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尼斯自驾游:探秘非洲最北国度 ‍(2025.5.21-2025.6.12)‍(三)

品秋

<p class="ql-block">凯鲁万(Kairouan),这座坐落于突尼斯中部的古城,被誉为“伊斯兰第四圣城”,是突尼斯宗教与文化的璀璨核心。从海滨城市苏塞(Sousse)出发,驱车约两小时,沿途穿越连绵起伏的橄榄树林,我们抵达了这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神圣之地。</p><p class="ql-block">抵达旅馆稍作休整后,我们迫不及待地前往此行的重头戏——位于古城麦地那核心的大清真寺(Great Mosque of Kairouan)。这座清真寺不仅是凯鲁万的灵魂,更是北非最古老、最具影响力的伊斯兰建筑之一,象征着这座城市作为第四圣城的崇高地位。我们购买了包含三个景点的联票(12突尼斯第纳尔,约合4美元),便开始了探索之旅。</p><p class="ql-block">大清真寺始建于公元670年,由阿拉伯将领乌克巴·伊本·纳菲(Uqba ibn Nafi)奠基,历经多个朝代的扩建与修缮,呈现出今日的恢宏气势。站在入口,31.5米高的宣礼塔映入眼帘,塔身由古朴石块砌成,仿若罗马瞭望塔,散发着岁月的厚重与沧桑。步入宽阔的庭院,光滑的大理石地面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四周环绕着优雅的马蹄形拱廊,支撑拱廊的柱子多来自古罗马和迦太基遗址,每根柱子仿佛都在诉说千年历史的故事。</p><p class="ql-block">庭院中央,一座古老的日晷静静伫立,曾经用于精准计算每日礼拜时间。其简洁的设计展现了伊斯兰科学的智慧与实用之美。由于正午的阳光炽热刺眼,我们沿着拱廊的阴影缓步前行,感受清凉与宁静。来到主祷大厅前,遗憾的是,非穆斯林无法入内,但透过敞开的拱门,我仍能一瞥内部的壮丽景象:400多根大理石柱高耸入顶,支撑着装饰精美的穹顶,墙壁点缀着细腻的马赛克与雕刻,地面铺满凯鲁万工匠手工织就的红金色地毯,温暖的光泽令人心动。</p><p class="ql-block">幸运的是,一位热情的工作人员主动提出用我的手机为我们拍摄了几张祈祷大厅内部的照片,还以宣礼塔为背景为我和先生拍了一张合影。尽管光线略暗,这张照片却成为此行最珍贵的纪念——它捕捉了一个普通游客难以触及的视角。带着满足与感恩,我们结束了清真寺的参观,凭借手中的联票,继续前往下一个景点,继续探讨凯鲁万更多的历史与文化宝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告别恢宏的乌克巴大清真寺,我们漫步在凯鲁万老城(Medina)蜿蜒狭窄的街巷中,空气中弥漫着历史的气息。约15分钟后,在几位热情路人的指引下,我们找到了此行的第二个景点——Sidi Abid el Ghariani陵墓。这座陵墓隐匿在一栋不起眼的民居式建筑中,低调却充满魅力。穿过弯曲的门厅,凯鲁万特有的风情扑面而来,亲切中透着几分神秘。</p><p class="ql-block">步入陵墓,一座铺满黑白大理石的庭院映入眼帘,地面的几何图案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仿佛在低语哈夫斯王朝(Hafsid)时期的辉煌。庭院四周环绕着优雅的拱廊,柱头融合了拜占庭与齐里德风格,柱身上刻有古朴的库法体铭文。据说这些柱子可能来自法蒂玛王朝古都Sabra的遗址,每一块石头都承载着岁月的故事。庭院中央,面向麦加的拱形讲台设计精巧,独特的回声效果让人仿佛听见当年学者授课的余音。庭院一侧,一座古老的水池静静伫立,过去学子们在此净手净脚,以纯净之心聆听《古兰经》的教诲。</p><p class="ql-block">墙壁上的装饰令人叹为观止:奥斯曼时期的圆形花饰与哈夫斯时期的方形几何图案交织共存,展现了不同时代艺术的碰撞与融合。这座陵墓由14世纪凯鲁万学者Abu Abdullah Muhammad al-Jadidi始建,他在1384年朝觐麦加途中去世。