中几本旧书,封皮已磨损,却依然挺立,像不肯低头的理想。</p> <p class="ql-block">“建党初期的出版活动”几个字赫然在目。1921年之后,一批刊物如星火燎原。展板上那张人物肖像神情坚毅,他主编的刊物,曾是无数人心中的灯塔。柜中书籍排列整齐,每一本都标注着出版时间与背景,像是一份份沉甸甸的誓言。</p> <p class="ql-block">《共产党月刊》《劳动界》静静陈列,纸张薄脆,却承载着最炽热的信念。那些在暗夜里印刷的文字,曾唤醒无数沉睡的灵魂。展板上的介绍简洁有力,没有多余修饰,正如那个年代的文风——直面现实,不惧风雨。</p> <p class="ql-block">四块展板依次排开,照片中有会议场景、有印刷车间、也有街头宣传的瞬间。下方几本旧书整齐摆放,像是等待检阅的士兵。这些文献或许不再被日常翻阅,但它们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宣告。</p> <p class="ql-block">展柜中的书籍封面色彩柔和,画着海边奔跑的人、厨房忙碌的女子、手持书本的学者。这些画面朴素却动人,像是那个年代普通人生活的缩影。出版,不只是思想的战场,也是日常的记录者。</p> <p class="ql-block">“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这两个名字撑起了近代出版的半壁江山。展板上,张元济与陆费逵的肖像并列,他们创办的机构,让知识不再是少数人的特权。那些老照片里的厂房与排字架,如今看来,竟有种工业诗般的美感。</p> <p class="ql-block">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出版从未停止。展柜里的三本书,一本是宣传册,一本是党内读物,另一本是地下刊物。它们曾被藏在衣襟里、埋在土墙中,只为让一个字、一句话,抵达该到的人手中。</p> <p class="ql-block">“生活书店”在国民党统治区艰难生存,却始终坚持出版进步书籍。展板上,邹韬奋的照片目光深邃,他创办的书店,曾是无数青年的精神粮仓。那些泛黄的出版物,如今看来,仍带着温度。</p> <p class="ql-block">“新知书店”“读书出版社”,这些名字如今已不常被提起,但它们曾是思想传播的重要节点。展板上的集体合影里,人们站得笔直,笑容朴素。他们未必是名人,却是文化长河中不可或缺的摆渡人。</p> <p class="ql-block">抗战烽火中,出版成了另一种战斗。九一八之后,八一三事变之下,书局南迁、印刷机转移,民营出版业在战火中挣扎求生。展板上的照片里,人们背着书箱跋山涉水,那不只是物资的转移,更是文明的迁徙。</p> <p class="ql-block">又一个展柜,书籍封存在透明盒中,上方展板贴着书店老照片与文献封面。那些名字、那些字体,都带着旧日的风骨。它们被精心保护,不是因为脆弱,而是因为珍贵。</p> <p class="ql-block">延安时期,出版被赋予新的使命。展板上,人们在窑洞里排版、印刷,条件简陋,却眼神坚定。新华书店的筹建、出版管理处的设立,每一步都踏在民族觉醒的节拍上。</p> <p class="ql-block">《新华日报》的运输途中,书刊被装在骡车上,穿越山岭。展板上的照片里,人们在阳城的分店前合影,笑容朴实。那些被送到前线的报纸,不只是新闻,更是希望。</p> <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初期,出版事业迎来新篇。金色封面上的毛泽东像庄严肃穆,旁边的介绍文字讲述着那个百废待兴年代的文化重建。每一本书的出版,都像在废墟上种下一棵树。</p> <p class="ql-block">现代展厅里,红色灯光映照着编号的展品,庄重而神秘。右侧的大展柜中,书籍在顶灯下泛着微光。这里不再是单纯的陈列,而像一场仪式,向所有为出版献身的人致敬。</p> <p class="ql-block">科技感的空间里,展板图文清晰,远处屏幕播放着动态影像。印刷机的轰鸣、排字工的专注、书店的日常,都在光影中重现。历史与现代,在这里悄然交汇。</p> <p class="ql-block">从雕版到活字,再到近代印刷术的引入,展板上的文字讲述着技术如何改变知识的传播。那幅传统建筑的插图静静立着,仿佛在说:无论形式如何变,文化的根始终未断。</p> <p class="ql-block">深色书架衬托着“珂罗版”的展板,机械图与印刷机照片并列。下方展柜里的印刷品细腻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