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平城西门楼(本文作者乙巳“九•一八”摄)<br>《宛平城序》<br>张海泉乙巳“九•一八”于京西广阳城<br>乙巳初秋,天高云淡,值“九•一八”九十四周年纪念日,余赴丰台卢沟桥畔,重游宛平古城。秋风拂面,恍若历史的低语,掠过城墙垛口,拂过岁月斑驳。<br>宛平城,旧称拱北城,乃明末为卫戍京师而筑。崇祯十一年,御马监太监武俊督建此城,历三寒暑而成。城垣巍然,东西长六百四十米,南北宽三百二十米,形制独特,仅设顺治、永昌二门。雉堞森然,望孔如星,射眼隐现,犹见昔日金戈铁马之势。清时易名拱极,至民国十七年,宛平县署迁驻于此,始得今名。<br>漫步城垣,但见青砖沉郁,石阶苍古。每一处垛口,皆似历史的眼眸,凝视着永定河的悠悠逝水。西望卢沟桥,石狮偃仰,晓月孤悬,1937年7月7日的枪声犹在耳畔回响。彼时日军借故挑衅,炮轰城垣,守军以自动步枪、轻重机枪御敌,烽火连天,血染堞雉。至今城东大枣山上,抗日名将赵登禹将军陵墓巍然,如不朽丰碑。<br>城内抗战纪念馆庄严肃穆,青铜浮雕凝铸民族魂灵,史料陈列昭示苦难辉煌。昔年县衙已复建如旧,青瓦朱檐间,犹闻沈榜编纂《宛署杂记》时之慨叹。商户酒肆渐兴于清代,今虽不复往日喧嚣,然茶楼驿栈遗韵犹存,与巍巍城楼共诉六百载沧桑。<br>临别回望,秋阳斜照瓮城,墙体新补之砖与旧砌浑然一体,恰如历史与现实交织成锦。此城虽小,然“崇墉百雉,俨若雄关”,不仅为华北唯一完整保存之双门卫城,更是中华民族不屈精神之永恒见证。<br> 宛平城全貌航拍图<br>雄踞永定河畔,静默如史的宛平城,原名拱北城,是一座承载民族记忆的桥头堡。它坐落于北京市丰台区,始建于明崇祯年间(1638-1640年),由御马监太监武俊督建,初为拱卫京师、抵御李自成起义军而筑,堪称明王朝最后的盾牌。<br>城垣虽小,规制严谨。东西两座城门遥相对望,城墙外侧密布垛口与望孔,下设射眼,每一处垛口皆覆盖盖板,防御体系精密如锁。清时易名拱极城,依然镇守京畿要道。1928年,宛平县署迁入此城,其名遂复归“宛平”。真正令它铭刻于民族心魄的,是1937年7月7日的枪声——卢沟桥事变于此爆发,揭开了中国全面抗战的悲壮序幕。<br>1984年,历经烽火的城墙、城楼与瓮城得以重修。今日的宛平城,既是凝固的建筑史诗,更是永不褪色的民族精神图腾,以一砖一瓦诉说着沧桑与尊严。<br> 宛平城东门(张海泉摄)<br>宛平城东门,名曰“顺治门”,巍峨屹立于京城西南,是明代卫城建筑之精华,亦是历史风云之见证。其形制古朴雄浑,砖石砌筑,门额之上“顺治门”三字苍劲凝重,犹见清代易名之痕,更显岁月沉淀之重。<br>此门建于明崇祯十三年,初称“拱北”,原为军事防御而筑,扼守京畿咽喉,屯兵卫民。清时易名“顺治”,门墙高厚,垛口俨然,犹存明代军事建筑实用之风。墙体斑驳,砖石层叠,无声诉说着四百载沧桑变迁。<br>然其名扬天下,更因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日军炮火骤起于卢沟桥畔,顺治门首当其冲,弹痕累累,遂成中华民族全面抗战之起点。一门之存毁,系一国之气运;一城之安危,照历史之明暗。<br>今之顺治门,已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抗日战争纪念馆连构一体。城墙蜿蜒如龙,垛口依旧森严,门前雕塑肃立,春花秋叶之间,犹闻历史回响。它不仅是明代筑城技艺之实证,更是民族精神不屈之象征。<br>顺治门静立于时光之中,既承载古代匠人之智,亦铭记抗战英烈之魂。每一砖一石,皆可为史;每一痕一迹,俱是可诵。至此凭吊,岂惟观建筑之雄,实乃感民族之魂也。<br> 宛平城顺治门城门楼(张海泉摄)<br>明末崇祯年间,为抵御农民军进逼京师,朝廷命御马监太监武俊于公元1638年至1640年主持修建宛平城。此城雄踞永定河东岸,正对卢沟桥,扼守京畿咽喉,如龙蟠虎踞,势镇山河。<br>作为军事卫城,其形制独具一格。城内初无街市巷陌,亦无钟鼓楼阁,唯东西二门遥相对峙:东曰“顺治”,西称“永昌”(清代易名“威严”)。城垣南北宽320米,东西长640米,总面积20.8万平方米,虽规模精巧,然“崇墉百雉,俨若雄关”,雉堞严整,敌台巍然,尽显军事要塞之雄姿。<br>明清以来,宛平城始终隶属宛平县境——京师附廓两县之一,与大兴共卫京畿。然其长期非县治所在,直至1928年废京兆设北平市,宛平县署迁入拱极城,自此方得今名,终成一方政治中枢。<br>这座方寸之城,见证王朝更迭、烽火狼烟,以青砖灰瓦铭刻六百年沧桑,至今犹在永定河畔默诉着历史的回响。<br> 宛平城顺治门(张海泉摄)<br>位于卢沟桥东侧的宛平城,是一座形制独特的长方形小城,东西长640米,南北宽320米,总面积约20.8万平方米。它如一方石刻印章,静卧于永定河畔,承载着近四百年的历史风云。<br>此城始建于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历时三年竣工,初名拱北城,清代改称拱极城,原为军事驻防而建,城墙厚实,敌台森然。后逐渐融入市井生活,商肆民居渐增,戍卫之地亦见烟火气。1928年,因宛平县治迁入,遂更名为宛平城,成为华北历史上少见的以县城功能存在的城池。<br>新中国成立后,其行政隶属屡经变更,1952年划归北京市,后撤县分属各区,如今宛城归于丰台区管辖。它不仅是明清城防建筑的实物见证,更因1937年卢沟桥事变成为中国全民抗战的历史标志地。今日城垣依旧,巍然矗立,静述民族苦难与辉煌,兼具历史厚重与文化尊严,是一座活着的历史纪念碑。<br> 宛平城街景(张海泉摄)<br>京西南永定河畔,五环之侧,静卧着一座巍然古城——宛平。她北接卢沟,南望京华,青灰色城墙完整如初,犹如一部沉默的史书,见证着岁月沧桑。<br>城虽方寸,不过一里见方,南北城门对峙,瓮城犹存,形制俨然。自南门步入,一条大道贯通全城,青石铺路,古槐掩映,悠然步行五分钟便可穿越古今。城中仍住人家,朱门灰瓦间生活烟火袅袅,然一砖一瓦皆受重点保护,现代喧嚣至此沉淀为历史的回响。<br>城心矗立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庄重恢弘,与对面开阔广场构成纪念轴线。每年于此举行的抗战纪念活动,钟声回荡,警示世人永记烽火岁月。