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家心情自家天,无羁做神仙: 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纪行一(特立尼达岛)

王延星

<p class="ql-block">“特立尼达和多巴哥”是加勒比海上的一个岛国,在学术地理上它属于北美洲,但由于它离南美大陆最近处不到二十公里(参见本图),故而在旅游线路的设计上,(除了邮轮航线)它往往是被归在了南美……别看这个小国只有两个主岛和若干个小岛礁,土地面积不大(约有七、八个新加坡的大小),但在看重国家资源量的今天,由于它拥有辽阔的海域和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储量,所以它在许多方面的国际影响也还是不小的……</p> <p class="ql-block">……这个国家的名字由特立尼达岛和多巴哥岛,这两个岛的联名而构成(简称“特多”),其旅游资源也是颇为丰富的……喜欢花鸟鱼虫的人,可以在这个“蜂鸟之国”(特立尼达岛在印第安人文化中的名字“伊利”,就是蜂鸟的意思)中看到有特色的鸟类和美丽的花卉,开眼且养眼……喜欢音乐舞蹈的人,作为钢鼓音乐和加勒比狂欢节的诞生地,这里能让人看(或体验)到人的本真快乐……此外,这里的殖民文化遗产,也是很有看点的……上图是在机场看到的嘉年华女装模特。这里位于赤道,天气比巴西还要炎热,平时身上的衣服就让人感到很多余,狂欢节自然也就更是人们、尤其是女孩子们,愈加清凉地张扬自己身材的美妙时分了🌺……</p> <p class="ql-block">……除了嘉年华元素的艺术造型,与钢鼓有关的艺术造型在这里也很多(本图也是机场里的一件作品)……在殖民时代,是由法国人率先往这里引进的黑奴。当时那些来此的法国人都很“小心眼”,他们不愿意看见黑人唱歌跳舞比自己好,故而不允许黑人参加他们的狂欢派对。后来总算开明了一点,允许黑人参加这种狂欢派对了,但由于在欧洲人传统的化妆(面具)狂欢派对中,人们的身份不仅互相对调,而且尽情尽兴也是一项重要的内容……只是人们嗨起来后,由于都化了妆、戴着面具,所以既没有了大小、也没有了深浅,互相在争夺(异性)时大打出手的情况经常发生,界时手里的各种乐器,就会变成了互殴的工具,对人们的伤害性会很大,所以就禁止了黑人在狂欢派对中使用乐器……没有了乐声,也就没有了气氛……这促使那些追求快乐的黑人,尝试着用废弃的汽油桶,加以打造、调音,创造出了一种钢鼓……这种鼓不仅能够敲出全音阶,而且由其敲出的快节奏鼓点,使人们的舞蹈动作变得更快、人也更加嗨皮……如今,这种钢鼓已成为了加勒比音乐中的标志性乐器,由钢鼓节奏引导的心跳与狂热的随性街舞珠联璧合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特立尼达嘉年华……它与巴西的那种以桑巴舞表演为主要形式的狂欢节舞蹈不同,这里流行的是一种以更为开放、更为刺激的街舞(依中国保守文化的眼光,也可以称之为“脏舞”)……上图是这件钢鼓艺术造型的近观,上面写着“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字样……</p> <p class="ql-block">……音乐(包括舞蹈)是人类的一种精神现象。就对生命的重要性而言,除了“食、色”(生存与繁衍),就该排到它了……因为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除了缺少内啡肽分泌的天生无趣者,是没有谁愿意拒绝快乐的😂……上图及本图中即为已经标准化了的钢鼓。除了为欧美音音乐人所热爱外,中国的音乐家对这种乐器也是很有兴趣的(下图是新华网发过的一张照片)。