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关于昆明,我比较喜欢的说法是“古城花城春城,山明水明昆明” 。这座高原上的城市,以四季的繁花编织成自然锦缎,滇池碧波倒映着西山叠翠,鲜花的芬芳混合着过桥米线的滚烫鲜香,随时随地地可以触摸到历史的温度,整个城市如同一首灵动的诗篇。初秋时节,我再次来到了这个气象万千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清晨的昆明,天还蒙着层薄纱似的亮。风里带着夜的微凉,混着盘龙江水的湿润与岸边草木的清香,我骑着单车无声的潜入这座美丽的城市。</p> <p class="ql-block">本以为春城只是昆明的名号,重来才知,这儿的风不燥、雨不骤,草木也带着从容的生机,这份天赐的温润,是与别处不同的慰藉。沿着盘龙江骑行,我能感觉到这里的自然是活的,连江水都带着慢下来的诗意,让人忍不住想多留几程。</p> <p class="ql-block">骑过江上一座叫作吴家村桥的老桥,在晨雾里,看着老桥栏杆的裂纹与江水的波纹,我忽然感知到了时光的重量,原来这座城的故事,从不是写在书本里,而是融在每一座桥、每一道水、每一缕风里。</p> <p class="ql-block">骑行途中,我的视线曾被一道横过江岸的铁轨牵住,那是一条泛着浅褐色锈迹的铁轨,它比常见的铁路轨道瘦窄一些,像一段被时光遗落在江畔的旧琴弦。轨缝里长出的青草,从锈迹斑驳的铁轨间隙探出头,给硬朗的金属添了抹温柔的生机。晨跑的人踩着枕木经过,发出“笃笃”的声响,在安静的晨光里格外清晰。</p> <p class="ql-block">清晨的盘龙江骑行,遇见的不只是风景,更是昆明最柔软的日常——没有喧嚣,没有匆忙,只有江水、晨光与人心的从容相遇,让人忽然懂了,为何这座城能把“春城”的温柔,刻进每个寻常的清晨里。</p> <p class="ql-block">昆明把自然藏进了烟火:是新菌子上沾着的露,是柳丝上拂着的风,这里最好的禀赋,是让日子与山水相融。</p> <p class="ql-block">骑行盘龙江时,遇见窄轨铁路与老桥的惊喜让我知道,日子既有烟火气的鲜活,又有文化的温度。我带不走昆明,却可以带走这份“温柔不慌张,厚重不张扬”的心境,往后想起,一定会觉得温暖。</p> <p class="ql-block">此来昆明又是公务,并无游历的时间,只能在点滴中感悟。我住的旅舍有一处匾额,写的是“秋为人清”,觉得大雅,我应是赶上了昆明的好时节。</p> <p class="ql-block">晚饭后风便凉了,偷闲去滇池之畔散步,再去看看春城的山水。我踩着渐暗的天色走上海埂大坝,凭水临风放眼滇池波光粼粼的湖面,西山宛如“睡美人”仰卧湖畔。晚风裹着滇池的湿润气息漫过来,刚好拂去白日的浮燥。落日一点点沉到西山背后,看天空从橘红变成浅紫,再晕出几分墨蓝。水波拍打着堤岸,水鸟展开翅膀掠过平静的湖面,融进渐暗的天色里。</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昆明四时皆有繁花缀满巷陌,暮色伴着轻风拂过滇池,携着水的温润拂过脸颊,流云漫卷间尽是宜人洗心的湖光山色。远处的西山如睡美人般静卧云水之与天边缓缓游走的流云相映,让时间再次慢下来,我可以在这个傍晚享受下昆明独有的、不慌不忙的美好。</p> <p class="ql-block">虽然没去大观楼,我也可以在滇池的水滨读到“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的长联,体味到这藏在风景里的厚重,读出了古人对山水的深情。</p> <p class="ql-block">海埂大坝上的雕塑是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线,我停在这些刻着昆明故事的雕塑前,<span style="font-size:18px;">它们成了串起回忆的脉络,让昆明的厚重与鲜活,都在这一刻无声地落进了心里。