馆前广场曾见证无数挽歌与誓言,如今仍是民族记忆凝聚之地。<br>宛平城虽小,却以城墙之完整、历史之厚重闻名于世。她不仅是明代边防建筑的活化石,更是民族精神的象征地——一座城,一段史,永续传承。<br> 宛平城街景(张海泉摄)<br>宛平城依桥而建,如雄狮踞守卢沟桥西端。昔日这里是进出京师的咽喉要道,城墙虽仅东西长640米,南北宽320米,却以完整的城防系统展现古代智慧。东西两门均设瓮城,双重城关、迂回布局,尽显军事要塞的严谨匠心。<br>漫步城内,一条主街纵贯东西。两侧仿古建筑高不过二层,青瓦灰墙,绿树掩映,保留了静谧古朴的韵致。而真正的震撼来自顺治门:仰视巍峨城门,砖石在阳光下泛着沧桑光泽,箭孔、垛口犹存往日威严。城墙一侧嵌着铜牌,静静述说着从明代拱极卫到抗战烽烟的岁月长歌。<br>这座北京唯一保存完整的卫城,虽无紫禁城的恢弘,却以袖珍之躯承载厚重历史,至今仍在永定河畔默立如鉴。<br> 宛平城街景(张海泉摄)<br>宛平城,北京西南之锁钥,始建于明末,乃华北地区保存较为完整的军事卫城。其城垣巍然,门楼高耸,见证数百年沧桑,尤以1937年“七七事变”之爆发地而永载史册。<br>是年7月7日夜,日军于卢沟桥畔悍然挑衅,炮轰宛平,全面侵华战争由此肇端。时守军为国民革命军第29军一部,计1400余将士,装备精良,斗志昂扬。自8日凌晨起,中国军队以迫击炮、机关枪奋起还击,屡挫敌锋。日军假意谈判,实为缓兵,至11日战火再起,愈演愈烈。7月29日,日军总攻宛平,炸毁东门,突入城内。守军浴血巷战,终因寡不敌众,于傍晚撤离,城池陷落。<br>至今,城畔大枣山上抗日名将赵登禹将军陵墓巍然矗立,忠魂永驻。1945年,宛平随北平光复,终洗国耻。此城不仅是建筑遗存,更是民族不屈之象征,以血火淬炼的历史警示后人:和平可贵,寸土当守。<br> 宛平城街景(张海泉摄)<br>宛平城,雄踞京西南永定河畔,如一位沧桑智者静观历史奔流。这座始建于明末的拱极卫城,虽规模精巧,却因卢沟桥而成为进出京畿的咽喉要道,更因1937年的枪响震撼世界,成为中华民族抗战的精神地标。<br>解放初期,宛平仍属河北管辖,1952年随行政区划调整重归北京,县级建置撤销,其辖地渐次融入丰台、海淀等区,而城池本身则归属丰台区。1965年,宛平城与卢沟桥作为整体被列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历史与建筑价值获国家认定。1984年,昔日的宛平县衙被丰台区列为区级文保单位。<br>为永续民族记忆,1986年中央决策于城内兴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原县衙旧房为此拆除。至2004年,出于对历史印记的尊重,宛平县衙得以复建。今日的宛平城,不仅是凝固的建筑史,更是一座承载国殇与荣光、和平与希望的纪念之城<br> 宛平城街景(张海泉摄)<br>京西门户,永定河畔,宛平城如一位沉默的守卫,屹立于历史的长河之中。这座明崇祯年间为拱卫京师而建的卫城,是中国华北地区唯一保存完整的两开门军事城堡。全城东西长640米,南北宽320米,形制狭长如盾,总面积约20.8万平方米,初名“拱北城”,实为卢沟桥东端的桥头堡垒。<br>因其地处京蒙要冲、南北咽喉,宛平城自古便是商旅往来必经之地。清代以降,城西及永定河沿岸商户渐次迁入,酒肆茶楼应运而生,驿站庙宇相继而立,昔日纯军事格局渐染市井烟火,戍堡威严与人间烟火在此奇妙交融。<br>1937年7月7日,卢沟桥的枪声揭开了全民抗战的序幕,宛平城也因此成为中华民族集体记忆的重要地标。1984年,城墙、城楼与瓮城经精心修葺,重现雄姿。如今,它既是凝固的建筑史诗,更是穿越时空的精神符号,以其砖石铭刻着沧桑与觉醒,永镇山河。<br> 宛平城街景(张海泉摄)<br>永定河畔,京畿要地,宛平城静卧于时光的长河中。其名始于辽开泰元年(1012年),圣宗耶律隆绪改幽都县为宛平县,取“宛然以平”之意——既言地势平阔,更寄寓安宁太平之愿。<br>回溯辽会同元年(938年),幽州升为南京,成为辽代陪都。至澶渊盟成,南北息兵,辽以大国之姿雄踞北方。圣宗亲政后,辽国臻于鼎盛,幽都府遂更名析津府,宛平应运而生。其时宛平县辖燕京西半,城垣恢宏,街衢纵横,俨然北方重镇。<br>宛平之名,非仅地理之谓,更是治国理想的凝结。“燕,宛也”,既道出山河形胜,亦暗喻天下归仁的盛世图景。千年岁月流转,宛平城虽历经沧桑,然其名仍如一枚温润的玉玺,烙印着中华民族对和平与秩序的永恒追寻,成为北国大地上一页凝固的史书。<br> 宛平城街景(张海泉摄)<br>宛平城,北京历史脉络中一颗沉静而璀璨的明珠。其名始于明代,与北京都城史紧密相连。明永乐元年(1403),成祖朱棣采纳臣议,升北平为北京,北平府改为顺天府,至永乐十九年(1421)正式迁都,北京再为天下中枢。宛平作为附郭京县,遂成畿辅首邑,地位非凡。<br>万历年间,知县沈榜深感此地文献散佚、往事湮没,遂广搜旧档,勤访民情,撰成《宛署杂记》一书。该志不只囿于一邑之记载,更广泛描摹明代北京之政治制度、社会经济、风俗地理,堪称一部立体都城生活图卷。其内容详实、考辨严谨,为后世研究北京历史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原始依据。<br>宛平虽城垣不大,却因《宛署杂记》而文脉绵长。它不只是城墙与衙署的实物存在,更是一页页风土人文的生动见证,默默诉说着北京城曾经的故事与沧桑。<br>开启新对话<br> 宛平城街景(张海泉摄)<br>宛平城,北京西南永定河畔一座巍然雄峙的古城,始建于明末,历来为京畿军事要塞。它虽规模不大,但城垣厚重、敌台高耸,见证了数百年的风雨沧桑。然而,真正让它铭刻于民族记忆的,是1937年7月7日那个夜晚——卢沟桥的枪声在此响起,标志着中国全面抗战的开始,揭开了全民族救亡图存的悲壮序幕。<br>“七七事变”爆发后,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在这存亡之际,宛平城成为不屈的象征。长城内外,将士前赴后继;大江南北,民众万众一心。一座城,唤醒了沉眠的山河;一声炮响,激发出震天的怒吼。它见证了中华民族从苦难中觉醒、在血火中抗争的宏大历史。<br>如今,硝烟散尽,城楼依旧。