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不甜不咸

阿拉毛毛虫

<p class="ql-block">何谓不甜不咸</p><p class="ql-block">抖音上一位老太太对美食的评价是:不甜不咸真好吃。</p><p class="ql-block">这个不甜不咸有两解:</p><p class="ql-block">一个是老太太的说法:食物既不淡也不咸,正好、正合适。</p><p class="ql-block">一个是差评的意思。食物要么甜(包括淡),要么咸(南甜北咸),这才有味道,不甜不咸算什么?</p><p class="ql-block">古代咸是什么意思</p><p class="ql-block">简体“咸”始见于商代,本义不明。文献或用为杀伐,大概是其本义。或假借表全部、普遍。甲骨文、金文中还可以作人名。鹹约出现于春秋,本义为盐的味道,还指古地名,即春秋时卫地、鲁地。“鹹”简化后写作“咸”,“盐的味道”成为这个字的常用义。</p><p class="ql-block">关于这个问题,古代的“咸”多指“皆、全、一切”的意思,表示所有、全部的意思。例如,“咸服”表示所有人都服从,或者“咸阳”表示全城或整个城市。</p><p class="ql-block">不咸</p><p class="ql-block">发音:bù xián</p><p class="ql-block">基本含义:不咸指的是味道不咸,用来形容事物的平淡、不起眼。</p><p class="ql-block">详细解释:不咸是由“不”和“咸”两个字组成的成语,意思是“不咸”。咸是指食物的味道咸,而不咸则表示味道不咸。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事物平淡无味、不引人注意。</p><p class="ql-block">使用场景:不咸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一些无趣或平凡的事物。例如,当你吃一道味道平淡的菜肴,可以说这道菜不咸。另外,当你遇到一件毫无特色或者无聊的事情时,也可以用不咸来形容。</p><p class="ql-block">故事起源:不咸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于古代的宫廷生活。在古代,宫廷中的食物以咸味为主,而一些没有咸味的食物往往被认为是平淡无味的。因此,不咸这个成语就用来形容平淡无味的事物。</p><p class="ql-block">不咸</p><p class="ql-block">基本解释</p><p class="ql-block">1.不周遍;不普遍。《左传·昭公二十一年》:“故和声入於耳而藏於心,心亿则乐,窕则不咸,摦则不容,心是以感。”杨伯峻注:“咸,徧也。此谓音细则能闻者不周徧。”《国语·鲁语上》:“小赐不咸,独恭不优。”韦昭 注:“咸,徧也。”</p><p class="ql-block">2.不和。《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昔周公弔二叔之不咸,故封建亲戚以蕃屏周。”杜预注:“咸,同也。”《新唐书·杨弘礼传》:“﹝弘礼﹞雅与玄感不咸,表其必乱。”明·沉德符《野获编·嗤鄙·衍圣公》:“今公不知何故,久居赐第,数年不归,或云:父子不咸,恐有分羹之祸。”</p><p class="ql-block">3.传说中的山名。《山海经·大荒北经》:“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有 肃慎氏之国。”</p><p class="ql-block">不咸不淡释义</p><p class="ql-block">成语拼音bù xián bù dàn</p><p class="ql-block">成语解释:1.平平淡淡;普普通通。2.指冷言嘲笑。</p><p class="ql-block">基本释义:</p><p class="ql-block">味道不咸也不淡。形容平淡无味或看似平常而别有含意。也形容态度冷淡而有深意。</p><p class="ql-block">宋·释普济《五灯会元·潭州云岩昙晟禅师》:“山曰:‘咸则咸味,淡则淡味,不咸不淡是常味。作么生是百味具足底句?’”</p><p class="ql-block">欧阳山《三家巷·苦斗》五三:“周炳仍然在不咸不淡地教书;胡源、胡王氏、胡柳仍然在种着那几亩瘦地。”</p><p class="ql-block">当代·从维熙《方太阳》·一:“‘去坐二等车吧!’隔着小窗户,飞过来女售票员不咸不淡的回答。”</p><p class="ql-block">王朔《修改后发表》:“老婆也辛酸,陪着掉了若干的泪,饶着说上些不咸不淡的话。”</p><p class="ql-block">例句:他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总是那么不咸不淡,让人捉摸不透他的真实想法。</p><p class="ql-block">方言里的“甜”义</p><p class="ql-block">原创 宋旭 雁门文丛 2022年03月31日 12:56</p><p class="ql-block">甜,指糖或蜜之类的味道,即《广雅》所言之“甘也”。