</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滇王印”诉说着古滇文明的神秘过往,我的目光轻轻掠过“滇王印”的纹路,仿佛触到了古滇国沉睡的时光。1956年“滇王之印”的出土,证实了以滇池为中心的古滇国的存在。滇王之印置于铜鼓之上,铜鼓承载着印玺,如同古滇国的土地托举着文明,历史的厚重在这一刻有了具象的交融。以青铜文化为核心的古滇文化,青铜工艺精湛而种类繁多,生动展现了古滇国的社会风貌与宗教信仰。印身的方正与铜鼓的浑圆相契,仿佛两千年前的王权荣光与祭祀的鼓声在此重叠。这是时光中古滇故事温柔的回响,将权力、信仰与自然,凝成了一幅静止却鲜活的千年图景。</p> <p class="ql-block">我由此不禁想起了极具特点的“牛虎铜案”。我参与建设的2014青岛世界园艺博览会的云南园傣式大门入口内便是复制的“牛虎铜案”。这是云南古滇文化和青铜文化的标志性器物,1972年出土于江川县,现在已经区划为玉溪市的江川区了。这件青铜器的造型结构主体为一头大牛,牛角飞翘,四脚为案足,背部自然下落成案。尾部是一只缩小比例的猛虎,四爪紧蹬牛身,张口咬住牛尾。大牛腹下还立着一头小牛,首尾稍露出大牛腹外,是古滇国的祭器。牛在农耕时代是重要的生产工具和财富象征,虎则代表勇猛和权威,体现了古滇人对自然与文化元素的深刻理解。“牛虎铜案”与作为中国旅游标志的“马踏飞燕”齐名,有“北有马踏飞燕,南有“牛虎铜案”的说法,是中国青铜艺术的杰作。如果有机会去云南省博物馆 ,一定不能忘记去看看这个镇馆之宝。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古往今来,昆明也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地方。海埂大坝的雕塑当中,就有一尊是郑和的,对,就是那位七下西洋的郑和!不知你是否知道昆明的晋宁?晋宁是古滇国故都、滇文化发祥地,而这里也是郑和故里,郑和就出生在昆阳月山脚下的和代村。他从昆明的土地出发,开启了震撼世界的航海之旅,也让他本人成为了昆明的重要文化符号和骄傲。</p><p class="ql-block">在我了解这些历史知识之前,我绝对没有想到七下西洋的郑和居然生长在一个离大海如此遥远的地方。郑和的壮举,体现了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开放包容的大海精神和合作共赢的大同精神,这些精神如今已经成为昆明城市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我们的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曲作者聂耳也是昆明人,滇池之畔有这位人民音乐家拉小提琴的雕塑。昆明是聂耳的故乡,更是他音乐创作灵感的重要源泉,正是这个昆明的儿子写出了让我每每听到都会热血沸腾的旋律。除了《义勇军进行曲》,他还创作了《卖报歌》、《大路歌》、《毕业歌》等许多具有时代号召力歌曲。每每想到他在风华正茂的23岁就离我们而去,我总会唏嘘不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秋日的这个傍晚,在西山和滇池的湖光山色里,我在烟波浩渺的历史当中浮想联翩,回想这座城市的过往,也欣赏着这座城市的当下。</p> <p class="ql-block">昆明的气质从不是单一的温柔,我想到了我曾经探访过的西南联大和云南讲武堂,这一文一武、一柔一刚,在滇池之畔交织成昆明独有的风骨,让昆明成为一座文武双全的城市。一文承“刚毅坚卓”,一武守“家国担当”,这是昆明独有的刚柔与温度。从西南联大的茅草课堂到讲武堂的黄墙校场,滇池映着书香气,岁月藏着英雄气,文武相济,才是昆明的本色。</p> <p class="ql-block">西南联大是昆明的“文魂”。当年茅草教室里的书声、煤油灯下的笔影,把“刚毅坚卓”的学术精神刻进了城市肌理。师生们在战火中坚守讲,让昆明成为战乱里的“文化灯塔”。这份文气不是象牙塔的清高,而是融入烟火的从容,它让昆明的温柔里,多了份知识沉淀的厚重,也多了份思想碰撞的鲜活。