城内巍然矗立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以庄严之姿诉说不可遗忘的过去。它不仅是历史的容器,更是和平的灯塔,承载着民族记忆与世界对正义的深切祈愿。漫步宛平,墙痕弹孔犹在,仿佛低语着:尊崇历史,方能珍视安宁;不忘国耻,才能走向光明。<br> 醒狮广场(张海泉摄)<br>从宛平城东门步入,脚下是凸凹不平的石板路,留存着古代车辙的痕迹。两侧仿明清建筑鳞次栉比——县衙、兵营、驿站、兴隆寺依次排列,让人恍若置身明代卫城时期的宛平城中。醒狮广场正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因“卢沟醒狮”雕塑得名。这座花岗岩雕塑通高4.5米,怒目圆睁,昂首向天,象征着中华民族的觉醒与不屈。2022年7月7日,全民族抗战爆发85周年纪念仪式在此举行,九位高龄抗战老战士与青年党员共同缅怀历史。2025年春天,这里再度举办纪念活动,人们通过特展重温抗战岁月。雕塑细节处处蕴含深意:利爪深嵌基座,喻示抗击侵略的决心;竖向鬃毛形成视觉张力,强化抗争精神;整体前倾姿态展现勇往直前的民族气节。它与宛平城墙遗存对话,共同构建抗战精神叙事空间。占地8600平方米的广场南抵城墙,北接纪念馆。中央青铜卧狮重达8吨,原属抗战纪念馆,黑色石材底座庄重肃穆。这座醒狮不仅是广场核心,更是民族记忆的永恒守望者。<br> 醒狮广场(张海泉摄)<br>从宛平城东门步入,脚下是凸凹不平的石板路,留存着古代车辙的痕迹。两侧仿明清建筑鳞次栉比——县衙、兵营、驿站、兴隆寺依次排列,让人恍若置身明代卫城时期的宛平城中。醒狮广场正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因“卢沟醒狮”雕塑得名。这座花岗岩雕塑通高4.5米,怒目圆睁,昂首向天,象征着中华民族的觉醒与不屈。2022年7月7日,全民族抗战爆发85周年纪念仪式在此举行,九位高龄抗战老战士与青年党员共同缅怀历史。2025年春天,这里再度举办纪念活动,人们通过特展重温抗战岁月。雕塑细节处处蕴含深意:利爪深嵌基座,喻示抗击侵略的决心;竖向鬃毛形成视觉张力,强化抗争精神;整体前倾姿态展现勇往直前的民族气节。它与宛平城墙遗存对话,共同构建抗战精神叙事空间。占地8600平方米的广场南抵城墙,北接纪念馆。中央青铜卧狮重达8吨,原属抗战纪念馆,黑色石材底座庄重肃穆。这座醒狮不仅是广场核心,更是民族记忆的永恒守望者。<br>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张海泉摄)<br>在北京市丰台区卢沟桥畔,宛平城内,矗立着一座庄严肃穆的建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它不仅是全面展示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历史的重要场所,更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历史反思的圣地。自1987年7月7日——“七七事变”爆发五十周年之际正式建成开放以来,这座由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馆名的纪念馆,始终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陈列内容,向世人诉说着那段不容忘却的岁月。<br>纪念馆坐落于宛平城内,而宛平城本身即是一处承载历史记忆的古老遗迹。这座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为保卫京师而建的军事卫城,因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在此发动“卢沟桥事变”而永载史册。事变的枪声,标志着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掀开了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的悲壮篇章。选址于此,正是对历史最真切的回应。<br> 纪念馆的建筑设计极具象征意义。步入馆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8级台阶,象征着全国人民艰苦卓绝的八年全面抗战;其后的二进台基为14级台阶,寓意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起,中国人民持续十四年的抗日斗争。序厅中央,一幅长18米、高5米的巨型铸铜浮雕《铜墙铁壁》(又称《血肉长城》)磅礴展开,以艺术的语言刻画出中国人民众志成城、抵御外侮的伟大精神。两侧墙壁镶嵌着《义勇军进行曲》与《八路军进行曲》的曲谱,无声却有力地回荡着那个时代的强音。顶部15个方形藻井下垂挂8口古钟,既象征八年抗战,亦如永鸣的警钟,提醒世人和平来之不易。纪念馆前的抗战广场中央,立有一座以独立自由勋章为造型的雕塑,基座上镌刻“1937.7.7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纪念地”,简洁而深刻地定义了这片土地的历史意义。<br><br> 馆内展览以丰富的历史文物、照片、文献及多种展示手法,系统再现了1931年至1945年中国抗日战争的全貌。基本陈列《伟大胜利 历史贡献》于2015年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推出,通过大量实物、档案、场景复原、油画、雕塑等形式,全景展现了中国人民抗战的艰辛历程与最终胜利,突出强调了中国共产党在倡导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制定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战战略中的中流砥柱作用。