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之城—布拉格

MGC

<p class="ql-block">  布拉格,这座被<span style="font-size:18px;">歌德称为“欧洲最美的城市”</span>的捷克首都,保存了从中世纪到现代的多种建筑风格,宛如一颗镶嵌在中欧的璀璨明珠。到1992年,布拉格全城有2000多处被保护文物,因此全城都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整座城市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城市。歌德曾赞美“在那许许多多城市像宝石般镶成的王冠上,布拉格是其中最珍贵的一颗”。</p> <p class="ql-block">  布拉格介于柏林与维也纳两大城市之间,是欧洲的地理中心。面积为496平方公里,与苏州市的相城区相当,常住人口约为140万人。被称为“百塔之城”,因为布拉格的老城、小城及城堡区密集分布的数百座各类宗教、市政、防御塔楼等,从高处俯瞰如“塔群”般错落,因此得名。布拉格每年吸引超过1800万游客到此。走进布拉格,老城广场是它的起点。</p> <p class="ql-block">一、老城广场:</p><p class="ql-block"> 又称布拉格广场,是布拉格的心脏地带。它已存在900多年,见证了波西米亚王国、神圣罗马帝国等的历史变迁。从13世纪成为捷克王朝的第一座王城算起,已有700多年历史,广场四周环绕着风格各异的中古建筑,巴洛克风格的圣尼古拉教堂与哥特式的泰恩教堂遥相呼应,仿佛在诉说着历史的沧桑变迁。</p> <p class="ql-block">  如果从广场上最显眼的泰恩教堂开始,沿着老城广场画圈,其著名的古建筑依次为:纳普斯特克亚非美洲文化博物馆、泰恩教堂、玛丽安柱、石钟之屋、胡斯纪念碑、金斯基宫……下面分别介绍。</p> <p class="ql-block">1.1、泰恩教堂:</p><p class="ql-block"> 它是布拉格这座“千塔之城”最具标志性的哥特式建筑,现存主体始建于14世纪中叶,工程持续100多年直至16世纪初才基本完成。它以两座高达80米“塔中有塔”的尖塔为显著标志,塔身采用波西米亚砂岩建造,历经岁月氧化呈现独特的灰黑色调,故得名“魔鬼教堂”。奇妙的是南北塔不一样粗。北塔代表亚当,粗壮雄伟;南塔象征夏娃,纤细优雅,顶端装饰的纯金圆棒在阳光下如火焰般跃动。教堂正面三角楣饰上的金色圣母像(1626年)更是巴洛克时期的点睛之笔。</p> <p class="ql-block">  这是2011年我第一次来布拉格时拍摄的入夜后灯光下的泰恩教堂。</p> <p class="ql-block">1.2、玛丽安柱&石钟之屋:</p><p class="ql-block"> 原柱建于1650年,以感谢圣母玛利亚在1648年保佑布拉格抵御瑞典军队的进攻。1918年,一战结束后,捷克宣布独立,玛丽安柱作为前奥匈帝国和哈布斯堡统治的象征被布拉格市民拆除。2020年由雕塑家彼得·瓦尼亚创作的复制品在原址安装完成。顶部是圣母玛利亚无原罪受孕的雕像,她站在顶上,象征战胜罪恶与邪恶。</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石钟之屋因墙角嵌入的石钟复制品得名(原钟传为提恩教堂坠落的残片)。最初是波希米亚王室居所,曾为伊丽莎白(查理四世之母)与约翰王的临时住所。1988年后成为布拉格城市画廊分馆。</span></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1.3、扬·胡斯纪念碑:</p><p class="ql-block"> 扬·胡斯(1370-1415)是布拉格大学的校长,他主张用捷克语教学,因反对教权专制等腐败现象,于1415年被罗马教皇宗教法庭判处火刑处死。纪念碑主体是扬·胡斯的高大雕像,他身穿长袍,手中握着书本,神情坚定。基座上刻有胡斯的名言“Milujte se, pravdy každému přejte”,意为“爱和真理,每个人都想得到”。胡斯纪念碑是捷克民族独立和反抗外来统治的象征。在不同历史时期,它都承载着特殊意义,如捷克斯洛伐克处于苏联统治下时,坐在胡斯雕像下成为一种无声的抗议方式。</p> <p class="ql-block">1.4、圣尼古拉教堂:</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原址为13世纪哥特式教堂,1689年毁于大火。现有</span>白色立面搭配青铜屋顶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教堂重建于</span>1732-1737年,被称为巴洛克风格的完美典范,曾作为粮仓和东正教堂使用,现为胡斯派教堂。