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们如何对待生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文/郭华庭</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同事近来常对着日历叹气,说这大半年被一场场生日宴缠得喘不过气——随份子的红包叠了厚厚一沓,席间的客套话重复了一遍又一遍,末了只觉得身心俱疲,生日倒成了生活中的羁绊。</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当下的生日过法,不可谓不丰。财富自由者、权贵者的生日,盛况空前。不光拥有豪奢蛋糕,名贵烟酒,饕餮大餐,更有前来捧场人的热闹祝词与价格不菲的礼品,整个生日完全浸入“今夕何夕”之境。一般人家过生日,大多会邀家人、亲朋聚餐一顿,为忙碌的节奏找个短暂的停歇。年轻人或去包间唱着生日歌,朋友圈里的祝福与礼物照片轮番刷屏。</p><p class="ql-block">    时代在前进,过生日自然也在嬗变,这似乎没什么需要讨论的。</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生日究竟是什么”,既清晰又模糊,三言二语哪能说个明白。</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回望几十年前,60后们的生日记忆往往简单得像幅素描。物资匮乏的年月,能在生日当天吃上一个鸡蛋,便足以让生日这天幸福,如果能在兜里放几块糖,便足以在发小面前发光。那时的生日,是朴素日子里的小确幸,是家人用温情悄悄标注的时光刻度,与排场、礼金、面子没有关联。</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而当下,生日似乎成了一场“仪式感竞赛”。有人提前订下星级酒店的宴会厅,从花艺布置到流程策划一丝不苟。更有人将生日宴变成“人脉展销会”,席间递名片、谈合作,蜡烛吹灭时,满桌的祝福里藏着盘算。</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其实,生日的本质,本就是个极私人的命题。它可以是对岁月的回望——在一碗长寿面的热气里,和家人聊聊这一年的得失;也可以是对自己的犒赏——挑一本心仪的书,泡一杯茶,在独处中梳理生活的脉络;当然,也可以是一场热闹的相聚,三五好友围坐,不必讲究排场,只说些掏心窝的话。</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至于那些一掷千金的生日宴,倒也不必苛责。于大V、富豪而言,生日早已超越了“庆生”的本义,成了资源对接的平台、人脉拓展的契机,是他们所处的圈层与需求决定的选择,如同商人借茶会谈生意,本是寻常。但这绝不意味着,普通人要循着同样的轨迹追赶。对生存保障都悬着的人来说,连基本的温饱都要拼力维系,哪有心思去考量仪式感?搬砖者早出晚归,汗流浃背换得碎银几两,连歇脚喘口气都视为难得,更遑论挤出闲暇参与生日的热闹——他们的日子里,“活着”本身已是全力以赴,生日不过是日历上一个模糊的数字。</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搬砖人若为了撑场面,勒紧裤腰带办一场远超能力的生日宴,反倒成了生活的负累;本就为柴米油盐精打细算的家庭,硬要跟风送昂贵的生日礼物,只会让人情往来变成无形的枷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说到底,生日不该是被形式绑架的“任务”,而应是顺从本心的“自在”。它可以隆重,也可以极简;可以喧嚣,也可以安静。重要的是,别让攀比的心思盖过对岁月的珍视,别让世俗的套路冲淡了本真的温情。就像60后们记得的那碗甜粥,朴素里藏着的,恰是生日最动人的底色——对生活的热爱,对陪伴的感恩,以及对每一段时光的郑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如此,无论如何过,生日都只是一个温柔的提醒:又一年过去,你依然在认真生活,这便足够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若从份额论,生日在一年三百六十五日中仅占其一,它与寻常日子的差异,从来不在时长的多寡,而在被赋予的意义维度。</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它是生命起点。如同树的年轮会标注最初的生发,生日以不可替代的唯一性,将“存在”的起点清晰定格。这份起点无关成就,不因后来的平庸而褪色,也不因日后的显赫而增辉,只是单纯地宣告“这一个体曾从此时此地启程”,是所有过往与未来的逻辑原点。</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寻常日子如流水漫过,生日却像河边的标识,让人得以驻足回望:这一年的脚印是深是浅,行囊里装了收获还是空芜,与重要的人的联结是疏是密。它不必然承载“成就”,却必然映照“过程”——即便颗粒无收,那份“走过”本身,也在生日的凝视中显露出分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当生日走出家庭的小圈子,被置于社会关系网络中,便难免盛满客套、算计与体面的博弈。有人借它搭建人脉长廊,有人用它装点存在感展厅,此时的生日已非个体的私域,而成了社会规则的演练场。但这容器的容量,从来由使用者的本心决定:可盛满虚与委蛇,亦可只装下三两真诚。</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生日的差异感,不在氛围的浓淡,形式的繁简。若能在这一天剥离外界的附加,直面“我与自己”“我与他人”“我与岁月”的核心关联,即便只是一碗粥、一盏灯、一段独处的沉默,这或是大多数人对生日的期许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5.09.20</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于沪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