<br>专题陈列部分内容深刻,触动人心:“日军暴行厅”以真实史料揭露侵华日军的残酷罪行,包括南京大屠杀、“七三一”部队细菌战等,部分场景复原令人震撼;“人民战争厅”生动展示了全民族抗战的波澜壮阔,从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到百团大战,从地道战、地雷战到水上游击战,通过各种模型景观再现了中国人民的战争智慧与英勇斗志;“抗日英烈厅”则铭记了杨靖宇、赵一曼、左权、张自忠、佟麟阁、赵登禹等著名抗日英雄的事迹,环廊两侧烈士名录碑和英烈墙上,镌刻着1581位已知姓名的英烈名字,无声诉说着牺牲与奉献。 台湾同胞抗日史实展”,则展现了1895年至1945年间台湾同胞不屈不挠的抗日斗争史,彰显了中华民族共同的历史命运。<br>馆藏文物中,不乏具有极高历史价值的珍品。《论持久战》的不同版本,见证了毛泽东同志对抗日战争规律的科学预见;冯治安将军在卢沟桥抗战时期使用过的闹钟和钢笔,静静诉说着烽火岁月的紧迫与坚定;“英雄母亲”邓玉芬的雕塑,刻下了一位普通中国母亲为抗战献出丈夫和五个儿子的感人故事,成为中国人民英勇不屈的象征。此外,地道战、地雷战等立体模型,直观体现了人民战争的创造力与灵活性。<br>参观结束后,若漫步宛平城墙,仍可见当年日军炮击留下的弹痕。这些历史的伤疤,是无声却最有力的证言,提醒人们铭记战争之残酷、珍视和平之珍贵。<br>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不仅是保存与展示历史的场馆,更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一级博物馆、全国廉政教育基地和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它通过真实的历史事实,深刻揭示了战争的残酷与和平的珍贵,弘扬了伟大的抗战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br><br> 半景画馆运用现代声光电技术,动态重现“七七事变”中中国守军奋起抵抗的场面,极具感染力。2015年增设的“台湾同胞抗日史实展”,则展现了1895年至1945年间台湾同胞不屈不挠的抗日斗争史,彰显了中华民族共同的历史命运。<br>馆藏文物中,不乏具有极高历史价值的珍品。《论持久战》的不同版本,见证了毛泽东同志对抗日战争规律的科学预见;冯治安将军在卢沟桥抗战时期使用过的闹钟和钢笔,静静诉说着烽火岁月的紧迫与坚定;“英雄母亲”邓玉芬的雕塑,刻下了一位普通中国母亲为抗战献出丈夫和五个儿子的感人故事,成为中国人民英勇不屈的象征。此外,地道战、地雷战等立体模型,直观体现了人民战争的创造力与灵活性。<br> 参观结束后,若漫步宛平城墙,仍可见当年日军炮击留下的弹痕。这些历史的伤疤,是无声却最有力的证言,提醒人们铭记战争之残酷、珍视和平之珍贵。<br>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不仅是保存与展示历史的场馆,更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一级博物馆、全国廉政教育基地和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它通过真实的历史事实,深刻揭示了战争的残酷与和平的珍贵,弘扬了伟大的抗战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br>这里,是历史的回响,是英灵的安驻,更是未来的启示。它激励着一代代中国人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永葆初心,砥砺前行。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本文作者乙巳“九•一八”摄)<br>抗战纪念馆记<br>张海泉乙巳“九•一八”于京西广阳城<br>乙巳初秋,值“九•一八”九十四周年纪念,余赴丰台卢沟桥畔,谒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远望宛平城墙苍朴,如老者默坐;近观馆舍肃穆,似青史凝结。邓公亲题馆名,自一九八七年立馆至今,已三十余载,沉默如诉,铭记民族最悲壮的一章。<br>馆前台阶,步步含意。初登八级,喻八年全民抗战;再上十四阶,象征十四载烽火自“九一八”始。建筑无声,数字如铭,岁月铸于石阶,令来者步履沉重。<br>入序厅,见巨幅铜雕《血肉长城》压面而来。十八米长卷若铁流奔涌,将士百姓并肩,眉目凛然,犹闻杀声震天。两侧嵌《义勇军进行曲》曲谱,音符如弹孔镌刻;顶悬八口古钟,藻井幽深,恍闻钟鸣警世。<br>展厅光影昏黄,如旧胶片。《伟大胜利》陈列中,一纸一物皆透沧桑:毛泽东《论持久战》旧刊字句铿锵;冯治安将军战时闹钟,指针永驻惊心时刻;邓玉芬雕塑垂首,衣褶间尽藏山河泪。<br>日军暴行厅不忍观。南京屠城照片堆积,七三一部队冷器森然,柜中白骨沉默,而沉默最震耳。至人民战争厅,见地道微景蜿蜒,土枪石雷俱列,方知民心韧如春草,火焚雪压更生。<br>英烈墙上千余姓名,金漆光转。杨靖宇、赵一曼、张自忠……名如枪声贯耳。半景画馆声光骤起,卢沟桥硝烟弥漫,守军挥刀扑向铁甲,嘶吼裂帛。<br>暮色初合出馆,宛平城墙斑驳如史。指触弹痕深处,犹感一九三七余温。夕阳染血,卢沟石狮驮光沉浮,恍见八十载前月夜,枪声刺破沉寂,长风卷旗,烈火燎原。<br>此馆非惟存史,更铸精神。抗战之魂,在母亲送儿之泪,书生弃笔之决,匹夫踏雷之勇。今人观展,实捧接一代人骨血之火。归途回望,独立自由勋章雕塑沐金,如英灵化星,永耀神州。<br> 宛平城街景(张海泉摄)<br>宛平城依桥而建,如雄狮踞守卢沟桥西端。昔日这里是进出京师的咽喉要道,城墙虽仅东西长640米,南北宽320米,却以完整的城防系统展现古代智慧。东西两门均设瓮城,双重城关、迂回布局,尽显军事要塞的严谨匠心。<br>漫步城内,一条主街纵贯东西。两侧仿古建筑高不过二层,青瓦灰墙,绿树掩映,保留了静谧古朴的韵致。而真正的震撼来自顺治门:仰视巍峨城门,砖石在阳光下泛着沧桑光泽,箭孔、垛口犹存往日威严。城墙一侧嵌着铜牌,静静述说着从明代拱极卫到抗战烽烟的岁月长歌。<br>这座北京唯一保存完整的卫城,虽无紫禁城的恢弘,却以袖珍之躯承载厚重历史,至今仍在永定河畔默立如鉴。<br> 宛平城街景(张海泉摄)<br>京西门户,永定河畔,宛平城如一位沉默的守卫,屹立于历史的长河之中。