</p> <p class="ql-block">我在西南联大的旧校园里遇见过许多如雷贯耳的名字和一些耳熟能详令人肃然起敬的故事。西南联大的精神遗产是昆明人日常里的“精神路标”——它让昆明一直有着对知识的敬畏、对困境的韧性和对家国的热忱,认真地活出有温度、有力量的模样。</p> <p class="ql-block">西南联大“刚毅坚卓”的校训,至今也在影响着我们,面对发展中的挑战,这种“越是艰难越向前”的韧性,仍带着这份从容与坚定, 激励着我们勇毅前行。</p> <p class="ql-block">联大时期,不同学派、不同观点在这里自由碰撞:陈寅恪讲“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闻一多在街头演讲唤醒民众,朱自清在日记里记录对生活与学术的思考……这种“兼容并包”的学术氛围,为昆明埋下了尊重知识、开放包容的种子,让昆明成为一座不排外、有温度,能容纳多元声音的城市。</p> <p class="ql-block">在这里,我“遇见”了在青岛教过书的闻一多先生,他以不屈的人格,成为中国知识分子“铁肩担道义”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我也见到了让我敬佩的山东老乡郭永怀。郭永怀是中国近代力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是“两弹一星”元勋中在核弹、导弹、地球卫星三个领域都作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我曾经在先生的家乡山东荣成拜谒过郭永怀纪念馆,听他的生平每每让我热泪盈眶。他放弃了美国优裕的生活,在那个困难的年代回到了祖国。1968年,他乘坐飞机时不幸失事,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与警卫员紧紧相拥,将装有核武器研究关键数据的公文包护在中间,用血肉之躯保住了这些至关重要的资料。郭永怀给我们留下了以身许国的忠诚和科学报国的担当。而他也是从西南联大走出去的学子。</p> <p class="ql-block">在西南联大的纪念馆里,我看到过郭永怀、杨振宁这些人的学生登记卡和准考证,那是一段值得铭记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我从墙上的教师名录当中也读到过一个又一个大师的名字,那是那个艰难困苦年代中一代文化人的坚守。</p> <p class="ql-block">在昆明,除了西南联大,还有云南讲武堂。当西南联大的文魂遇上云南讲武堂的武魄,便有了昆明“刚柔并济”的独特气质。这文武双全的气质,早已不是两座建筑的记忆,而是昆明人骨血里的底色,让这座城既有“春城”的柔情,又有“脊梁”的坚挺。</p> <p class="ql-block">云南讲武堂黄墙灰瓦间回荡的口令、训练场上滴落的汗水,把“救国救民”的铁血精神铸进了城市血脉,让昆明成为近代史上的“将帅摇篮”。这份武气不是好勇斗狠的凌厉,更是藏于心底的担当。是讲武堂师生在动荡岁月里挺身而出的勇气。这份勇气可以演化成我们在发展中敢闯敢试的魄力,多一份挺身而出的果敢和赤诚。</p> <p class="ql-block">这里走出了朱德走出了叶剑英两位共和国开国的元帅,也培养了大量的军事人才。</p> <p class="ql-block">讲武堂的风、西南联大的灯,昆明的风骨里,藏着永不熄灭的精神薪火。</p> <p class="ql-block">在滇池之畔的微风里,隔着水面遥望西山的轮廓,我也不禁想到了山东和云南的许多渊源。</p> <p class="ql-block">明朝洪武年间,为加强山东的防务,朝廷调动了云南的卫所兵源来充实当地沿海的力量,设立卫、所,开始屯田,许多人从云南迁移而来。据我所知,青岛的鳌山卫、雄崖所、浮山所等卫所的官兵就是从云南迁移过来的 。他们许多人都来自云南的乌撒卫。我在青岛李沧区工作的时候,听那里许多的村民讲过,他们的祖先便来自云南。