《说文》云:“(甜),美也。”实为其引申义。除却“美也”,汉语中的“甜”,还用来比喻幸福、快乐等。但在晋北一带方言里,甜另有“寡而无味”之义。如“这菜甜的,再捏点咸盐。”可见方言语境里,“甜”与“寡”是一对同义词。我在《寡白菜》一文中讲过,“寡”是“飠+蒦”字的寄音字。“飠+蒦”,近现代读wo音,其古音ghwa声干[gh]已脱落,且主元音[a]已高化为[o]。《玉篇》释其义“无味也”;《广韵》解其意“味薄”。均方言“寡”义。</p><p class="ql-block">那么,方言里作“无味”或“味薄”讲的“甜”字,由何而来?</p><p class="ql-block">从语义上分析,甜之本义,与“苦”相对。方言里的“甜”,则与“咸”相对。俗语讲“新媳妇上厨,没个甜咸。”而官话或普通话里的“咸”,相对应的则是“淡”。</p><p class="ql-block">愚以为,作为“无味”或“味薄”的方言用字“甜”,应该是“淡”字的变读。</p><p class="ql-block">淡,《说文》:“薄味也”。如《礼记·表记》:“君子淡以成。”注曰:“无酸酢少味也。”《国语辞典》:“味道不咸、不重”。现代汉语释义:“含盐分少,与咸相对。”如味淡、淡水、淡化等等,皆其本义。</p><p class="ql-block">“淡”,今读[dan4],其上古音读[l’a:m],经南北朝入隋唐后,转为中古音[dam]。实际上,中古时期的声母[d/t]多由上古[lh/l’]演化而来。这可能与北方民族语词首[lh/l’]和[r]发音困难有关。今天学界普遍认为的“d声与l声关系密切”即此。从这个角度讲,方言学所谓的“d音流化”,实际是一种存古现象。进入元代后,官话“淡”仍读[dam],蒙古语音译作[tam],《中原音韵》拟音[tam](宁继福)。现代汉语中的韵尾辅音[-m]全部转为[-n]。</p><p class="ql-block">从音韵学角度讲,辅音[d]与[t]音位一致,可互转。从谈、痰、毯与淡、氮、啖的读音分化来看,古方言里,“淡”存在变读的than音。</p><p class="ql-block">真正的问题出现在介音上。</p><p class="ql-block">现代汉语中的介音,一般指辅音和主元音之间的[u/i]。在方言里,与鼻音韵尾[n/ng]一样,介音[u/i]也是一个不稳定的存在。具体到晋北一带方言,则存在“弃u”和“增减i”的现象。</p><p class="ql-block">“弃u”:暖和(nan-huo)、山峦(山lan)、痉挛(痉lan)、开滦(开lan)、孪生(lan生)、金銮殿(金lan殿)、卵(lan);光、广、逛,均读为[gang];狂、框、矿、况、筐,均读为[kang];黄、皇、慌、晃、谎、荒等,均读为[hang]……</p><p class="ql-block">“增减”如“矛”字,方言或读[miao]。笔者上小学时,学校发给红小兵的红缨枪,实际是古代“矛”之一种,俗语呼作“苗子”。“扁”字,方言或读ban音。如将某个东西压扁了,方言说“压板了”。</p><p class="ql-block">今观“无味”或“味薄”的“甜”字,可谓增介后变读的“淡”字。</p><p class="ql-block">“不甜不咸”的语义变迁:从饮食风味描述到生活态度隐喻</p><p class="ql-block">一、古代:“不甜不咸”作为饮食风味的客观记录</p><p class="ql-block">古代文献中,“不甜不咸”多是对食物味道的直接描述,未承载明显的价值判断。例如,北宋沈括《梦溪笔谈》提到“大抵南人嗜咸,北人嗜甘”,此时南北口味差异显著,但“不甜不咸”的食物并未成为焦点。随着制糖技术进步(如唐代熬糖法、明代“黄泥水淋法”),糖逐渐普及,江南地区因经济发达(如明清江南为全国钱粮主产区),糖的消费量增加,“不甜不咸”的食物逐渐被视为“寡淡”。例如,明代《易牙遗意》记载苏州菜肴“用盐调味的约占三分之二,用糖调味的约占七分之一”,说明当时苏州饮食仍以咸为主,但糖的使用已较前代增多,“不甜不咸”的食物可能被认为缺乏风味。</p><p class="ql-block">二、近代:“不甜不咸”与“南甜北咸”的对比强化</p><p class="ql-block">近代以来,“南甜北咸”的口味格局形成,“不甜不咸”的食物常被视为“不合主流”。例如,清末民初《清稗类钞》记载“苏人以讲求饮食闻于时……惟多用糖”,说明江南菜已形成“嗜甜”的主风味;而北方因战乱导致糖成为奢侈,口味转咸。此时,“不甜不咸”的食物可能被认为是“没有特色”或“不符合地域习惯”,比如江南地区若出现“不甜不咸”的菜肴,可能会被批评为“不够精致”。</p><p class="ql-block">三、现代:“不甜不咸”的语义扩展——从饮食到生活态度</p><p class="ql-block">进入现代,“不甜不咸”的语义逐渐脱离单纯的饮食描述,成为一种生活态度或性格的隐喻。人们常用“不甜不咸”形容某人“低调、务实、不张扬”,比如“他说话不甜不咸,但句句在理”,这里的“不甜”指不油滑讨好,“不咸”指不刻薄生硬,强调中性与真诚。此外,“不甜不咸”也被用于形容事物的“平衡感”,比如“这道菜不甜不咸,刚刚好”,不仅是味道的适中,更隐含“恰到好处”的生活智慧。