</p> <p class="ql-block">……在“特多”,以钢鼓的音乐元素与狂欢节元素为主题的艺术作品很多,本图为机场里的一张宣传画,其将钢鼓的动态催欢与在面具遮盖下的放飞自我,表现得淋漓尽致……</p> <p class="ql-block">……来之前查资料时才知道,特立尼达还是中国老一辈的著名女舞蹈家戴爱莲先生的出生地。想来,这位前辈舞蹈家的告别演出,当年还有幸去现摩过……另外还记得在30年前,因公与另一位中国舞蹈家白淑湘老师聚会时,还曾请白老师转达过想请戴前辈出席某个场面活动的愿望……如今来到了戴老师的出生地,也算是向这位前辈的又一次致敬吧🌹……戴老师是出生在特立尼达的第二代华人,这里的音乐舞蹈传统给了她以启蒙和熏陶,她在这座岛上练了十年舞蹈之后,从这里一步步地舞上了世界舞蹈界的巅峰……过去人们(包括本人)之所以对这个岛的名字不太熟,部分也是因为早期来的华人,都是把特立尼达岛称为了“千里达”的缘故……虽然在官方的称谓上现在把这里定名为了特立尼达,但生活在这里(包括近年从大陆各地来的)华人,大家还是习惯用“千里达”来称呼这座岛。“千里达”这个译名,确实也是有些味道的。因为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千里”这个词,一般多是用来形容国内的远离家乡之地,而在形容域外某地很遥远时,才会用到“万里”这个词。所以此地被当年漂洋过海来的华人定名为“千里达”,也是有把这里视为是自己的第二居所、没有拿这里与中华大地隔着的一万五千多公里,太当回事的意思🙏……</p> <p class="ql-block">此时的狂欢节期间(每年二月底至三月份初)已过,虽然看不到了那种热烈的人文场面, 但到也方便了对其他景观的巡访,也算是有失有得吧……上图和本图均为首都西班牙港的古城广场,伍德福德广场……在欧洲、尤其是在西班牙殖民过的城市,一般都会在城中心建一座广场,在广场四周再布局一些主要的公共建筑物。这里也是这样,只不过这个广场格外大了些,有好几个足球场的面积。现在的这座广场,除了有许多高大的乔木,同时满地也都是绿草茵茵的,几乎完全成了一座大花园……</p> <p class="ql-block">上图是远远看到的广场北侧的几座公共建筑物,有老图书馆、市政厅等。本图为市政厅的近观,下图是老图书馆的近观,这座建于1901年的图书馆比较老了,所以于近年前又新建了一座,这座老建筑已成为了历史的一个纪念物……</p> <p class="ql-block">在图书馆的旁边就是最高法院。这座内涵严肃的大厦,看着有点像家宾馆,还显得挺温柔的……</p> <p class="ql-block">在广场的西北角处,有一座卫理公会的教堂(上图),在它的后面还有一座宗教学校(即教堂后面的那座露出来一点屋顶的绿色建筑物)……</p> <p class="ql-block">……所谓宗教学校,也是历史上留下来的名字(因教会曾经是其主办者),现在早已世俗化了。这里从借用了别人的两张照片:上图是狂欢节热身期间,人们在这所学校的栏杆爬上爬下地时的快乐情景,下图则是街上的人们在狂舞时的一张(较适合在国内发出来的)照片,照片中特多的国旗也正在狂舞的人群中飘动着……</p> <p class="ql-block">在这座教堂(教会学校)与议会大楼之间的是该国的国防部(下图)。这座建筑物(本图)不大,也就是一座北京大一点的一个派出所办公楼的样子,这也说明该国的军费支出是不大的(军队规模只有三千多人)……</p> <p class="ql-block">第一个来到特立尼达岛的欧洲人是哥伦布,当时他只在这里歇了歇脚、宣告了所有权、并用“圣三一”(Trinidad)一词命名了这座岛,就急着赶路了……本来当地的印第安人是有自己的岛名“伊利”的,但在国家独立的时候,由于有血统和文化传承的印第安人已经没有几个人了,所以也没有很多的民意,想把岛名再改回去了……在哥伦布之后的二三百年间,西班牙人对特立尼达的关注并不多(因为没有黄金嘛)……这也是虽然这座城市叫西班牙港,但西班牙人留下来的殖民建筑等并不太多的一个缘故。