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访泸沽湖摩梭人家:一场浸在烟火里的母系文明之旅

003

川滇交界的群山像被时光轻拥的巨人,将泸沽湖这颗高原蓝宝石藏在怀中。湖水泛着粼粼波光,倒映着白云与岸边的木骡子房,湖畔世代居住的摩梭人,用母系社会的温情与走婚习俗的浪漫,在这片土地上写就了独一无二的文明史诗。<br><br>这里没有“男大当婚,女大当嫁” 的世俗枷锁,女性执掌家庭的温度,亲情顺着母系血脉静静流淌,每一户人家的庭院里,都藏着不为人知的生活诗意。 转山转海节的热闹还未完全消散,经幡在风中的摇曳声仍萦绕耳畔。在扎西苑客栈老板袁菊的热心引荐下,熟悉当地风土的阿那龙布主动担当向导,带着我们一行人朝着宾玛拉姆家访园走去。 <br><br>车子行驶在泸沽湖镇的石板小路上,车轮碾过凹凸不平的石板,发出“咯噔咯噔” 的轻响,像是在与大地对话。沿途的风裹着湖水的清冽与青稞的淡香,钻进车窗里,先前品尝的摩梭特色美食 —— 喷香的烤乳猪、酸甜的苏理玛酒、软糯的糌粑,在这颠簸与清风的催化下,渐渐消化殆尽,只留下满口余味。 行驶在公路两侧,行道树是秋季的白杨林。这片白杨林一直延伸至笔直道路的尽头。我们随着车行缓缓前进,阳光透过疏密相间的枝叶,在地上洒下斑驳的光影。虽还未到白杨叶泛黄的时节,翠绿的叶片却依旧透着勃勃生机。最动人的景象是公路两边拉起的经幡,拴在白杨树上,在车头顶上飘扬,仿佛一遍遍诵经。飘扬的经幡,那是转山转海节留下的印记。红、黄、蓝、白、绿五种颜色在风中舒展,仿佛在诉说着摩梭人对自然与神灵的敬畏。每一次飘动,都像是在传递着美好的祈愿。 穿过白杨林,便到了格萨古村落。车子右转驶入一条土路,车轮卷起细碎的尘土,不多时,便抵达了宾玛拉姆家的后门。远远望去,一位身着摩梭传统服饰的妇人正弯腰在捡洋芋忙碌着,她便是叶落鲁佐直玛的妈妈叶落兵玛拉姆。见我们到来,她立刻放下手中整理刚收获的洋芋的活计,洋芋沾着新鲜的泥土,还带着田间的湿气。叶落兵玛拉姆她脸上洋溢着热情的笑容,快步迎了上来,用带着方言的普通话招呼我们:“快进屋,快进屋歇会儿!” 从侧门步入庭院,一座典型的摩梭四合院便映入眼帘,处处洋溢着古朴与生活的气息。左侧是一座丁字型的两层高木结构楼房,由当地特有的“木骡子”(摩梭人对榫卯结构木架的称呼)搭建而成,木材纹理清晰可见,散发着岁月沉淀的温润光泽。左侧楼下的木架上,挂着几匹正在编织的围巾,毛线色彩鲜艳,有湖蓝、浅粉、墨绿,编织工具仍放在一旁,仿佛随时会有人坐下,继续穿梭针线。木骡子墙上,还悬挂着一些用传统织布机织出的腰带和围巾,图案多为日月、花草、飞鸟,皆是摩梭人对自然的生动描绘,针脚细密,充满巧思。<br>前方的丁字型房屋檐下,挂着一头完整的猪膘肉,这是摩梭人家中重要的储备食物,亦是财富的象征。猪膘肉经过特殊的腌制工艺,表皮呈深褐色,油亮光滑,散发着淡淡的咸香。旁边立着一段通往楼上的木楼梯,楼梯扶手历经岁月的洗礼,变得光滑如玉;屋檐下,各类绿色植物蓬勃生长,为今日平添了几分生机与雅趣。每一级台阶都默默记录着这个家庭的日常足迹。紧邻大门之处,泸沽湖的土特产整齐陈列:晒干的野生菌、封装精致的 高山茶叶、自制的果脯,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再往里走,一面穿衣镜倚墙而立,镜边挂满了摩梭民族特色服饰,有绣着精美花纹的围裙、缀着银饰的头帕,阳光洒在上面,银饰闪烁着细碎的光芒。 庭院右侧,矗立着一栋略显低矮的一层古老木板房,屋顶覆盖着厚实的木板,散发出原始而质朴的气息。这里既是祖母的居所,也是厨房的所在,堪称家庭的核心地带。一进门,便可见众多照片陈列于此,这些照片生动记录了家庭成员的生活情趣与岁月的印记。<br>背倚庭院的,是一座两层高的木结构房屋,用作经堂。楼下室内摆放着几张木质桌椅,墙上悬挂着家族的珍贵老照片;而楼上则是专门的经堂,这里无疑是整座房屋中最具民族特色的区域。彩绘的世界,壮丽非凡,令人驻足流连。 经堂分上下两层,上层的墙壁上,布满了彩绘的各类菩萨,色彩浓烈而庄重,红色的袈裟、金色的佛光、蓝色的祥云,每一笔都细腻传神。左墙上绘有三个重叠的九头兽脸神灵,线条粗犷,神态神秘,透着威严与神圣;对面的三个菩萨则面容慈祥,眼神温和,仿佛在守护着这个家庭。