这座明崇祯年间为拱卫京师而建的卫城,是中国华北地区唯一保存完整的两开门军事城堡。全城东西长640米,南北宽320米,形制狭长如盾,总面积约20.8万平方米,初名“拱北城”,实为卢沟桥东端的桥头堡垒。<br>因其地处京蒙要冲、南北咽喉,宛平城自古便是商旅往来必经之地。清代以降,城西及永定河沿岸商户渐次迁入,酒肆茶楼应运而生,驿站庙宇相继而立,昔日纯军事格局渐染市井烟火,戍堡威严与人间烟火在此奇妙交融。<br>1937年7月7日,卢沟桥的枪声揭开了全民抗战的序幕,宛平城也因此成为中华民族集体记忆的重要地标。1984年,城墙、城楼与瓮城经精心修葺,重现雄姿。如今,它既是凝固的建筑史诗,更是穿越时空的精神符号,以其砖石铭刻着沧桑与觉醒,永镇山河。<br> 宛平城街景(张海泉摄)<br>永定河畔,京畿要地,宛平城静卧于时光的长河中。其名始于辽开泰元年(1012年),圣宗耶律隆绪改幽都县为宛平县,取“宛然以平”之意——既言地势平阔,更寄寓安宁太平之愿。<br>回溯辽会同元年(938年),幽州升为南京,成为辽代陪都。至澶渊盟成,南北息兵,辽以大国之姿雄踞北方。圣宗亲政后,辽国臻于鼎盛,幽都府遂更名析津府,宛平应运而生。其时宛平县辖燕京西半,城垣恢宏,街衢纵横,俨然北方重镇。<br>宛平之名,非仅地理之谓,更是治国理想的凝结。“燕,宛也”,既道出山河形胜,亦暗喻天下归仁的盛世图景。千年岁月流转,宛平城虽历经沧桑,然其名仍如一枚温润的玉玺,烙印着中华民族对和平与秩序的永恒追寻,成为北国大地上一页凝固的史书。<br> 宛平城的兴隆寺(张海泉摄)<br>兴隆寺位于北京市丰台区宛平城城内街,是一座始建于明代万历丁未年(1607年)的古刹,距今已有四百余年历史。清代曾予以重修,其建筑格局较为完整,包括正殿三间、配殿六间及东西禅房各三间,主供释迦牟尼佛,两侧立十八罗汉,寺内曾陈列钟、磬等供器,后大多遗失,其中大钟更在抗战时期被侵华日军掠走。<br>如今的兴隆寺遗址位于卢沟桥第一小学校园内,已不作为独立景点开放。原建筑大多不存,仅余东配房三间,2005年复建了八字墙山门,成为外部可见的主要标识。游客通常只能从校外远观山门,感受其历史痕迹。<br>尽管兴隆寺本身低调湮没于现代校舍之间,但其历史脉络与宛平城、卢沟桥紧密相连。它自明代香火鼎盛,历经清代修缮、民国式微、日寇劫掠,至最终改为教育场所,其变迁堪称宛平城沧桑历史的缩影,值得在参观卢沟桥和宛平城时一并了解和回味。<br> 宛平城内的驿站(张海泉摄)<br>宛平城内的“驿站”,一词双关,既承载着古代邮驿的历史记忆,也体现了现代养老服务的温暖创新。<br>历史上,宛平城地处京南咽喉,卢沟桥畔曾设有古代驿站,是传递文书、迎送信使的重要节点,见证了南北交通与军事往来的繁盛。如今,这座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卫城,将“驿站”的传统功能转化为社区养老服务的新实践。<br>宛平城养老服务驿站位于丰台区,专注于为社区老年人提供日间照料、康复护理、文化娱乐等多样化服务,尤其关注失能、半失能老人的需求。驿站通过专业服务减轻家庭照料压力,助力长者在熟悉的环境中安享晚年,体现了“原居安老”的理念。<br>作为北京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养老服务体系的组成部分,宛平城驿站不仅是功能性场所,更是一座连接历史与当代、关怀与需求的人文桥梁。它让古老的“驿站”精神,在新时代继续传递温暖与守护。<br> 宛平城内的拱极营(张海泉摄)<br>在北平西南,永定河畔,一座方正雄浑的城池巍然屹立,它便是明代为拱卫京畿而建的军事要塞——拱极城,后世称为宛平城。所谓“拱极营”,并非独立建制的军营番号,而是指这座城从诞生之初便承载的屯兵戍守之责,是贯穿其数百载历史的军事灵魂。<br>“拱极”二字,意蕴深远。古人以北极星象征帝王所居,“拱极”即“拱卫京师”,昭示着这座城池的根本使命。崇祯十一年(1638年),为抵御农民军进攻、扼守卢沟桥这一进出京师的咽喉要道,明廷敕建此城,历时三载而成。其形制与寻常县城迥异:城内无市井街巷之繁华,无钟鼓楼阁之喧闹,仅东西二门遥相对望——东曰“顺治”,西称“永昌”(清代改西为“威严门”),一切皆从实战出发。<br>城墙厚实如山,垛口密布,望孔与射眼错落其间,每个垛口甚至设有可开合的盖板,四角巍然耸立角楼,俨然一座冷兵器时代的立体防御工事。全城东西长640米,南北宽320米,规模虽不甚广,却尽显军事堡垒的峻厉之气。<br>这样一座为战而生的坚城,自然常年屯驻重兵。虽史料中未明确记载“拱极营”这一编制,但其作为屯兵城、桥头堡的职能却毋庸置疑。驻军于此者,日夜惕厉,卫护京畿,控扼卢沟。直至1937年“七七事变”,枪声震破夜空,国民革命军第29军将士仍据守于此,以血肉之躯践行着这座古城最初的使命。<br>今日漫步宛平城内,犹可见其方正格局、高峻城墙,无声诉说着那段金戈铁马的岁月。所谓“拱极营”,实是拱极城军事精神之凝聚——它从未仅仅是一个名称,而是一段历史、一种职能、一曲绵延数百年的卫戍长歌。<br> 宛平城街景(张海泉摄)<br>卢沟桥畔,永定河滨,屹立着一座巍峨方城,是为宛平。此城建于明崇祯十三年(1640),初名“拱极”,乃京师卫城,屯兵守桥,拱卫京畿。民国十七年(1928),宛平县署迁驻于此,始易今名。<br>青砖砌就的城墙周长仅两公里,却是华北历史的见证者。其最沉重的一页,书写于1937年7月7日。是时暑气蒸腾,日军借演习之名陈兵城外,诡称士兵失踪,欲入城搜查。守城将士严词拒绝之际,一声枪响撕裂夜幕——日军突向城头开火,炮火如骤雨倾泻。<br>枪声唤醒了沉睡的华夏,“七七事变”于此爆发,全面抗战由此肇始。城墙上至今犹存的弹痕,宛如刻入石中的史诗,记录着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如今硝烟散尽,宛平城仍静静矗立在卢沟桥东,既是抗战纪念地,更是和平的永恒守望。这座城不仅属于历史,更属于每一个铭记历史的中国人。<br> 宛平城街景(张海泉摄)<br>宛平城,北京西南永定河畔一座巍然雄峙的古城,始建于明末,历来为京畿军事要塞。它虽规模不大,但城垣厚重、敌台高耸,见证了数百年的风雨沧桑。然而,真正让它铭刻于民族记忆的,是1937年7月7日那个夜晚——卢沟桥的枪声在此响起,标志着中国全面抗战的开始,揭开了全民族救亡图存的悲壮序幕。