其弟子Abou Samir Abid el Ghariani继承遗志,在此教授《古兰经》长达20年,直到1402年去世并安葬于此,陵墓因此得名。17世纪的重大改造为陵墓增添了不规则的布局,却也赋予了它独特的历史层次感。</p><p class="ql-block">如今,这座陵墓不仅是历史遗迹,还承载着现代功能,内设凯鲁万Medina保护协会和国家遗产研究所的办公室。古今交融的氛围让人感受到凯鲁万人对文化遗产的深切珍视。站在庭院中,我仿佛穿越时空,与那些虔诚的学者和工匠对话,感受到这座圣城历久弥新的生命力。</p> <p class="ql-block">结束了Sidi Abid el Ghariani陵墓的参观,我们沿着联票路线继续前行,目标是Zaouia of Sidi Sahabi——“理发师清真寺”。途中,一个醒目的标牌映入眼帘:Bir Barrouta!我心中一喜,莫非这就是传说中的“神圣水井”?怀着好奇,我们立刻循着标牌走去,果然发现了这个意外的宝藏。</p><p class="ql-block">Bir Barrouta建于17世纪,高约13米,顶部覆以传统的穹顶,搭配优雅的马蹄形拱门,散发着浓郁的突尼斯异域风情。井水据传通过地下河与麦加的Zamzam圣泉相连,这一神奇的传说为水井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井边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头骆驼,缓缓绕着古老的水车转圈抽水,节奏单调却充满古韵。游客可以投币启动水车,伴随着哗哗水声,仿佛穿越到数百年前的凯鲁万。井旁设有大理石水龙头,传说饮用井水有治愈功效,但为安全起见,我还是选择了瓶装水。</p><p class="ql-block">整个参观过程轻松惬意,仅需10-15分钟,门票约2突尼斯第纳尔(TND)。短暂的停留却令人难忘,Bir Barrouta不仅是一口井,更是一段连接历史与传说的时光之旅,点缀了我们在凯鲁万的探险。</p> <p class="ql-block">离开传说中的Bir Barrouta“神圣水井”,我们漫步在凯鲁万老城(Medina)的街巷,继续探索联票路线上的下一个景点。途中,我们顺道参观了建于17世纪的三门清真寺(Mosque of the Three Doors)和贝伊宫(House of the Bey)。相较于突尼斯城喧嚣的麦地那,这里的老城更显宁静与真实。白墙蓝门的小巷中,空气里飘散着香料与新鲜面包的芬芳,令人心旷神怡。然而,凯鲁万的麦地那如迷宫般曲折,我们随性漫步,几次迷失方向,却也因此收获了意外的惊喜。</p><p class="ql-block">在迷路的小巷中,我们偶遇两座别具一格的清真寺。一座清真寺的墙壁上布满了突尼斯女子留下的手印,色彩斑驳,充满故事。经询问得知,这些手印是不孕妇女在祈祷得子后,用涂满汉娜的手掌按下的感恩印记,寄托着她们的虔诚与希望。另一座清真寺以七个圆顶著称,打破了传统清真寺的建筑风格。向当地人打听后,我们了解到,“七”在突尼斯文化中象征幸运,这七个穹顶正是对吉祥的美好祈愿。这两处意外发现为我们的旅程增添了别样的文化色彩。</p><p class="ql-block">大约半小时后,我们终于抵达此行的最后一站——Zaouia of Sidi Sahabi,俗称“理发师清真寺”。步入清真寺,宽敞的砖砌庭院映入眼帘,四周环绕着装饰新科林斯式柱头的优雅拱廊。西北角的宣礼塔采用西班牙-摩尔风格,顶部带有阶梯状城垛,造型独特,与凯鲁万大清真寺方正的宣礼塔形成鲜明对比。清真寺的核心区域位于第二个庭院,供奉着先知穆罕默德的同伴Abu Zama‘a al-Balawi,因他随身携带先知的胡须而被尊称为“理发师”。遗憾的是,墓室不对非穆斯林开放,但站在入口处,我仍被墙壁上色彩斑斓的釉面瓷砖深深吸引。瓷砖上精致的花卉与几何图案与雕刻细腻的石膏穹顶相得益彰,宛如一件艺术珍品,令人叹为观止。</p><p class="ql-block">至此,凯鲁万一天的清真寺之旅圆满落幕。从恢宏的大清真寺到隐秘的陵墓,从神圣的水井到迷宫般的街巷,每一处都承载着这座圣城厚重的历史与灵性的魅力。漫步于此,我深刻感受到凯鲁万在伊斯兰世界中无可替代的崇高地位,这座古城的故事与信仰将在我心中久久回响。