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团2025乙已年农历七月廿六日9.17-9.19踏入卢沟桥之旅

江夏传奇

<p class="ql-block">🇨🇳跟团探秘景点🇨🇳</p><p class="ql-block">卢沟桥 </p><p class="ql-block">北京佟麟阁赵登禹命名的路</p><p class="ql-block">大街</p><p class="ql-block">学校</p><p class="ql-block">9月17日,跟团踏入卢沟桥我,站在卢沟桥上,抚摸着历经八百余年风雨的桥栏,时光的洪流仿佛在这一刻悄然回溯。这座华北地区现存最古老最长的十一孔联拱石桥,宛如一位沧桑的老者,静静地诉说着往昔的故事。那呈船型的桥墩呈,迎水面的分水尖上,一根根三棱形铁柱,似是守护古桥的卫士,历久弥坚 。</p> <p class="ql-block">卢沟桥自古就是京畿要道,是华北地区现存最古老最长的十一孔联拱石桥,以“马可?波罗桥”闻名于世,被誉为“世界上最好的独一无二的桥”,至今已有八百多年历史。“卢沟晓月”是著名的“燕京八景”之一,卢沟桥传说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p><p class="ql-block">  卢沟桥不仅是一座历史之桥、艺术之桥、文化之桥,更是一座英雄之桥,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吹响了全民族抗战的号角。</p> <p class="ql-block">‌卢沟桥‌是北京市现存最古老的石造联拱桥,始建于金代(1189年),因横跨卢沟河(永定河)得名,以“卢沟晓月”闻名,1937年“七七事变”在此爆发,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卢沟桥长266.5米,宽9.3米,11个拱洞由两岸向桥中心逐渐增大,桥面平缓而实用。桥栏石柱上的501尊石狮,形态各异,栩栩如生,有的昂首挺胸,似在眺望远方的山河;有的双目凝视,仿佛在追忆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每一尊石狮都承载着历史的厚重,每一道纹理都铭刻着时光的印记。</p> <p class="ql-block">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在这里爆发,卢沟桥成为了全民族抗战的起点。佟麟阁、赵登禹等英雄将士们在此浴血奋战,用生命和鲜血捍卫了民族的尊严。如今,硝烟虽已散去,但那段历史却永远铭记在人们心中。卢沟桥,这座英雄之桥,它不仅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的资源,更是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踏入卢沟桥历史博物馆,朱红的门楣上"卢沟桥历史博物馆"几个大字庄重肃穆,楹联“卢沟喋血传千古,晓月行空动八方”道尽了这里的沧桑与壮烈。馆内,佟麟阁与赵登禹两位将军的肖像赫然在目。佟麟阁那句 “国家多难,军人当马革裹尸,以死报国” 的慷慨陈词,犹在耳畔回响;赵登禹身中数弹仍奋勇杀敌的壮举,令人动容。那幅卢沟桥战斗的浮雕,将1937年7月7日的硝烟与呐喊凝固,战士们持枪冲锋的姿态,是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p> <p class="ql-block">“1937.7.7”的字样如历史的警钟。战斗示意图上的箭头与阵地,清晰地勾勒出那场激战的惊心动魄。卢沟桥事变爆发时,29军副军长佟麟阁将军立即以军部名义命令29军官兵,"凡有日军进犯,坚决抵抗,誓与卢沟桥共存亡,不得后退一步"。保卫战至7月28日,佟将军腿部中弹仍坚守不退,最终头部受创壮烈殉国;赵将军多处负伤,在突围时血洒黄亭子。