在老城区能看到的有些年份的老建筑,多是英国人来了之后兴建或修(复)建的。这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广场西侧的议会大厦了……这是一座有着希腊文艺复兴风格的建筑物,虽然号称是英国人建的,但其设计师是一位意大利人。这一点也同欧洲各国类似,除了哥特式的建筑外,偏华丽的建筑物(包括俄罗斯那些著名的“洋葱头”建筑)都是意大利人的手笔……</p> <p class="ql-block">……议会大厦的配楼(上图)是议员们的办公楼,楼下的小广场上立着一座碑,上面刻着议员就职时的宣誓词(见下图中)和该国国歌的歌词……</p> <p class="ql-block">……虽然是下班的时间了,但当有一位先生见到我在院子外面张望,还是主动邀请我随他进入大厦,说一楼大厅里有一个小型画展,可以看一看……真是非常地感谢他呀🤝。虽然不知道这位中青年先生的身份,但看到门口警卫对他的态度,估计也可能是位议员吧?这个国家很有活力,中青年人当上议员也是件很正常的事……由此也想到了此地的国民构成,说来华裔人士在这里也还是挺有地位的。当年英国管辖这里时的最后一任总督就是华人,当英国放弃管辖、“特多”独立后,那位华人总督仍然担任了“特多”共和国的元首……</p> <p class="ql-block">……那是一位名为何才的人士,他也是历史上英国在海外殖民地中的唯一一位华裔总督……当然,他也算是“特多”共和国的开国国家元首了(无论是英国的海外领地总督或英联邦国家的总督,都是该地区名义上的一把手),他在位十几年,好像还是在任上去世的……现在他已被该国确定为了国家英雄👍……上图是议会大厦的正门,本图是大厅内……</p> <p class="ql-block">……无论是“特多”的总督何才,还是苏里南、圭亚那的开国华裔总统,也都表明了一个事实,即只要足够优秀、足够努力,外部世界在华人头上的天花板,并不很高……象这位何东爵士,他作为出生在“特多”的第二代华人,就是在当地的一所“兰翔技校”毕业后,从在港口当报关员开始,一步一步地干出来的👍……</p> <p class="ql-block">……在议会大厅里展出的作品中,有许多是反映当地历史上普通劳动者生活的作品。特立尼达这里,历史上是一支印第安人部落的生活地,当西班牙人把他们弄得都差不多都死光了之后,法国人占据了这里……由于种烟草、种甘蔗等都需要劳动力,法国就引进了很多黑人奴隶……后来这个岛又到了英国人的手里,英国人也需要有人来干活,他们自己才好晒太阳、抽雪茄,于是英国人又从南亚引进了许多劳工……与之同时,不少的中国人(包括自己主动的)也就随着英国人对亚裔劳工的需要,来到了这里……</p> <p class="ql-block">……中国人普遍工作努力、也重视教育后代,所以很多出生在当地的华裔人士,除了经商较为成功外,成为公务员或进入了其他专业领域并得一定成就的人士也很多……上图是当地的唐人街(拥堵严重,除非时间极为宽裕,否则不建议前往🤭)。</p> <p class="ql-block">上图是从议会大厦穿过来、走出后门后看到的一条街。上图中的那座过街廊桥,是将政府行政大厦与议会大厦连在一起的通道。本图是议会大厦(也俗称“红楼”)的后部。通常警卫人员是不允许给他们拍照的,但是这位女警员很友好且通融……在此谢过🙏。下图为在本人出来后,就立马被拉上了的铁栅栏门。</p> <p class="ql-block">位于议会大厦后街上的这座有着摩尔风格的建筑物,是该国的植物博物馆和警察总部的拘留所合用的一座建筑物(走不同的门,里面是不相通的)……</p> <p class="ql-block">与上图中这座建筑物隔街相对的,是该国的警察总部。