由于教堂内的声学效果极佳,因此常在此举办古典音乐会。</p> <p class="ql-block">1.5、老市政厅:</p><p class="ql-block"> 老市政厅始建于1338年,由五座中世纪建筑组成,有高大的矩形塔楼、华丽的哥特式凸窗等特色。塔楼高66米,著名的天文钟就在塔楼前面的墙上。从西侧小门可以坐电梯加步行登上塔顶的观景台,将布拉格的美景尽收眼底。</p> <p class="ql-block">  乘电梯登上旧市政厅大楼的塔楼,仿佛闻到了中世纪的气息,广场对面泰恩教堂的双塔尖顶刺破天际,近处圣尼古拉教堂的绿色屋顶衬托着四周的红屋顶更显壮观。广场中央的行人成了移动的墨点,慢悠悠踩着被岁月磨圆的石板路,像一幅被时光浸润的油画。</p> <p class="ql-block">  这是从旧市政厅塔楼拍摄的伯利恒礼拜堂,它始建于1391年,1402年至1412年,著名宗教改革者扬·胡斯在此担任神甫并布道,他使用捷克本地语言,推动了宗教改革运动的发展。</p> <p class="ql-block">  1.6、天文钟: </p><p class="ql-block"> 它安装在老市政厅南面墙上,从1410年使用至今,每<span style="font-size:18px;">到整点,耶稣的十二信徒会依序现身,一旁的死神则开始鸣钟,上方的鸡也会振翅鸣啼;成为老城广场上最吸引游客的地方。</span> 天文钟由“天文表盘”“耶稣十二信徒”以及“日历钟盘”三个主要部分构成。天文表盘能显示太阳和月亮在天空中的方位等各种天文细节;日历钟盘位于主星盘和时钟下方,代表月份,其外圈以波希米亚人一年四季工作生活的图案表示12个月份,第二层以图案表示12个星座。</p> <p class="ql-block">1.7、“一分钟之屋”:</p><p class="ql-block"> 紧邻旧市政厅东侧,与著名的天文钟仅隔数步之遥。从市政厅步行至此仅需约一分钟,故得名。它是捷克文学巨匠弗兰兹·卡夫卡童年时期的重要居所。建筑始建于15世纪,1919年维修时,外墙隐藏的文艺复兴时期刮画被重新发现,它以黑白灰三色刮画为核心,通过多层灰泥涂抹后雕刻出立体效果,描绘圣经故事、神话传说及哈布斯堡王朝统治者形象。</p> <p class="ql-block">1.8、火药塔(Gunpowder Tower)</p><p class="ql-block"> 位于老城广场东侧,始建于1475年的哥特式城门,高65米,曾用于存放火药,故得名。它是布拉格中世纪城墙的13座城门之一,现为中古艺术和天文学展览空间。</p> <p class="ql-block">二、查理大桥:</p><p class="ql-block"> 跨越布尔塔瓦河的查理大桥是世界上最美的桥梁之一,也是国王加冕的必经之路。查理大桥始建于1357年7月9日5时31分,这一时刻经占星师测算,暗含"坚固永恒"的祈愿。大桥历时45年(1402年竣工),动用波希米亚砂岩2.5万立方米建成。这座515.76米长、9.5米宽16孔拱桥的桥墩采用"鱼骨式"砌筑法,迎水面呈锐角以分散水流冲击,使查理大桥在多次毁灭性洪水中仍挺然屹立。</p> <p class="ql-block">2.1、查理四世雕塑:</p><p class="ql-block"> 在查理大桥东端入口处,一座查理四世雕像作为桥梁的“守护者”巍然矗立。这座雕像与桥塔的哥特式建筑相得益彰,成为游客进入查理大桥的第一印象。尽管桥上30尊巴洛克圣徒雕像更为人熟知,但查理四世的存在始终提醒着这座桥梁的起源—1357年由他下令建造查理大桥,前后耗时43年竣工。在捷克,查理四世被尊为“祖国之父”,其雕像则是民族自豪感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  2.2、大桥桥塔;</p><p class="ql-block"> 大桥两端的哥特式塔楼不仅是防御工事,更是权力象征。老城桥塔基座保留着13世纪朱迪思桥的罗马式浮雕,而小城桥塔内的1357年奠基石至今清晰可见。作为布拉格唯一跨河通道长达500年,查理大桥将西岸的布拉格城堡(王室与宗教中心)与东岸的老城(商业与市民生活核心)紧密相连,形成"国王-教会-市民"的三角权力格局。</p> <p class="ql-block">  这是2011年秋天拍摄的小城桥塔。桥塔下有卫兵值守。但今年春天去时,就看不到值守的士兵了。</p> <p class="ql-block">2.3、大桥上的雕塑:</p><p class="ql-block"> 查理大桥桥上30尊雕塑群以天主教圣徒和历史人物为主题,由捷克17至18世纪的巴洛克艺术大师创作,每一尊都蕴含着深刻的宗教寓意与传奇故事,因此被称为“露天巴洛克雕塑美术馆”。