经堂中央,供奉着三尊金佛,佛像通体鎏金,在酥油灯的映照下,散发着庄严的光芒,酥油灯的火苗轻轻跳动,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酥油香。<br>此时,家中的最高领导 —— 祖母正在午睡。祖母是这个母系大家庭的 “灵魂人物”,平日里掌管着家中大小事务,此刻的休憩,是她难得的放松时光。我们不愿打扰这份宁静,便在叶落鲁佐直玛和她妈妈叶落兵玛拉姆的陪伴下,在庭院中轻声交谈。叶落鲁佐直玛怀中抱着一个四岁的小朋友叶落次尔品初,孩子睁着大大的眼睛,好奇地打量着我们,时不时露出腼腆的笑容,手中还攥着一颗甜甜的水果糖。 主人的热情令人倍感温馨。叶落鲁佐直玛还告诉我,她在泸沽湖中心医院工作,真是巧上加巧,我们竟然属于同一个系统的人。为了让我们更好地感受摩梭文化,叶落鲁佐直玛和她妈妈叶落兵玛拉姆特意换上了最精致的摩梭传统服饰。叶落鲁佐直玛身着一条绣有精美繁复花纹的红色长裙,外披一件彰显泸沽湖民族风情的红色坎肩,头戴点缀着银饰的头帕,银饰随着她的动作发出清脆的声响——这正是她结婚时的盛装。她的母亲叶落兵玛拉姆则系上了一条色彩鲜艳的蓝色摩梭特色衣服和围裙,围裙上的图案出自她亲手绣制,每一朵花、每一片叶都蕴含着深沉的心意。目睹此景,我们纷纷取出相机和手机,从各个角度捕捉这动人的一幕。 柏和新专注地捕捉着服饰的细节,彭同学则将镜头对准了母女间互动的温情瞬间,尤元平和我也忙着记录下庭院中的每一处景致。兴致高涨时,晏彬和袁菊也加入了合影的队伍,大家围在叶落鲁佐直玛母女身边,笑容灿烂,快门声 “咔嚓” 不断,将这份美好定格。<br>阿那龙布站在一旁,笑着给我们讲述摩梭人家的趣事。他说:“在祖母的屋内,要是阳光角度刚好,能看到光线透过屋顶的亮瓦洒进来,那一缕光啊,就像天上的星辰落在屋里,特别美。之前有一群大学生来这儿,刚好碰到了这样的景象,他们在屋里拍了三四个小时,都舍不得走呢!” 我们听着,心中满是向往,忍不住望向祖母屋的方向,可惜今日的阳光角度不佳,未能见到这般奇妙的光影,心中不免留下了一丝小小的缺憾,但也为下次再来埋下了期待。 谈及摩梭人的 “走婚”,阿那龙布特意解释道,这并非外界误解的随意结合,而是一种建立在纯粹情感基础上的稳定伴侣关系,当地人称其为 “阿夏婚”。在摩梭语里,“阿夏” 就是 “亲密的伴侣”,这份关系的核心是 “两情相悦”,与财产、门第无关,更不需要法律文书的约束,却有着代代相传的伦理规范,藏着摩梭人对感情的真诚与尊重。<br>走婚的仪式,低调中透着庄重。当一位摩梭男青年对某位女青年心生爱慕,不会直白表白,而是通过日常的点滴传递心意。或许是在田间共耕时,悄悄递上一块温热的干粮;或许是在节庆的篝火晚会上,主动邀她共跳 “甲搓舞”,舞步间的默契,便是心意的传递。若女方对男青年也有好感,便会用眼神或微笑回应。到了夜幕降临,男方便会带着象征尊重的礼物,大多是一块精心挑选的布料,或是一包上好的茶叶,趁着夜色,悄悄来到女方的 “花楼”。“花楼” 是摩梭人家中女性的独立卧室,窗户通常不设锁,却有着不成文的规矩:男方需从窗户进入,且必须在天亮前离开,避免与女方家人碰面。这既是对女方家庭隐私的尊重,也是走婚仪式中独特的 “避讳” 传统,藏着摩梭人为人处世的分寸感。 这种 “阿夏” 关系,从不是短暂的露水情缘。一旦确立关系,双方都会坚守忠诚的约定,用心维系这份感情。若是一方心生他念,只需通过家族中的中间人告知对方,关系便自然解除,没有争执,更不会有财产分割的纠纷,潇洒又体面。孩子出生后,由女方家庭负责抚养,父亲无需承担养育责任,却会以 “舅舅” 的身份参与孩子的成长。在摩梭社会中,“舅舅” 是家庭里仅次于母亲的重要角色,要负责教育外甥、外甥女,教他们读书写字,传承家族的技艺与文化,用另一种方式守护着孩子的成长。这种以母系血缘为纽带的亲子关系,让 “母爱” 成为家庭最核心的情感支柱,温暖着每一个成员。 摩梭人的家庭结构,以 “母系大家庭” 为单位,就像宾玛拉姆家这样,一个家庭里,有祖母、母亲、女儿、孙女等女性成员,还有她们的兄弟、外甥(女)。男性成员即便走婚,也不会离开自己的原生家庭,始终属于母亲的家族,与家人相守相伴。在这样的大家庭里,“主母” 便是绝对的 “掌舵人”,通常由家庭中辈分最高、最具威望的女性担任,大多是祖母或母亲,她就像家庭的 “定海神针”,执掌着家庭的经济、事务决策与情感维系,让整个家庭井然有序。