</p><p class="ql-block">四、语义变迁的核心驱动因素</p><p class="ql-block">制糖技术的进步:从古代糖的稀缺到现代的普及,“甜”的获取成本降低,“不甜不咸”的食物从“常态”变为“缺乏风味”。</p><p class="ql-block">地域饮食文化的形成:“南甜北咸”的格局强化了人们对“甜”与“咸”的认知,“不甜不咸”的食物因不符合地域习惯而被边缘化。</p><p class="ql-block">社会价值观的变化:现代社会更注重“个性”与“平衡”,“不甜不咸”从“无特色”转变为“低调、务实”的象征,反映了人们对过度修饰的反感。</p><p class="ql-block">综上,“不甜不咸”的语义从古代的“饮食风味描述”,到近代的“不符合地域习惯”,再到现代的“生活态度隐喻”,其内涵随社会、经济、文化的变化而不断扩展,体现了人们对“味道”与“生活”的认知升级。</p><p class="ql-block">“不甜不咸”在古代文献中的核心含义</p><p class="ql-block">古代文献中“不甜不咸”并非单纯描述食物味道,而是以“蜜饯不甜、海味不咸”为喻,用来形容一种恰到好处、不过分张扬的品德修养。这一表述出自明代洪应明的《菜根谭·概论》,原文为:“清能有容,仁能善断,明不伤察,直不过矫,是谓蜜饯不甜、海味不咸,才是懿德。”</p><p class="ql-block">喻体的具体指向</p><p class="ql-block">蜜饯不甜:蜜饯由糖制成,却不会因过甜而腻人,比喻人虽具备清廉纯洁的品格,却能包容万物,不显得刻板或极端;</p><p class="ql-block">海味不咸:海水含盐分,却不会让生物因过咸而无法生存,比喻人虽有仁义之心和敏锐的判断力,却能把握分寸,不过于苛求或偏执。</p><p class="ql-block">背后的价值导向</p><p class="ql-block">古代文人通过这一比喻,强调品德修养需“适度”——清廉而不封闭、仁义而不软弱、明察而不挑剔、正直而不虚伪,这种平衡状态才是真正的“懿德”(高尚的品德)。这种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中“中庸之道”的思想一脉相承,注重避免极端,追求和谐与适度。</p><p class="ql-block">补充说明</p><p class="ql-block">需注意的是,古代“不甜不咸”很少直接用于描述食物本身,更多是借味觉体验传递道德寓意。而现代语境中“不甜不咸”多指向食物的清淡口味,这是语义随时代变迁的结果。</p><p class="ql-block">“不甜不咸”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朝代流行语</p><p class="ql-block">通过对历史文献及网络用语的考证,未发现“不甜不咸”作为特定朝代的流行语或广泛使用的俗语记载。现有搜索结果中,“不甜不咸”的相关提及主要集中在以下两类场景:</p><p class="ql-block">现代网络玩梗:源自抗战电视剧《激战江南》中军统特务的台词(“不咸不淡,味道真是好极了”),后被网友恶搞为“不咸不淡味道真是好极了梗”,属于现代网络文化中的趣味表达。</p><p class="ql-block">当代饮食评价:日常用于形容食物味道适中(既不偏咸也不偏甜),是现代人对食物口味的常见表述,并非某一朝代的特色用语。</p><p class="ql-block">若用户所指为“咸甜偏好”的朝代讨论,历史上有明确记载的是宋朝(北宋沈括《梦溪笔谈》提到“南人嗜咸,北人嗜甘”,与现代“南甜北咸”的格局相反),但这一表述与“不甜不咸”无关。</p><p class="ql-block">综上,“不甜不咸”没有明确的朝代流行语属性,更多是现代语境下的用语。</p><p class="ql-block">“不甜不咸”口味流行的核心时间节点:2006年前后</p><p class="ql-block">“不甜不咸”作为一种饮食趋势,其流行与健康意识觉醒和糖摄入控制密切相关。2006年是这一趋势的关键转折点——当年,国际糖尿病联盟(IDF)统计显示,中国成为全球糖尿病病人增长第二快的国家(仅次于印度),中国科学院也首次发文将糖尿病列为“世界性严重公共卫生问题”。这一数据让中国民众首次大规模意识到糖的健康隐患,开始主动减少糖的摄取。</p><p class="ql-block">此后,“低糖”成为食品行业的热门关键词,合规或非合规的低糖、无蔗糖甜品逐渐普及。尽管初期出现过盲目追捧木糖醇、代糖的阶段,但随着专家对“甜味剂过量”风险的呼吁,市场逐渐回归理性,“低甜且清淡”的口味因符合“健康审美”而持续流行。进入2023年,全民健身理念进一步推动这一趋势,低甜、少负担的食品更易被大众接受,成为日常饮食的主流选择之一。</p><p class="ql-block">需要说明的是,“不甜不咸”的流行并非突然爆发,而是基于健康需求的渐进式转变,2006年的“低糖”意识觉醒是其核心催化剂。</p><p class="ql-block">2025年9月19日于郑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