</p> <p class="ql-block">凯鲁万,这座突尼斯的圣城,不仅因乌克巴大清真寺名扬四海,还藏着一处鲜为人知的瑰宝——总督府(Governor’s House)。这座18世纪的贝伊官邸,如今已蜕变为凯鲁万地毯博物馆(Carpet Museum of Kairouan),将阿拉伯-伊斯兰建筑的精髓与地毯工艺的魅力完美融合,历史与美学在此交相辉映。</p><p class="ql-block">推开厚重的木门,踏入总督府的瞬间,我被眼前的景象深深震撼。入口大厅铺满精美的马赛克瓷砖,拱形门廊上雕刻着繁复的花卉纹饰,雪松与柚木制成的天花板散发着清幽的木香。每一间房间都宛如艺术珍品:彩陶墙面熠熠生辉,镂空拱门轻盈优雅,石膏装饰繁复精致,处处流露出18世纪奥斯曼贵族生活的奢华与雅致。从接待贵宾的会客厅到贝伊家族的私人起居室,每个角落都沉淀着岁月的故事。</p><p class="ql-block">最令人心动的是一座阳光洒满的庭院。雕花木窗滤下斑驳光影,投射在地面上,仿佛诉说着往昔的辉煌。三层高的柱廊环绕庭院,墙壁上悬挂着琳琅满目的凯鲁万地毯,几何构型与阿拉伯花卉图案交织,色彩浓烈而和谐,令人目不暇接。站在庭院中央,我仿佛穿越至奥斯曼帝国时代,置身于贵族府邸的华美时光。</p><p class="ql-block">一位热情的博物馆工作人员向我们介绍,凯鲁万地毯的品质以每平方米针脚密度衡量,最低一万针,最高可达二十五万针。针脚越密,工艺越精湛,价值也越高。他还分享了一个有趣的传统:地毯编织多由女性完成,男性则负责市场销售,这种性别分工已延续数百年。参观结束前,他递上一杯清香的薄荷茶,风趣的讲解和真诚的款待为这次文化之旅增添了温暖。</p><p class="ql-block">这座宛如宫殿的博物馆,不仅展现了阿拉伯-伊斯兰建筑的匠心独运,也让我深入感受到凯鲁万地毯文化的精髓。原本,这处景点并不在我们的行程中,只是漫步麦地那时的意外发现。庆幸自己与这份美丽不期而遇,它为凯鲁万之旅增添了一抹难忘的色彩。</p> <p class="ql-block">凯鲁万的夏日酷热难耐,气温高达38摄氏度(102华氏度)。从地毯博物馆返回旅馆后,我们避暑休整,直到下午四点才驱车前往约一小时车程的埃尔杰姆(El Jem),探访被誉为“非洲斗兽场”的古罗马圆形剧场遗迹。</p><p class="ql-block">这座建于公元238年的圆形剧场是罗马帝国在北非的建筑奇迹,规模仅次于罗马的斗兽场,盛时可容纳约35,000名观众。门票12突尼斯第纳尔(包含附近的考古博物馆),性价比颇高。剧场由三层高耸的科林斯式拱廊构成,尽管历经战乱与岁月侵蚀,部分墙体受损,但整体保存惊人完好。我沿着古老石阶攀登至最高一层看台,俯瞰中央沙地,脑海中浮现出角斗士与猛兽搏斗的壮烈场景。剧场下方的地下通道阴凉而神秘,依然保留着古时升降平台的痕迹。漫步于这些残存的石室间,我仿佛穿越回公元3世纪,感受到罗马帝国恢宏与残酷并存的气息。</p><p class="ql-block">正当我在剧场中央拍照留念时,一阵欢快的笑声打破了遗址的宁静。一群来自突尼斯大学的年轻学生正在进行课外考察,他们热情地走上前与我交谈,询问我的来处,并兴致勃勃地分享关于剧场的知识。他们告诉我,埃尔杰姆在古罗马时期名为Thysdrus,是北非的重要城市。这座剧场不仅是角斗与娱乐的舞台,更是政治与文化的中心。有学生补充道,5世纪时,汪达尔人曾将剧场改建为堡垒,17世纪突尼斯革命期间又遭受破坏。这些生动的历史细节让我对这座遗址的文化价值有了更深的体悟。</p><p class="ql-block">我们一同穿过地下通道,来到剧场中央。学生们流利的英语和热情的讲解让我倍感亲切,他们还邀我加入即兴表演,模仿古罗马观众的欢呼场景。在他们的感染下,我仿佛不再是普通游客,而是融入了一堂生动的历史课,感受到跨越千年的文化脉动。唯一的小遗憾是,旁边的考古博物馆在到达时已闭馆。考虑到夜间驾车的安全性,我们未等到日落便踏上归途。</p><p class="ql-block">当车轮滚滚驶离埃尔杰姆,这座如沉默巨人般屹立于小镇中央的圆形剧场渐渐远去,两千年历史的余韵却深深烙印在心间。带着敬畏与不舍,我们返回凯鲁万的住处,结束了这段难忘的旅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