<br>“七七事变”爆发后,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在这存亡之际,宛平城成为不屈的象征。长城内外,将士前赴后继;大江南北,民众万众一心。一座城,唤醒了沉眠的山河;一声炮响,激发出震天的怒吼。它见证了中华民族从苦难中觉醒、在血火中抗争的宏大历史。<br>如今,硝烟散尽,城楼依旧。城内巍然矗立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以庄严之姿诉说不可遗忘的过去。它不仅是历史的容器,更是和平的灯塔,承载着民族记忆与世界对正义的深切祈愿。漫步宛平,墙痕弹孔犹在,仿佛低语着:尊崇历史,方能珍视安宁;不忘国耻,才能走向光明。<br> 宛平城西门内侧(张海泉摄)<br>宛平城西门,初名“永昌门”,清初改称“威严门”,是北京丰台宛平城两大城门之一。这座始建于明代的古城门,不仅是一座军事防御建筑的杰出代表,更是中华民族一段悲壮历史的永恒见证。<br>城门为传统砖石拱券结构,城台厚重,门洞高耸,上建巍峨城楼,形制古朴、气势雄浑,彰显明代卫城建筑注重坚固实用的特色。其名“永昌”,原与东门“顺治”相应,寄托江山永固、顺天而治的理想;至清改称“威严”,更突出军事要塞的肃穆气质。<br>然使其铭刻于史的,是1937年7月7日之夜。日军于此借口演习生事,挑起“卢沟桥事变”,炮轰宛平城。中国守军第29军毅然还击,在西门内外打响全民族抗战第一枪。至今城墙弹痕犹在,如泣如诉,成为侵略罪行的铁证,亦化作爱国主义教育之生动教材。<br>如今,宛平城西门经妥善修葺,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与城内抗战纪念馆、城外卢沟桥共同构成爱国主义示范基地,常年迎来瞻仰者众。此门早已超越建筑本体之意涵——它是民族觉醒之象征,是抗战精神的丰碑,承载着民族的集体记忆与不屈魂灵,永励后人,勿忘历史、珍视和平。<br> 宛平城西永昌门楼(张海泉摄)<br>宛平城西门——永昌门,乃这座历史名城的重要标志。其名始自明代,清代改称“威严门”,然历史风烟中,“永昌”二字尤显其初始使命。<br>明崇祯十一年至十三年(1638-1640年),永昌门巍然矗立,建有城楼、瓮城与闸楼,城墙设垛口、望孔、射眼等精密防御设施,堪称军事建筑之典范。它不仅是拱卫京师的雄关要隘,更是明清军事防御体系的实物见证。<br>历史于此转折。1937年7月7日,城门外的枪声揭开了全民抗战的悲壮序幕,永昌门由此成为中华民族命运的重大转折点。它亲历了烽火硝烟,承载了民族的集体记忆。<br>1984年,永昌门得以重建,昔日雄姿复现。如今,作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超越了一般的古迹,既是古代军事文明的结晶,更是近代民族精神的永恒象征,默默诉说着一段永不磨灭的历史。<br> <div>宛平城西门外侧(张海泉摄)<br></div>《宛平城赋》<div>张海泉乙巳“九•一八”于京西广阳城<br>永定烟波,燕云形胜。京西锁钥,畿辅藩屏。初称拱北,复号宛平。峙卢沟而控九衢,枕长河以卫帝京。崇墉百雉,巍巍若铁壁横空;雄堞千楯,凛凛如金汤铸鼎。明末烽烟骤起,太监武俊奉敕筑城;崇祯岁月峥嵘,三载功成始见峥嵘。<br>顺治东门通衢,永昌西阙迎暝。垛孔窥星,射眼藏兵。盖板悬而烽火息,谯楼静而鼓鼙停。然则局制虽小,势压山河:南北三百廿步,狭长似剑;东西六百四十寻,坚锐如锥。昔为军营肃杀之地,后渐市井繁华之声。清易拱极,民迁商肆,然兵戈之气未泯,雄健之魂犹存。<br>至若民国迁县署,易名宛平。岂料魑魅窥疆,豺狼犯境。辛未岁七月七日夜,倭寇借端,炮轰城垣。一声枪响破穹苍,万众枕戈待旦明。二十九军振臂,卢沟狮醒;八百壮士挥刀,华夏血热。硝烟漫垛口,铁骨铸长城。虽终陷敌手,然民族魂醒,抗日烽火自此燎原!<br>今观斯城:重修雉堞,再矗危楼。抗战馆中,忠魂凛凛;弹痕墙上,旧痛昭昭。赵将军墓枕青松,卢沟月照永定波。昔时军事卫城,今朝国耻铭碑。南北通衢依旧,春秋浩气长存。可谓:一城缩千年史,双门纳四海风。荣辱兴亡俱在,死生大义永镌!<br></div> 宛平城城墙的西南角楼(张海泉摄)<br>《宛平城的角楼记》<br>张海泉乙巳“九•一八”于京西广阳城<br>清晨的微光洒在宛平城头,我立于城墙之上,眺望四角屹立的角楼。它们如忠诚的卫士,静守着一方山河,也静述着数百年的风雨。<br>角楼仿明代形制而建,木构“四梁八柱”,挑檐如翼,门窗古朴,处处透出军事建筑的严谨与厚重。缓步近观,可见西南角楼旁特意保留的一段明代原始城墙——墙体斑驳,砖石崩裂,弹痕如凿。那是历史真实的语言,是1937年炮火与鲜血留下的印记。<br>角楼并非孤筑。它与敌台、垛口相连,形成立体防御网络。昔时守军可凭此瞭望盲区,传递信号,以交叉火力阻敌于城下。射眼、望孔,皆为实现守御而设,一砖一木尽是智慧。<br>如今烽烟散尽,角楼经修葺仍存古意。登楼远望,卢沟桥静卧晓月,新城旧垣交错于眼前。角楼既是一座城的记忆,也是一个民族的脊梁。1961年,它列入首批全国文保,不只是因其建筑之珍,更因它见证过不屈的抵抗。<br>离城时回望角楼,砖石犹带沧桑,檐角仍指苍穹。历史并未远去,它凝固在每一块旧砖、每一处弹痕之中,无声而铮铮。<br> 宛平城西城墙局部(张海泉摄)<br>在北京市丰台区永定河东岸,矗立着一座形制独特、意义非凡的古城——宛平城。它东望京城,西接卢沟古桥,虽历经近四百载风雨,城墙依旧巍然屹立。这不仅是一座明代军事防御建筑的实物典范,更是一页凝固的民族记忆,见证了中国从古代战略防卫到近代英勇抗战的沧桑历史。<br>宛平城始建于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初名“拱极城”。其建造并非为了行政县治,而是出于明确的军事目的——为拱卫京师、防御农民军进攻而建。因此,它的形制与一般县城大相径庭,整体呈严谨的长方形,东西长640米,南北宽320米,总面积仅约20公顷,小巧如瓮,故又有“瓮城”之别称。从高空俯瞰,宛如一面巨大的盾牌,默默守护着京畿要道。<br>城墙本身是古代工匠智慧的结晶。基础以厚重石材筑牢,墙体以砖包砌,内以黄土与碎石层层夯实,坚固异常。