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鹤庆蒋氏:“二翰林”辉映荣光与岁月留痕</b></p><p class="ql-block"><b> 编写 张树忠</b></p> <p class="ql-block"> 在云南鹤庆白马庙这片钟灵毓秀之地,孕育出了蒋氏一门的传奇佳话。蒋鸣鹿,字舜游,乃蒋祖培之子。他宛如一颗在岁月长河中熠熠生辉的星辰,在科举的征程中绽放出耀眼光芒。</p><p class="ql-block"> 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那是科举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年,蒋鸣鹿以末科三甲第七十三名进士的身份脱颖而出。这一荣耀,不仅是他个人寒窗苦读、十年磨剑的见证,更让蒋氏家族迎来了无上的光辉。他与父亲蒋祖培,成为了令人称羡的“一门二进士”,亦是备受瞩目的“一门二翰林”。</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b style="font-size:22px;">蒋祖培</b></p><p class="ql-block"> 在历史的长河中,乾隆年间如同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徐徐展开那个时代文人士子的风采与担当。蒋祖培,便是这画卷中一位熠熠生辉的人物。</p><p class="ql-block"> 乾隆二年,正值丁巳恩科,蒋祖培凭借着自身的才学与智慧,在科举的这一更广阔天地中脱颖而出,高中三甲第三十七名进士。这一成就,犹如一颗璀璨的星辰,照亮了他前行的道路,也为他的家族带来了无上的荣耀。</p><p class="ql-block"> 依据《清实录·高宗纯皇帝实录》所记载,乾隆七年四月,蒋祖培被授予翰林院检讨一职。翰林院,那是文人雅士云集之所,弥漫着浓厚的文化气息。在那里,蒋祖培如鱼得水,沉浸于书香墨韵之中,不断提升着自己的学识与修养。然而,命运的齿轮却在悄然转动。乾隆八年四月,他离开翰林,开始以知县的身份去施展抱负。</p><p class="ql-block"> 光绪版《盂县志》中详细记录着,乾隆十一年,蒋祖培来到了盂县这片土地,担任知县之职。他宛如一位辛勤的园丁,在这片土地上精心耕耘。</p><p class="ql-block"> 民国版《鹤庆县志》中,为蒋氏父子都立有传。在那文字的背后,我们能看到蒋祖培光辉的一生。他字绳其,自中得乾隆丁巳进士后,由检讨改任和顺县知县。在和顺县,他秉持着清正廉洁的操守,以身作则,激励百姓勤勉耕种,每月按时督促学子们的学业,积极倡导纺织业的发展,让百姓们的生活逐渐有了起色。他勇敢地拒绝盐窝的不良势力,毫不留情地拆除五通邪神庙,净化社会风气。</p> <p class="ql-block"> 蒋祖培,考中进士后,凭借出色的才学与素养,成功“馆选”为翰林院庶吉士。翰林院乃人才汇聚、学术氛围浓厚之地,他在此潜心学习、钻研,历经五年的沉淀与积累,凭借优异表现得以“留馆”,担任翰林院检讨一职,于文化学术领域不断深耕。</p><p class="ql-block"> 乾隆八年,蒋祖培调任山西和顺县知县,此任命在民国版《和顺县志》中有记载。到任之后,他秉持廉洁自律的为官准则,为百姓福祉殚精竭虑。他深入乡间,积极劝勉百姓从事农耕,鼓励他们开垦荒地、改良种植技术,期望能通过辛勤劳作收获富足;大力兴办教育,广设学堂,聘请名师讲学,让更多学子有接受知识熏陶的机会;积极提倡纺织业发展,引入先进技艺,引导妇女参与其中,增加家庭收入;同时,以坚定的决心破除当地的迷信陋习,引导民众树立科学理性的观念,为和顺县营造了积极向上、文明进步的社会风气。</p><p class="ql-block"> 乾隆十一年,蒋祖培调任盂县知县。当时盂县积压了多年未决的案件,司法公正亟待恢复。他到任后迅速投入工作,凭借敏锐的洞察力和严谨的办案态度,高效地破解了这些陈年陈案,让正义得以伸张,百姓对他的公正与能力称赞不已。此后,浙江鄞县遭遇灾情,大批百姓陷入困境。蒋祖培心系灾民,即刻前往当地开展赈济工作。他日夜操劳,精心组织救灾物资的调配与发放,尽力满足灾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在他的努力下,无数生命得以挽救,百姓对他感恩戴德。</p><p class="ql-block"> 乾隆十六年,蒋祖培再任浙江常山县知县,《常山县志》记录了他在此地的事迹。常山当时匪患严重,百姓生活不得安宁。蒋祖培积极采取措施治理匪案,他深入了解匪情,制定周密的计划,对土匪进行清剿与招抚。在他的努力下,匪患得到有效遏制,社会秩序逐渐恢复。他的善政赢得了常山百姓的衷心爱戴与拥护,百姓为他建立生祠,以表达对他的感激与敬仰。</p><p class="ql-block"> 后来,蒋祖培调任海盐。海盐地处沿海,漕政混乱,海患频发,严重影响百姓的生活与当地的发展。他到任后,立即着手肃清漕政,整治其中存在的贪污腐败、管理不善等问题,规范漕运秩序,保障物资运输的顺畅。同时,他组织人力物力修筑海塘,以抵御海浪的侵袭。在筑塘过程中,他亲自监督工程进度与质量,确保海塘坚固耐用。海塘建成后,发挥了重要的防护作用,为百姓抵御了海患威胁。自此后,当地社会稳定,邻里之间二十余年未受外事干扰,百姓得以安居乐业。</p> <p class="ql-block"> 蒋祖培在盂县任上的短暂时光,却宛如一颗耀眼的流星,划过夜空,留下了璀璨而永恒的光芒。“甘雨随车,尘案立剖”,短短八个字,生动而精准地勾勒出蒋祖培在盂县的卓越政绩。他宛如一场及时雨,滋润着盂县这片土地,给百姓带来了生机与希望。面对堆积如山的陈年旧案,他毫不畏惧,凭借着敏锐的洞察力、严谨的判断力和雷厉风行的办事风格,迅速将这些尘封已久的案件一一剖析、解决。每一次公正的判决,都如同在黑暗中点亮了一盏明灯,让正义的光芒照亮了盂县的每一个角落。他的公正无私、高效果断,赢得了当地百姓的衷心爱戴和深深敬仰。尽管他在盂县任职的时间并不长,但他的名字却永远铭刻在了盂县百姓的心中。</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蒋祖寿</b></p><p class="ql-block"> 蒋祖培并非孤立的个体,他还有一个同样值得称道的兄弟——蒋祖寿。蒋祖寿也是鹤庆的名贤,在鹤庆的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印记。他们出生于同一个家庭,接受着相同的家庭教育和文化熏陶,骨子里都流淌着善良、正直、担当的血液。他们以自己的方式,为家乡的发展和进步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成为了鹤庆的骄傲和榜样。