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来上海松江了十多年,这还是第一次去仓城历史文化街区转转,只知道松江是“上海之根”,却不知这根就扎在仓城的地界上。</p> <p class="ql-block">“仓城”因明清时期作为松江府最大的漕粮仓储地和漕运始发地而得名。明宣德八年(1433年)始建水次西仓,嘉靖年间扩建形成仓城,清代储存松江府半数以上的漕粮,鼎盛时年征漕粮41.7万石 ,对于上海及周边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沿着斑驳光滑的石板路往河边走,胡同右侧是一个时尚街区,饭店和咖啡馆坐落在市河之畔,蓝天白云下,蕉叶叠翠,竹影婆娑,白墙灰瓦,红灯高挂。</p> <p class="ql-block">大仓桥估计是仓城最显眼的建筑了。它始建于明初,原为木桥;明隆庆年间(1567—1572年),改建为五孔石拱桥,后坍塌;明天启六年(1626年)重建,形成了今天的模样。</p> <p class="ql-block">大仓桥长54米,净空高8米,桥面宽5米,净宽3.9米,中拱最高,依次递减,共有92级石级,蔚为壮观。</p> <p class="ql-block">拾级而上,桥下就是流淌的市河,那是当年漕运的主河道。据记载,“漕粮启运时,漕舟云集,水运繁忙,江淮卫、兴武卫和镇海卫等各漕帮数以百计船只至仓城市河排开,装载起运之场面蔚为壮观”。时过境迁,河面上早不见百舸争流的场景,偶尔有一只小船驶过,在平静的河面上画出一道波纹。</p> <p class="ql-block">下得桥去,右边就是那座“灌顶禅院”,又名“水次仓关帝庙”,始建于明代天启元年(1621年),因建在水次仓的地面而冠名;乾隆四十七(1782)年重建,重建后易名为“灌顶禅院”。</p> <p class="ql-block">院落不大,站在廊檐下,里边传来和尚们抑扬顿挫的念经声,生怕打扰了他们,轻轻退出。</p> <p class="ql-block">禅院的外边有一座“孟姜亭”,传说孟姜女万里寻夫,走到水次仓关帝庙前,实在走不动了,就在庙前的一块大石头上坐了一夜。为了纪念她,人们在这里修建了一座凉亭,取名孟姜亭。</p> <p class="ql-block">从这里沿着秀南街往东走,墙上标着“可染丹青”的牌子,那是一座艺术家汇客厅,里边都是晚清的老房子,现在被保护利用起来了。</p> <p class="ql-block">再往前走,就是著名的“云间美术馆”,松江古称“云间”,到处都能看到“云间”的字样。美术馆所在的秀南街沈氏三宅是一座百年老宅。这里所展的作品都是人工智能与艺术创作的结合,据说每幅画背后都有400万张图片构成的系统,最终构建出的作品是动态的、时刻变化的和多义性的。</p> <p class="ql-block">从这里再往东走,绕到市河边,坐在河边的背阴处,静静地看河的对岸,看小船从河面上驶过。</p> <p class="ql-block">原地折回,跨过大仓桥,老街上有座“江南曲圣纪念馆”,那里原为清代末期张氏的私宅,为了弘扬昆曲艺术,纪念曲圣俞粟庐和俞振飞等昆曲名家而建立的。</p> <p class="ql-block">隔壁就是“张照艺术馆”,张照当年就生活在仓城,是著名的书法家和戏曲作家,他和元代的赵孟頫、明代的董其昌并称为松江的“三文敏“。所谓“文敏”,那是过世后被皇帝授予的谥号,表彰其学识渊博,贡献突出。</p> <p class="ql-block">老街上有不少墙绘,那本是打卡的好地方,可惜环境太过杂乱,只好扫过了事。</p> <p class="ql-block">天气有点热了,打道回府,还有不少值得看的地方,以后慢慢去欣赏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