墙高约8米,顶宽5米,底宽6米,坡度陡峻,易守难攻。城市仅设东西两门,东曰“顺治门”,西曰“永昌门”(清代改称“威严门”),城门上曾矗立高大城楼,用于瞭望敌情与指挥作战。值得注意的是,宛平城不设南北门,此举旨在减少防御薄弱点,凸显其纯军事功能。城墙四角曾建角楼,外壁设垛口供士兵隐蔽射击,内沿筑矮墙以防跌落,城外原亦应有护城河环绕,构成一套体系完备的城防工事。<br> 宛平城南城墙局部(张海泉摄)<br>然而,使宛平城铭刻于民族集体记忆中的,是它所见证的二十世纪那段悲壮历史。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卢沟桥附近演习,悍然借口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中国守军第29军严正拒绝后,炮火骤起。宛平城墙,成为中国人民全面抗战的第一道前线。城头响起的抵抗枪声,宣告了全民族抗战的开始,宛平因此被誉为“中国抗日战争第一城”。至今,城墙砖面上仍深嵌着当年日军炮击的弹痕,这些触目惊心的伤疤,是历史最直接、最沉重的物证,无声诉说着那段血与火的岁月。<br>1961年,宛平城与卢沟桥共同被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0年代,经北京市政府精心修缮,城墙恢复了明代时期的原貌。如今,城内建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与古城墙、卢沟桥共同构成了一处完整的抗日战争历史纪念地标群,成为全国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br>宛平城城墙,早已超越了一堵砖石建筑的物理存在。它是明代军事建筑智慧的凝聚,是近代中国苦难与抗争的象征,更是一座活的历史纪念碑。行走于城墙之下,触摸斑驳的弹痕,仿佛仍能听到历史的回响——那是不屈的民族精神,是一段永不容忘却的记忆。<br> 宛平城南城墙的垛口局部(张海泉摄)<br>宛平城的城墙垛口,是其作为军事堡垒的重要防御设施,也是其历史与建筑特色的直观体现。垛口,又称“雉堞”,是古代城墙顶部外侧连续凹凸的矮墙。凹下去的部分称为“垛口”或“射口”,凸起的部分称为“垛墙”或“雉堞”。宛平城的垛口设计完全服务于其军事防御目的,具有典型的明代军事建筑特征。<br>凹下的垛口为守城士兵提供了良好的保护和射击平台。士兵可以站在垛口后,利用凹槽为掩护,向城下的敌人射箭、开火或投掷滚木礌石,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自身暴露的面积。通过垛口之间的间隙,守军可以观察敌情,监控城外的动向。<br>宛平城城墙的垛口顶部并非简单的平直设计,而是呈“品”字形。这种设计不仅增加了建筑的美观性,更主要的是增强了防御的灵活性,守军可以从多个角度对敌人进行攻击。垛口与城墙一样,主要由砖石砌成,坚固耐用,能够有效抵挡冷兵器和早期火器的攻击。<br>宛平城城墙的垛口不仅是冷兵器时代的防御工事,更见证了中国近代史上最沉重的一页——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卢沟桥附近演习并借口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被中国守军严词拒绝。随后,日军向宛平城和卢沟桥发动了猛烈进攻。城墙上无数的垛口,成为了中国第29军将士们英勇抵抗的阵地。 子弹从这些垛口射出,象征着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开始。至今,在一些垛口的墙体上,仍可能看到当年日军炮火留下的弹痕。这些痕迹与垛口本身一起,成为了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无可辩驳的铁证,是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实物教材。<br>宛平城的城墙垛口,从其建筑本身来看,是明代军事防御思想的结晶,设计精巧,功能明确。从历史维度看,它已超越单纯的建筑构件,升华为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英勇抵抗外侮的精神象征。它静静地矗立在那里,向每一位来访者诉说着那段不容忘却的历史。<br> 宛平城城墙东南敌台局部(张海泉摄)<br>宛平城城墙敌台,是这座明代军事堡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防御体系的精髓所在。它们不仅是冷兵器时代杰出的军事建筑,也因其在“七七事变”中的特殊角色而成为重要的历史见证。敌台,又名“马面”,是城墙向外凸出的部分,其核心功能是消除城墙下的视觉和射击死角,形成交叉火力,有效打击靠近城墙根部的敌人。<br>宛平城建于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初名“拱极城”,是明代保卫京师的“拱极营”驻地,也是南下中原的重要通道上的军事要塞。其城池虽小(东西长仅640米,南北宽320米),但城防设施完备、结构严谨,敌台的设计便是其军事价值的集中体现。宛平城四周城墙原共设有四座敌台,东西城墙各一座,南北城墙各一座,对角对称分布。这种布局确保了城墙的每个侧面都能得到至少一座敌台的火力支援。<br>宛平城的敌台体量巨大,非常醒目。其形制为方形,从城墙墙体向外强烈凸出,顶部与城墙顶部的垛口墙(雉堞)齐平。敌台本身三面都筑有高大的垛口,守城士兵可以藏身其后,从垛口的射孔向三个方向观察和射击。敌台内部是空心结构,内有券洞空间,可供士兵驻守、存放弹药器械,起到堡垒的作用。士兵可以通过城墙顶部的步道直接进入敌台。没有敌台,城墙根部是守军的盲区,敌人可以挖掘墙角或直接攻城而免受攻击。敌台的凸出设计,使得守军可以从侧面攻击这些区域的敌人。相邻的两个敌台或敌台与城角楼之间可以相互配合,对攻城之敌形成交叉火力网,极大增强防御效果。巨大的敌台结构也起到了加固和支撑城墙的作用,使其更加稳固,难以被破坏。<br>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宛平城成为中日两军交锋的最前线。