两位将军的牺牲,是全民族抗战初期最悲壮的注脚。</p> <p class="ql-block">午后,我跟团回转西长安街,来到佟麟阁路,午后的阳光洒在路牌上,那几个字仿佛带着沉甸甸的历史重量。路头陈列的怀表塑雕,指针永远停在了1937年7月28日的那个瞬间。它曾伴随佟麟阁将军走过军旅岁月,见证了他“誓与卢沟桥共存亡”的铁血誓言,也在他壮烈殉国的时刻,定格了一个民族的不屈气节。漫步路上,两旁的建筑静默矗立,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将军马革裹尸、以死报国的决绝。这块怀表,是时间的印记,更是忠魂的勋章,提醒着每一个路过的人,莫忘那段烽火中的赤诚与牺牲。</p> <p class="ql-block">行至赵登禹路,三十五中门口的三块浮雕赫然入目。浮雕上,赵登禹将军身先士卒、挥刀杀敌的身影栩栩如生。那是1937年的南苑战场,他右臂中弹仍不下火线,腿部重伤仍率部突围,最终血洒黄亭子的壮烈瞬间,被永远镌刻在此。路人驻足凝望,浮雕的纹理间似有硝烟弥漫,将军的呐喊穿越时空而来。这条路以他的名字命名,这浮雕以他的壮举为魂,在车水马龙的现代都市里,筑起一座不朽的精神堡垒,让每一个走过的人都能触摸到那份铁血丹心,铭记那腔为家国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气概。</p> <p class="ql-block">赵登禹为人忠诚勇敢,一身正气,爱国爱民,孝敬父母,曾以“为国家扶正气”、“孝思维则”自勉,赵登禹和佟麟阁两位将军牺牲的消息传出后,全国军民同声哀悼。1938年3月12日,毛泽东在延安各界纪念孙中山逝世13周年及追悼抗日阵亡将士大会上发表演说,高度评价赵登禹等国民党抗日将领,把他们及抗战以来牺牲的烈士誉为“全中国人崇高伟大的模范”。</p> <p class="ql-block">9月18日,京城飘着细雨,中通州赵登禹大街的路牌在雨幕中格外醒目。这条街的命名,是一段跨越行政边界与时光的历史回响。1946年北京城区为缅怀英烈命名赵登禹路时,通州尚属河北通县,却因29军曾在此附近驻扎,于1985年恢复赵登禹大街之名。虽曾短暂消失,2015年它以通州新城核心通道的身份重新亮相,让英雄的印记在新城的车水马龙中延续。</p> <p class="ql-block">通州佟麟阁大街的公交站牌,在雨里诉说着双城同祭的敬意。北京城区与通州,虽曾分属不同行政区域,却因对佟麟阁将军的缅怀达成默契。1985年,通州为恢复因旧城改造消失的佟麟阁街,将新华南街更名。如今,这条大街上公交往来,承载着对那位"誓与卢沟桥共存亡"的抗日将领的永恒追思,让铁血丰碑在新时代的通州熠熠生辉。</p> <p class="ql-block">9月19日早,路团游丰台区马家堡的北京市赵登禹学校,大理石材质的赵登禹将军半身雕像静静矗立,"爱国求知"的校训与之呼应。这所九年一贯制学校以英雄之名,将1898年出生、1937年牺牲的赵登禹将军的铁血精神,融入日常教学与校园文化,让每一代学子仰望雕像时,都能触摸到那段烽火岁月的爱国温度。</p> <p class="ql-block">循着历史痕迹来到丰台大红门,原北京市佟麟阁中学虽已更名为丰台外国语学校,操场上佟麟阁将军的铜像却依旧庄重。这位1892年出生的抗日将领,其精神并未因校名变迁而褪色,铜像默默伫立,仿佛仍在诉说他"誓与卢沟桥共存亡"的壮志,成为校园里永不磨灭的精神地标。</p> <p class="ql-block">怀着对先烈的缅怀和崇敬,我连续三天,不论是刮风下雨,还是烈日当头,从卢沟桥的枪响到京城的长安街头,从运河边的通州,到丰台的命名学校,一路追寻赵登禹、佟麟阁两位将军的遗迹。路名、校名的更迭未曾冲淡英雄的印记,那些雕像、那些街巷,都是城市对英烈的永恒致敬,也让后人在触摸历史的过程中,读懂“爱国”二字穿越时空的重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