在总部大楼下面的纪念碑上,密密麻麻地刻着因公牺牲的警界人士的名字……</p> <p class="ql-block">……警察总部的楼下还挂了一幅警察工会的推介广告,上面写着,(大意是)身为警员,如每个月交100多美元的会费,可获得每年5000美元的福利等……这种信息透明的做法,也是很具异国特点的。如果放在中国,各个单位的内部福利,都是尽量不让外部人知道、以防止中国文化中的攀比(妒忌)习惯所带来的麻烦🤭……</p> <p class="ql-block">如果再往前走,就是老城区的一些居民区了。走到这里也就可以转回老城广场,继续古迹观光了……</p> <p class="ql-block">在这座警民合用建筑物的一侧,还有一家不错的餐厅(图中最左侧的这座边楼),虽然其内饰豪华,但没有什么人出入,估计是一家会所性质的餐厅吧……</p> <p class="ql-block">在伍德福德广场的西南角,能看到近年新建的国家图书馆。这座图书馆的体量还不小,但远观这座建筑物,也有点像是一座饭店……</p> <p class="ql-block">……围着它转了一圈后发现,图书馆旁边确实有一座海悦饭店,两家的建筑物是连在一起的……寸土寸金之地嘛,大家建得紧凑一点,也是必然的,只是这两类建筑物的风格,谁也不向对方靠拢,也就出现了这种乱搭的视觉……</p> <p class="ql-block">看来是不能完全从外观上对号入座、还得观察仔细点才不至于认错了门……如上图的这座塔楼,号称“安德列斯堡”,实际上它完全没有军事方面的历史和功能,而只是本图中的国家金库的一个塔状附属建筑……</p> <p class="ql-block">伍德福德广场的南侧是该国最古老的教堂,圣三一教堂,它也被称为了第一英国教堂……十八世纪的时候它还是一座木质的教堂,后来失火被烧了,之后才修了这座以石材为主的哥特风格的教堂。虽然现在它基本上处在了一种有待维修的状态,但其外观远远看上去,还是很有历史风采的……</p> <p class="ql-block">……透过紧闭的铁栅栏门,能够看到教堂的顶部都已长出了绿植(本图),教堂的很多玻璃也已经都破损了(下图)……</p> <p class="ql-block">……但如果把这座教堂当做一座半废墟教堂来欣赏,它不但很有历史感,而且也是那一段重要历史的一个生动脚注……想当年,西班牙人撑起这么大的一个帝国,确实也是难以长久,因为他们把印第安人给杀的差不多了之后,引进来的欧洲移民多是法国人,而法国人又是个热衷于移民的国家,人来多了后便鸠占鹊巢,把西班牙人给挤走了……法国人种种烟草、甘蔗,搞搞农业加工什么的还行,但是特立尼达是个岛,当时的主要功能,还是用于保护自家的海上交通、或者以此为据点来攻击别人的海上运输……但若要实现这一功能,不是海上强国则又是玩不转的。而那个时候,海上的强国也就只剩下英国一家了……</p> <p class="ql-block">……虽然西班牙人、法国人撤了,但他们留下的宗教传统还是权重很大的,天主教教堂的香火延续得也还算好……而英国人就不同了,他们虽然也笃信宗教、也注重建教堂,但总体的投入是不如天主教人群投入的多……所以这座由英国(新教)圣公会修建并运作的教堂,看着也就已经有点走进历史了……</p> <p class="ql-block">在市中心,保存完好并在使用中的大型天主教教堂有两座,其中的一座是西班牙人时期建的“圣詹姆斯大教堂”,它也是该国天主教的主教座堂(上图及本图)。这座建筑物有着两组新哥特式的高大钟楼,很是壮观。只不巧当时不是开放时间,所以无缘入内……</p> <p class="ql-block">……本图是该教堂的主体与办公用房之间进入后院的夹道,从这里可以进到后院的办公区。