雕塑的原件多为波希米亚砂岩雕刻,历经几百年的风吹雨打呈现黑色,现在桥上的大部分雕塑已被复制品取代,原件珍藏于捷克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圣约翰·内波穆克雕像:</p><p class="ql-block"> 这是为纪念<span style="font-size:18px;">查理大桥的“守护神”,14</span>世纪布拉格总主教约翰·内波穆克。他<span style="font-size:18px;">因拒绝向波西米亚国王瓦茨拉夫四世透露王后的秘密,被从桥上抛入伏尔塔瓦河殉难。传说他殉难时,圣体上方闪现五颗星,因此雕塑头顶有五星光环。</span>雕塑底座浮雕描绘王后忏悔场景,基座上的皇后和她的小狗都被游客触摸得发亮,传说抚摸者会获得好运,是查理大桥最著名的祈福雕像。</p> <p class="ql-block">耶稣受难十字架雕塑:</p><p class="ql-block"> 1361年查理四世时期曾立木质十字架,后多次被毁,后于<span style="font-size:18px;">1657年购自德国德累斯顿的金属十字架。1696</span>年,一名犹太领袖因“冒犯基督教”被惩罚,被迫出资在十字架上制作镀金铭文,“<span style="font-size:18px;">圣哉、圣哉、圣哉,万军之主”</span>以彰显基督的神圣。</p> <p class="ql-block">圣殇雕塑:</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表现耶稣受难后,圣母玛利亚怀抱其子、抹大拉的玛利亚亲吻耶稣的手、圣约翰站立哀悼的场景,是基督教“慈悲”与“救赎”的象征。</span>捷克雕塑家埃马努埃尔·马克斯于1859年创作,取代了扬·布罗科夫1696年的原作(原作现藏于佩特任山下的圣嘉禄医院)。</p> <p class="ql-block">三、布拉格城堡:</p><p class="ql-block"> 从老城广场出发,走过查理大桥,你就能看到布拉格城堡。它是欧洲历史与建筑艺术的璀璨明珠,作为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的世界最大古城堡,其占地面积约72,800平方米,跨越11个世纪的建筑变迁,主要包括:旧皇宫、圣维特大教堂、圣乔治教堂与修道院、总统府巷等多元风格的建筑,被誉为“建筑艺术的百科全书”。</p> <p class="ql-block">  自1918年起,布拉格城堡始终是捷克总统的办公与居所,总统府庭院的“科尔喷泉”与悬挂的国旗,成为国家权力的直观符号。在安检后进入庭院后就能观看每小时一次的卫兵换岗仪式。</p> <p class="ql-block">3.1、旧皇宫:</p><p class="ql-block"> 这是旧皇宫内的弗拉迪斯拉夫大厅,它是布拉格城堡建筑群中极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该大厅建于1493-1502年,是为国王弗拉迪斯拉夫二世扩建而成。它长62米、宽16米、高13米,是中世纪欧洲罕见的无立柱拱顶大厅,<span style="font-size:18px;">堪称中世纪建筑工程与艺术的巅峰之作。</span>这里曾是波希米亚王室举办加冕庆典、骑士比武、国宴的核心场所。如今它仍是捷克重要的国事活动场所,捷克总统就职典礼、国家庆典等重大仪式均在此举行,同时也是游客必访的历史地标。</p> <p class="ql-block">  这是旧皇宫内的弗拉季斯拉夫小会议室,它建于1490年之前,属于布拉格城堡旧皇宫的核心区域之一,以晚期哥特式肋状拱顶为显著特征,拱顶的几何结构复杂且富有艺术感,是中世纪建筑技艺的精品。它曾是波希米亚王国处理政务、举行重要议事的场所,墙上还装饰有十六世纪的最高霍夫迈斯特徽章和哈布斯堡王朝君主玛丽亚特蕾莎与丈夫弗朗茨一世的肖像。</p> <p class="ql-block">3.2、圣维特主教座堂:</p><p class="ql-block"> 又叫圣维特大教堂,<span style="font-size:18px;">教堂主体长124米、宽60米,主塔楼高102.8米,两侧尖塔达82米,</span>建造跨度近600年(1344-1929年)。它以哥特式核心结构为骨架,飞扶壁系统支撑起轻盈墙体,肋状拱顶分散重量,使外立面可开设巨幅窗洞。教堂的花窗和宗教珍宝—圣约翰银棺等更是珍品。</p> <p class="ql-block">  圣维特大教堂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中欧政治与宗教权力的核心。