<br>主母的职责,渗透在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经济上,她要统筹家庭的土地、牲畜、财产,根据季节变化安排农业生产,计算着日常的开销,确保每个成员都能衣食无忧;在事务决策上,无论是家族成员的婚丧嫁娶,还是房屋修缮、子女教育,她都会先召集家庭成员围坐在一起商议,认真倾听每个人的意见,再以 “公平、和睦” 为原则做出最终定夺,从不会独断专行;在情感上,她是家庭的 “温暖港湾”,既要悉心照顾年迈的长辈,为他们端茶送水、缝补衣物,也要耐心呵护年幼的孩子,给他们讲故事、教他们做人的道理,更要巧妙协调家庭成员间的关系,化解矛盾,让大家庭始终保持 “团结互助” 的氛围。 祖母的权威,从不是来自 “权力压迫”,而是源于她的智慧、包容与奉献。一位优秀的祖母,往往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见过风雨,也懂人情世故,心胸开阔如泸沽湖的湖水。在家族面临困境时,她能沉着应对,想出解决办法;在成员产生分歧时,她能以理服人,让大家重归于好。在摩梭人的观念里,主母是 “家族的根”,有她在,母系血脉就能得以延续,家庭的凝聚力就能代代相传。许多摩梭老人回忆起童年,最温暖的画面便是围坐在主母身边,听她坐在火塘边,一边捻着羊毛线,一边讲述家族的历史、摩梭的古老传说,那些故事里藏着做人的道理,也藏着母系社会的精神密码,在岁月中静静流淌。 随着时代的脚步不断向前,泸沽湖不再是与世隔绝的 “世外桃源”。旅游业的兴起,让越来越多的人走进这片土地;外来文化的冲击,也让摩梭人的传统生活方式面临着新的挑战与变迁。如今,不少年轻的摩梭人走出泸沽湖,到城市里求学、工作,他们接触到现代婚姻制度,有些选择与外族通婚,组建起小家庭;也有一些家庭开始引入 “父系” 元素,男性在家庭中的话语权逐渐提升。但即便如此,摩梭人对母系传统的坚守,依然深深植根于他们的文化基因中,从未消散。 在泸沽湖畔的许多村落里,像叶落宾玛拉姆家这样的传统母系大家庭依然存在。每到春节时节,在外的家庭成员都会回到家中,围坐在祖母身边,共享一桌团圆饭,饭桌上摆满了烤乳猪、酥油茶、猪膘肉,满是家的味道。大家还会围着篝火,共跳 “甲搓舞”,歌声、笑声、舞步声交织在一起,热闹非凡。走婚的习俗,也仍在部分中老年人中延续,坚守着那份纯粹的情感约定。当地政府也意识到摩梭文化的珍贵,通过建立 “摩梭文化博物馆”,将摩梭人的历史、习俗、手工艺一一陈列;扶持摩梭刺绣、银器制作等传统手工艺,让古老的技艺得以传承;规范旅游业发展,让摩梭文化在与外界交流中,既保持本真,又焕发新生。<br>摩梭人的母系社会传统,从不是 “落后” 的象征,而是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注重情感与平等的文明形态。在这里,女性的价值得到充分尊重,她们不是依附于男性的存在,而是家庭的支撑、文化的传承者;家庭的核心是 “爱与包容”,没有勾心斗角,只有互帮互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简单而纯粹,像泸沽湖的湖水一样清澈透明。泸沽湖的湖水映照着摩梭人的生活,也映照着一种与众不同的文明选择 —— 它提醒着我们,文明的形态从来不是单一的,每一种传统都有其存在的意义,每一种文化都值得被尊重与守护。 当我们结束家访,依依不舍地离开叶落宾玛拉姆家时,夕阳正洒在泸沽湖上,湖水泛着金色的光芒。回望这座古朴的四合院,经幡仍在风中飘动,屋内似乎还能听到主人家的欢声笑语。此刻才真正明白,走进泸沽湖的摩梭人家,不仅是一场简单的家访,更是一次与母系文明的深度对话。这里不仅是风景优美的旅游胜地,更是一座活着的 “母系文化博物馆”。泸沽湖畔的摩梭人,正以自己的方式,守护着祖先留下的文明火种,让这曲跨越千年的母系诗篇,在新时代继续奏响动人的乐章。而我们,也带着这份独特的记忆,将摩梭文化的美好,传递给更多人。<br> 编辑 制作 003<div><br></div><div>摄影 彭宗强 柏和新 尤元平 003</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