走进去后看到办公室里有几位工作人员正在闲聊,但(很理解)他们表示只能照章办事、而不能破例开门鞠客……</p> <p class="ql-block">……从外侧看的宣传挂幅上看,该国的天主教会正在筹备当年的一场活动,好像是纪念天主教的传入吧……西班牙人在美洲的传教起始,说来也简单,当西班牙的那批“粗”人把金银抢走之后,只会打砸抢的这帮人也就没事干了……传教士这时也就跟进了过来,开始传教,以让大家安于现状,转向农牧业生产……在著名的老电影《佐罗》中,传教士与当地军头的冲突,就是抢金银的那帮人还没走到头、而与过早登场的传教人员之间发生了矛盾的历史写照。其实,若再过些年,不用佐罗打打杀杀,那帮军头自己也就自然下台、或带着财宝与情人回西班牙去了……从这一点上说,英国人来到这里,也是有一定的历史合理性的,毕竟人家当时是以搞工业、扩大生产为主要的追求……而且英国人更重要的贡献,是在殖民地建立了议会制度,力主大家要学会在自治的范围内把自己的事情搞好,而不要老是寄希望于上帝和国王……尊重世界近代史的人都明白,英国人在世界上领先了一个多世纪、主导了三个多世纪,也自是有它的合理性的……</p> <p class="ql-block">接着又到了另一座在法国人主导时期建的“圣母无原罪”大教堂。这些教堂之间的活动是各有侧重的,如在此次天主教传入纪念活动中,这座教堂的活动主题,主要集中在了对《圣经》教义的纪念方面(见下图中的宣传彩旗)……</p> <p class="ql-block">……本来这座教堂也是不开门的,但教堂的管理人员看到了远道而来中国人在隔着窗户拍照,索性就打开了大门,盛邀入内……真是非常地感谢他呀🙏。</p> <p class="ql-block">……上图是进入教堂大门后远观到的主祭坛方向。本图是走到了主祭坛前,回望教堂大门时的镜头所及……下图中是历史上被封了“圣”的一位大主教的墓室。</p> <p class="ql-block">……本图中的背影,是在特立尼达岛负责接待的一位华人小姑娘。她不仅工作努力(曾不辞辛苦地随身背着放瓶装水的便携式冰袋,以备饮用),而且她大大方方说出的许多想法,也是相当地可爱……她是当地的第三代华人,家里还把她送回中山大学去学习过中文。由于她已基本不是中国文化的思维方式了,所以回到国内后一度曾很不适应。她说,由于没有移动支付,她有一次想用现金买点小零食,几块钱的事,但是摊主看了她拿出来的十元人民币纸币,竟面露鄙夷,说没有零钱找赎、要白送给她而不收钱了,可她觉得不付钱拿人家的东西不好,所以也就吃不成小零食了😂……她出于自己职业存在多种选择的可能,还礼貌地征询了老家伙(没什么用的)建议……由于在“特多”的学校里要学三种语言(西班牙语、英语和法语),所以建议她在学好中国话的同时,把自己经营的小餐馆管好,再兼职做做旅游接待,过两年再去美国看看机会……并还说了一些只要生活尚可、且心情舒展,人生也就可以了,不必非要以老一代华人的那种要成多大多大的事、要发多大多大的财为目标……虽然都是一些没用的废话,但这位小女孩貌似也好象有所认同😎……</p> <p class="ql-block">西班牙港的夜景也是有特色的一项观光内容。尤其是这里有一条街,街上有七座著名的殖民时期老建筑,其被尊称为了“宏伟七姐妹”。白天看是她们是一种模样,晚上在灯光下,则是另一番景象了……这条街在著名的萨凡娜女王公园旁边,这座女王公园是更大的一座公园(参见上图),其面积比伦敦的海德公园还大。这里也是人们跑步的一个好去处,一圈下来有三千七八百米……本图是“皇家女王学校”的夜景,下图是该建筑物白天的景象。</p> <p class="ql-block">……这七座建于18世纪的独栋建筑,当初都是当地的贵族或大庄园主们的私邸,后来几经倒手,现部分成为了政府部门,部分成为了商业设施……图中这座色彩搭配很好看的楼当初是一座法院……</p> <p class="ql-block">……图中的这座建筑物原来是当时的大主教官邸,现在好像是已被改成了一家小型的豪华宾馆。