城墙上至今仍保留着当年日军炮击留下的弹痕,这些敌台正是那段烽火岁月和中华民族全面抗战起点的无声见证者。它们目睹了中国守军(国民革命军第29军)在此浴血奋战。<br>宛平城及城墙敌台在历史上曾多次修缮。1961年,包含宛平城在内的“卢沟桥(包括宛平城)”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0年代,政府对宛平城进行了大规模复原修缮,恢复了城墙和敌台的历史原貌。如今,这些巍然屹立的敌台不再是军事防御工事,而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位于城内)室外展陈的一部分,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向每一位来访者诉说着不屈的民族精神。<br>宛平城敌台是明代军事建筑的实物典范,其设计科学、功能实用,体现了古代中国的军事智慧。更重要的是,它超越了其最初的军事属性,因承载了中国近代史上最悲壮的一页而升华为民族记忆的象征。它不仅是砖石砌筑的建筑,更是一部立体的历史教科书。<br> 宛平城城墙上的弹痕遗迹局部(张海泉摄)<br>宛平城城墙上的弹痕遗迹,是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重要历史见证,深刻记录了1937年“七七事变”(亦称“卢沟桥事变”)的悲壮一页。这些沉默却震撼的痕迹,将那段烽火岁月定格至今,成为中国人民集体记忆中不可磨灭的一部分。<br>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卢沟桥附近演习时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到中方严正拒绝后,悍然炮轰宛平城。城南墙等处弹坑密集、痕迹明显,正是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第一现场。这些弹痕不仅是战争的伤疤,更是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罪行的铁证。<br>1961年,宛平城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多次修缮过程中,这些弹痕被特意保留下来,以示对历史的尊重与铭记。如今,宛平城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重要历史遗迹对公众开放,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学生和研究者前来瞻仰与学习。<br>这些弹痕不仅刻在城墙之上,更深深烙印在中国人民的民族记忆之中。它们无声诉说着历史的苦难与抗争,提醒后人铭记中华民族曾经遭受的屈辱与苦难,珍视来之不易的和平。同时,它们也展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英勇抗争的伟大精神,激励着后世坚定不移地捍卫国家主权与民族尊严。<br>宛平城城墙上的弹痕,是历史的凝固,是民族的警钟。它们以最直接、最沉重的方式,向世界传递着和平的珍贵与历史的教训,呼唤着人类对战争的反省与对和平的守护。<br> 宛平城南城墙的中心敌楼(张海泉摄)<br>宛平城南城墙的中心敌楼,又称中心台或敌台,是该城防御体系中的关键设施之一。作为明代为军事目的所建的卫城,宛平城的建筑布局与结构设计均体现出强烈的防御功能导向。中心敌楼位于南城墙中段,与北墙对应建筑遥相呼应,共同构成城墙上的重要观测与指挥节点。<br>宛平城墙高约7.18米,外墙设有垛口、望孔和射眼,每个垛口原均覆盖盖板,便于戍守士兵瞭望和作战。中心敌楼在这样的体系中,既可用于观察城外动向,亦能组织交叉火力,增强城墙的整体防御能力。<br>这座小城在近代历经烽火,尤其于1937年“七七事变”期间遭受日军猛烈炮击,墙体上弹痕至今仍清晰可见,成为历史的无声证言。1984年,国家拨款对宛平城进行初步修缮;2001年至2002年间,又实施大规模修复工程,包括南墙外立面修缮,并严格按“修旧如旧”原则,使用传统材料与工艺复建了四座角楼、两座中心敌楼及四座小敌台辅房,最大限度恢复其历史原貌。<br>如今,宛平城与卢沟桥同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既是抗日战争纪念地,也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与文化旅游景点。尽管中心敌楼不如城门楼宏伟醒目,且公开专门记述较少,但它仍是这座古城不可忽略的军事遗存,静静述说着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br> <div>宛平城西城门远景(本文作者摄)</div>《宛平城赋》<div>张海泉乙巳“九•一八”于京西广阳城<br>永定烟波,燕云形胜。京西锁钥,畿辅藩屏。初称拱北,复号宛平。峙卢沟而控九衢,枕长河以卫帝京。崇墉百雉,巍巍若铁壁横空;雄堞千楯,凛凛如金汤铸鼎。明末烽烟骤起,太监武俊奉敕筑城;崇祯岁月峥嵘,三载功成始见峥嵘。<br>顺治东门通衢,永昌西阙迎暝。垛孔窥星,射眼藏兵。盖板悬而烽火息,谯楼静而鼓鼙停。然则局制虽小,势压山河:南北三百廿步,狭长似剑;东西六百四十寻,坚锐如锥。昔为军营肃杀之地,后渐市井繁华之声。清易拱极,民迁商肆,然兵戈之气未泯,雄健之魂犹存。<br>至若民国迁县署,易名宛平。岂料魑魅窥疆,豺狼犯境。辛未岁七月七日夜,倭寇借端,炮轰城垣。一声枪响破穹苍,万众枕戈待旦明。二十九军振臂,卢沟狮醒;八百壮士挥刀,华夏血热。硝烟漫垛口,铁骨铸长城。虽终陷敌手,然民族魂醒,抗日烽火自此燎原!<br>今观斯城:重修雉堞,再矗危楼。抗战馆中,忠魂凛凛;弹痕墙上,旧痛昭昭。赵将军墓枕青松,卢沟月照永定波。昔时军事卫城,今朝国耻铭碑。南北通衢依旧,春秋浩气长存。可谓:一城缩千年史,双门纳四海风。荣辱兴亡俱在,死生大义永镌!<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