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副修身对联,是生命境界的高标淬炼,也是人生经验中的智慧大成

万龙文化艺术中心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悟道融通贤者范;</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交人笃厚智之根。</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王进良 撰联 豆万龙 书法</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联以其精巧的结构、深邃的意蕴与朗朗上口的韵律,成为文人雅士寄情抒怀、传递哲思的重要载体。王进良先生所作修身联“悟道融通贤者范;交人笃厚智之根”,将个人精神境界的升华与处世智慧的沉淀娓娓道来,展现出耀眼的光芒。</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悟道融通贤者范”,上联以“悟道”为核心,构建起修身的精神坐标。“悟”是对宇宙、人生本质的探寻,是超越表象、触及规律的认知过程。它既包含老子“道可道,非常道”中对自然法则的敬畏,也涵盖王阳明“知行合一”里对内心良知的叩问。然而,悟道并非孤立的闭门冥想,“融通”二字赋予其更为开阔的维度。融通,意味着打破思维的壁垒,以包容姿态接纳多元思想。恰似战国时期的稷下学宫,儒、道、法、墨等诸子百家在此争鸣,不同学派相互辩论、借鉴,最终推动了学术的繁荣。贤者之所以为贤,恰在于其能以开放胸怀吸收古今中外的智慧养分,在融会贯通中形成独特的思想体系与人格魅力。这种境界,不仅是对知识的整合,更是对生命境界的淬炼,激励后人在修身之路上不断突破认知局限,向更高的精神境界攀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下联“交人笃厚智之根”,将视角转向人际交往领域,点明真诚处世与智慧生成的内在关联。“笃厚”是中华民族推崇的传统美德,其核心在于待人以诚、行事以信。《论语》有云:“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诚信与厚道,是人际交往的基石。在现实生活中,一个笃厚之人往往能收获他人的信任与支持,这种信任不仅能构建起稳固的人际关系网络,更能为个人成长带来意想不到的契机。例如,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在贬谪期间,仍以宽厚之心待人,其正直品格赢得了同僚与百姓的敬重。在困境中,正是友人的帮助与民众的拥护,让他得以继续施展抱负,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此外,笃厚之人在与人交往时,能以谦逊姿态倾听他人见解,从不同的人生经验中汲取智慧。这种智慧的积累,并非源于书本的单向灌输,而是在真诚互动中实现的思想共鸣与经验传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对仗艺术来看,此联堪称精妙。“悟道”与“交人”,分别对应内在修养与外在实践,构建起修身的完整体系;“融通”与“笃厚”,前者强调思维的开放,后者侧重品德的坚守,一“智”一“德”,形成互补;“贤者范”与“智之根”,前者是修身的目标,后者是成长的源泉,首尾呼应,逻辑严密。整联平仄相谐、词性工整,在音韵美感中传递出深刻哲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当代社会,这副修身联更具现实意义。“悟道融通”提醒我们,在追求物质进步的同时,不忘精神世界的充实,以开放心态拥抱多元文化;“交人笃厚”则告诫我们,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坚守真诚的底线,以善意与他人建立深度连接。唯有如此,方能在喧嚣的时代浪潮中,既保持清醒的认知,又收获温暖的情谊,真正实现修身、齐家的理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王进良先生的这副修身联,既是对传统修身文化的传承,也是对现代人生存智慧的启迪。它如同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在修身之路上前行的方向,让我们在悟道与笃行中,不断趋近贤者的境界,收获智慧与幸福的人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b>对联:</b>王进良,陕西渭南大荔人,师院文化程度。省市县楹会会员,喜诗联,征联偶获奖,现积联二万八千副,诗赋四百余首。</p><p class="ql-block"><b>书法:</b>豆万龙,陕西彬州人,中国书法家协会新文艺群体书法家。著名书法家、中国书协首届顾问权希军先生入室弟子。现任北京华夏诗联书画院副院长、北京楹联学会秘书长、《华夏诗联书画》副总编、《北京楹联》副主编。著有《豆万龙楹联书法选集》、主编“经典古碑名帖集字原创书斋雅联100副”系列字帖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