毕竟在现代社会中,宗教界人士是不宜彰显自己的富豪特征的,谁要是露了富,估计离下台也就不远了……</p> <p class="ql-block">……这座名为“白厅”的建筑物,其意大利文艺复兴风格的姿态还颇具一定的雄风……这座楼过去做过该国的总理府,但现在好像不是了,要不然国家再小,总理府也得会有几名警卫站在大门口的。</p> <p class="ql-block">……这座白天看好像没人使用似的,晚上(下图)居然有很多房子亮起了灯……当然,亮着灯也不意味着有人住,也可能是开着灯防偷防盗……</p> <p class="ql-block">……图中这座带有维多利亚风格的建筑物,采用了很多木质建材,从而它也就带有了一些法国乡村别墅的味道……</p> <p class="ql-block">在欣赏完城市的夜景之后,还可以去当地一家有特色的“巨嘴鸟”餐厅(上图),品尝一下当地的美食。图中的这种羹(当地人把它称之为浓汤),是当地用蟹肉与蔬菜,混合上香料做成的,虽然卖相不好看,但口味还是相当地棒的……印度移民为这里带来的南亚饮食元素很多,但相关菜品中使用的咖喱量并不大(如图中的咖喱牛肉)……下图为在路上行驶中,车拍的印度庙。</p> <p class="ql-block">除了南亚的印度人群,从东南亚过来的马来人群在这里也有一定的比例,本图是一座还挺别致的清真寺(也是车拍)……</p> <p class="ql-block">除了在市区观光,该市的近郊和远郊还有两处可以一访的地方。近郊的山上有一座堡垒遗址。当年修建堡垒是拉美殖民地当局的一个常规动作,凡是港口和海边的城市,都是需要建炮台以防止海盗或敌方来攻、来抢的。当年西班牙人、法国人等建的炮台一般都打过仗,因为都是英国人来抢,海盗也主要是由英国人组成或指使的……等到英国人占了上风之后,再修炮台就没什么用了,因为没有人打得过他了……所以这座乔治堡炮台当时也算是白修了,因为就没有发生过任何战事。不过现在能作为一处遗迹供游览之用,终究也不算完全是白修吧……山上也还能俯瞰到西班牙港口的风光……</p> <p class="ql-block">……山上尚存一座当年的瞭望楼(塔),现在被辟为了一座小展室。</p> <p class="ql-block">离西班牙港远的那处景观,是一座天然的沥青湖,彼奇湖。它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处天然沥青湖。由于它在世界上的独一无二性,所以从丰富见闻的角度,也是可以去看一眼的,但就是离西班牙港有将近100km,有点费时……</p> <p class="ql-block">……整个沥青湖一带就像是一处炼油厂或沥青原料厂的废弃工业用地,没有什么文化意义上的观赏性。但它的经济价值还是相当震撼的(相关的数字可以在网上查到,这里就不搬运了),这里也算是一个工业旅游项目吧……</p> <p class="ql-block">……所谓的“湖”,也是没有任何湖水之感的,看着有点反光的地方,也是下雨积的水,如果不下雨,整个这里就是一大片坑坑洼洼的沥青广场……</p> <p class="ql-block">拜访过该国的第一大岛特立尼达岛后,其第二大岛多巴哥岛,也是必访之地……那里既是《鲁滨逊漂流记》的原型岛,又是大航海时代欧洲殖民国家之间换手最多的一座岛……去多巴哥岛,乘船或者坐小飞机都可以,乘船可以一路感觉一下小说中的鲁滨逊所乘的大船从航行、搁浅(当然现在的船不会搁浅了😂)、到靠岸的心情……但如果不是带着自驾车,还是飞机快捷。而且降落前也能从空中看一看这座外形酷似一根大雪茄的岛,体会一下这座岛之所以被命名为了“烟草”(“多巴哥”是烟草一词在英语中发音)的某种必然性……在去机场路上,还难得地抓拍到了一个在街边上玩钢鼓的年轻人,即使车拍的画面很不清晰,但也算是以壮行色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