</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蒋鹿鸣</b></p><p class="ql-block"> 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那是科举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年,蒋鸣鹿以末科三甲第七十三名进士的身份脱颖而出。这一荣耀,不仅是他个人寒窗苦读、十年磨剑的见证,更让蒋氏家族迎来了无上的光辉。他与父亲蒋祖培,成为了令人称羡的“一门二进士”,亦是备受瞩目的“一门二翰林”。</p><p class="ql-block"> 踏入翰林院后,蒋鸣鹿先后担任检讨、编修之职,后又经历庶吉士散馆的历练。在那翰墨飘香、书卷琳琅的翰林院,他如鱼得水,以其卓越的才学和勤勉的态度,为朝廷的文化事业添砖加瓦,在历史的篇章中留下了属于自己的深刻印记。</p><p class="ql-block"> 然而,时光流转,岁月更迭,关于蒋鸣鹿的相关资料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变得模糊,留存下来的信息有限,仿佛被岁月的风沙悄然掩埋。但他的父亲蒋祖培,因其曾担任孟县县令,在地方史志中得到了较为充分的记载。这也让我们在探寻蒋氏家族故事时,能够从蒋祖培的事迹中,去想象那个时代蒋家父子的风采,感受他们为家族、为社会所做出的贡献。</p><p class="ql-block"> 正所谓“虎父无犬子”,父辈如此优秀,子辈自然也不会逊色。蒋祖培的儿子蒋鹿鸣,至少在一点上与父辈有着共同的追求和事业,那就是为本地的修志工作作出贡献。修志,是一项传承历史、记录文化、弘扬精神的伟大事业。它不仅仅是对过去的回顾和总结,更是对未来的展望和指引。蒋氏父子们深知修志的重要性,他们怀着对家乡的热爱和对历史的敬畏之情,投入到这项意义深远的工作中。他们翻阅大量的历史文献,走访当地的老人,收集整理各种资料,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为家乡编纂出了一部部珍贵的地方志。这些地方志,就像一本本厚重的史书,记录着家乡的变迁和发展,承载着家乡的文化和精神,成为了后人了解家乡、热爱家乡的重要窗口。</p><p class="ql-block"> 蒋祖培一家,无论是父辈还是子辈,都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责任与担当、奉献与传承的精神。他们的故事,就像一首动人的乐章,在历史的长河中奏响,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为家乡的繁荣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 蒋鹿鸣有《詠怀大理古迹和提学李中简韵》云:</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地辟双关险,长和旧有名。</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韶光多富丽;气象自峥嵘。</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水势连霄汉;山形隐甲兵。</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层波弯月出;叠岭挂云横。</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积雪凝长夏;余霞照晚晴。</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金汤雄六诏;文物耀三精。</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绩著天威迳;功高铁柱茎。</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禹碑留圣迹;鹏塔镇妖萌。</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无限登峰意;弥怀论世情。</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楚秦称白国;蒙段号西京。</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在昔曾分据;于今乐治平。</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阎闾风可採;衿佩礼为耕。</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士沐涵濡久;农安赋役轻。</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渡兰遗韵渺;击壤好音鸣。</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营列欣戎整;时和喜岁成。</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赋心归艺圃;书迹遍编甿。</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莲炬移香甸;春风到驿程。</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冰壶苍玉映;珊網洱珠擎。</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梅影开椽笔;沧涛四墨卿。</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鹫峰深仰止,向往古榆城。</b></p> <p class="ql-block"> 读罢蒋鸣鹿的诗作,我们的心灵仿佛经历了一场奇妙的旅程。而当我们将视线从诗中收回,投向他所生活的鹤庆这片土地时,更是不禁感慨万千。鹤庆,这座拥有着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古城,宛如一座巨大的宝藏,孕育出了无数的文人墨客。而蒋氏一家,无疑是其中最为耀眼的明珠。</p><p class="ql-block"> “一家父子三门客,鹤拓文章在蒋家”,这句赞誉之词,生动地描绘出蒋氏家族在鹤庆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他们以笔为剑,在历史的长河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为鹤庆的文化传承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蒋鸣鹿的诗作,正是蒋氏家族文学才华的生动体现,它不仅是个人艺术成就的展现,更是鹤庆文化繁荣昌盛的一个缩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