</p> <p class="ql-block">我还记得,在西南联大任过教的沈从文先生曾经写过一篇文章《云南看云》,有趣的是文中有一大段描写了他在青岛大学任教时见到的青岛海上的云,沈从文通过对比青岛的云与云南的云,表达了对青岛和昆明的热爱。</p> <p class="ql-block">我找到了沈从文描写青岛的云和云南的云的相关语句,不妨在此分享给大家:</p><p class="ql-block">“论色彩丰富,青岛海面的云应当首屈一指。有时五色相渲,千变万化,天空如展开一张张图案新奇的锦毯。有时素净纯洁,天空只见一片绿玉,别无它物,看来令人起轻快感,温柔感,音乐感。一年中有大半年天空完全是一幅神奇的图画,有青春的嘘息,煽起人狂想和梦想,海市蜃楼即在这种天空下显现。”</p> <p class="ql-block">“云南的云给人印象大不相同,它的特点是素朴,影响到人性情,也应当是挚厚而单纯。云南的云似乎是用西藏高山的冰雪,和南海长年的热浪,两种原料经过一种神奇的手续完成的。色调出奇的单纯。惟其单纯反而见出伟大。尤以天时晴明的黄昏前后,光景异常动人。完全是水墨画,笔调超脱而大胆。天上一角有时黑得如一片漆,它的颜色虽然异样黑,给人感觉竟十分轻。在任何地方“乌云蔽天”照例是个沉重可怕的象征,云南傍晚的黑云,越黑反而越不碍事,且表示第二天天气必然顶好。”</p><p class="ql-block">沈从文借云南云与青岛云的对比,寄寓对生活的细腻感知和生命的态度,有对自然之美的纯粹欣赏,也藏着对云南生活松弛、质朴的偏爱,也是对不同地域气质滋养下生命状态的细腻体察。</p> <p class="ql-block">在昆明,我还想到了一个人,他的名字是邢契莘,或许大家对这个名字有些陌生,而他对青岛和云南都做出过重要贡献。上个世纪30年代,邢契莘在青岛担任过工务局长,那期间他注重公共设施建设,修建了许多道路、桥梁和学校,还牵头编制了《青岛市施行都市计划方案初稿》,明确将青岛定位于“兼工商、居住、游览”城市。</p><p class="ql-block">30年代后期,邢契莘转任滇西中央飞机制造厂监理官 。他带领科研人员与美方一起,在云南德宏瑞丽的雷允村选址建厂,经过半年施工,建成了当时中国规模最大、制造设备最先进、产量最多的飞机制造厂。他还修建了南山大型机场,作为盟军对日作战的基地 。雷允飞机制造厂边基建边生产,组装、改装了各式飞机,支援抗战,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积极贡献。</p><p class="ql-block">从青岛到云南,邢契莘的贡献超越了具体工程,更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在青岛,他留下了青岛经验,将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念与中国本土需求结合,开创了“民生优先、功能分区、生态融合”的城市发展范式,延续了青岛“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风貌特征。在云南,他创造了云南传奇,在极端条件下展现出坚韧不拔的品质和能力,成为抗战精神的生动注脚。</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青岛与云南(昆明)的血脉人文,是山海与云滇的深情牵念——曾有抗战烽火里的辗转相依,有文人笔下的彼此凝望,有过往岁月中的携手相援;海风与山茶共叙过往,浪声和滇曲交织情长,两地的故事早融在人文肌理里,成了跨越山海的温柔联结。</p> <p class="ql-block">这次与昆明的交互只有很短的时间,我还是领略到了“春城花都,好享昆明”的美。昆明把春城的秀丽、滇池的碧波与千年的故事,都揉进了每一缕裹携着花香的风里。从学校的书声到盘龙江的晨雾,从米线飘香到鸥掠湖面,昆明用自然与人文的语句,把自己写成了一赏心悦目的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