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一九七三年,全国上下掀起“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的热潮,“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的号召,是特定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动员群众,集中力量推动工农业发展的战略举措。口号如潮水般涌进城市与乡村的每一个角落。</p><p class="ql-block"> 学校、工厂、机关,处处可见醒目的标语,仿佛时代的心跳写在墙上。</p><p class="ql-block"> 嫩江县第四小学也不例外,校长李秀荣郑重下达任务:将这响亮的口号镌刻在二层教学楼之上。我作为学校宣传工作的负责人,这副担子落在我二十刚出头的年轻教师肩上。那不仅是一行字的书写任务,更是肩负着一份时代的嘱托。</p><p class="ql-block"> 经过校领导与宣传教师反复斟酌,最终选定教学楼一、二层之间的空白墙面——红砖砌就的二层小楼,正需要这样一句挺拔有力的宣言来点亮。</p><p class="ql-block"> 我用一米宽、八十公分高的硬纸板打底,以大字黑体书写,力求醒目雄浑。这是我第一次执笔写如此巨大的字,心中不免忐忑。可任务已接,无路可退。这不仅是对个人技艺的考验,更是学校精神风貌的展现。</p><p class="ql-block"> 我选用桔红色荧光颜料,目的是要字体鲜艳夺目,远远望去,宛如朝阳跃上墙头。路人行于马路,一眼便可看清。为求完美,我在大字报纸上反复练习,不下百遍。尤其,是这个“寨”字,横画繁多,稍不留意便显臃肿。我尝试换用小一号排笔,仍觉不妥;再换小二号笔,横画终于舒展有力,布局方得协调。直到心中有数,才敢提笔落墨。</p><p class="ql-block"> 每一个字都是一次庄严的落笔。写完“工”字,我挂起晾干,反复端详,唯恐有败笔。确认无误后,再写下一字。十个大字——“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一笔一划,沉稳落地,如锤敲铁,铿锵有声。整整一墙的信念,终于在我手中成形。</p><p class="ql-block"> 次日清晨,我与艾溪俊师傅携手上阵。他身手利索,攀上梯子,我在下方扶梯递板,默契无言。从教学楼东侧起,均匀排布,他每挂上一个字,便喊一声:“雨春,看看正不正?”我退后几步,眯眼细看,回道:“挺正的!”就这样,一字一挂,一字一定,十个大字在阳光下依次亮相。</p><p class="ql-block"> 我们由近到远来回审视,又请来校领导共同检视。墙面整洁,字迹端正,位置对称,无一瑕疵。整整一天辛劳,终告完成。领导频频点头,当众表扬说:“从接任务这么几天,你书法水平提高真快,领导为我树起大拇指”。我心中涌起一股暖流,那是努力后,被认可的喜悦,更是为集体争光的自豪。</p><p class="ql-block"> 自此以后,学校凡有大字、会标、板报,皆不再外请他人。领导信任,同事认可,我成了宣传工作的主力。这份从“口号上墙”开始的历练,不仅锤炼了我的技艺,更铺就了成长的道路。在第四小学的岁月里,我年年被评为优秀教师,光荣入团入党,成为重点培养的后备力量。</p><p class="ql-block"> 而那墙上的十个大字,不仅记载了一个时代的回响,也见证了一位普通教师,如何在时代的召唤下,一笔一画,写下属于自己的荣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