</span>自1347年查理四世在此加冕以来,共有22位波希米亚国王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在此举行加冕典礼。教堂内珍藏着查理四世的纯金皇冠与权杖,以及1736年用2吨纯银打造的圣约翰·内波穆克之墓,其基座镶嵌1300块宝石,讲述着这位殉道者的传奇。20世纪捷克画家阿尔丰斯·穆夏设计的彩色玻璃窗,以抽象几何图案为这座中世纪教堂注入了新的活力。</p> <p class="ql-block">  这是由捷克国宝级的艺术大师阿尔丰斯·穆夏设计的彩窗,色彩绚丽且层次丰富,图案融合宗教故事、花卉装饰与捷克民族元素,打破传统哥特式彩窗的严肃感,充满装饰性与现代艺术气息。既展现了他对色彩、线条的精妙掌控,成为教堂中极具现代感的艺术地标。</p> <p class="ql-block">使徒主题彩绘花窗:典型的哥特式彩绘玻璃作品,以鲜艳的色彩和精细的工艺著称。画面中描绘了多位基督教使徒,每位使徒都有独特的服饰和象征物(如圣彼得的钥匙、圣保罗的宝剑等),花窗上方的几何与花卉纹饰繁复华丽,色彩以蓝、红、金为主,营造出神圣的“以图传教”的宗教氛围。</p> <p class="ql-block">  2011年春天来布拉格时,有幸看到阳光斜切过圣维特大教堂的彩绘玻璃,瞬间被揉碎成万千光点,落在斑驳的柱础上;光斑在空气中飘动,将肃穆的教堂晕成流动的彩雾—墙面被染出柔和的彩虹;整座教堂像被装进了透明的彩色琉璃盏,温柔又神圣。</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14世纪布拉格主教</span>圣约翰内波穆克银棺:由20吨纯银打造,装饰有大量精美的浮雕、天使雕像与宗教纹饰,奢华至极;棺体上方的圣人雕像姿态虔诚,整体设计既庄重又充满艺术感。圣约翰因坚守“告解秘密”的教义被国王投入伏尔塔瓦河殉道。他的遗体安放于这具银棺,传说至今未腐,是布拉格最负盛名的宗教圣物之一。</p> <p class="ql-block">  圣温塞斯拉斯礼拜堂,也叫圣瓦茨拉夫礼拜堂。于1356-1364年建造,<span style="font-size:18px;">墙壁上方有31幅壁画,记载着将基督教引入捷克的圣瓦茨拉夫的生前事迹;</span>墙壁下部镶嵌1300余块宝石和镀金壁画,描绘耶稣受难场景;中央为1373年的哥特式圣像。此外,七道门锁的王冠室存放着波希米亚加冕王冠,仅在加冕仪式时开放。</p> <p class="ql-block">  圣母访问祭坛:<span style="font-size:18px;">表现了圣经中圣母玛利亚访问表姐伊丽莎白的场景。此祭坛</span>装饰金碧辉煌,雕刻工艺精湛,描绘了圣母访问的宗教场景。祭坛周围环绕着彩色玻璃窗,与祭坛的金色装饰相得益彰,艺术感极强。据说该作品的一般不开放,本次有幸得见,便是十分幸运。</p> <p class="ql-block">3.3、圣乔治教堂:</p><p class="ql-block"> 始建于公元920年,由波希米亚大公弗拉季斯拉夫一世主持建造,是布拉格城堡内现存最古老的教堂建筑。1142年曾因战火被焚毁,后修复;它保留了罗马式的简洁庄严,同时藏有巴洛克风格的祭坛和壁画,<span style="font-size:18px;">红黄色调的外墙极为醒目。</span></p> <p class="ql-block">  教堂内部空间以厚重石墙和半圆拱券为核心,石墙由大块砖石砌成,体现罗马式建筑的“坚固永恒”。上层的连拱窗引入柔和光线,与木质梁架天花板形成对比,天花板的木构纹理保留了中世纪建筑的质朴感。作为布拉格城堡内现存最古老的宗教空间之一,它直观展现了波希米亚早期基督教建筑的技术与审美,是罗马式建筑在中欧地区的典型代表。</p> <p class="ql-block">  后殿区:</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后殿是教堂的精神核心,壁画与雕塑承担着宗教教义传播的功能。</span>半圆形后殿的拱顶壁画虽有损毁,但仍能辨识出宗教叙事主题,采用中世纪湿壁画技法,色彩与线条具有古朴的宗教张力。三扇花格小窗控制光线,使后殿形成“圣光笼罩”的神圣氛围;前方的“圣乔治屠龙”雕塑是核心符号,是基督教“善战胜恶”教义的视觉化表达。</p> <p class="ql-block">  这是从布拉格城堡的瞭望台看到的“百塔之城”。</p> <p class="ql-block">四、国家歌剧院:</p><p class="ql-block"> 1881年首次开放,1883年毁于火灾后重建,19世纪末完工。<span style="font-size:18px;">2016至2019年,剧院经历大规模翻新。主要</span>上演歌剧、芭蕾、戏剧,是捷克文化象征。它的建筑立面有巨型科林斯柱与浮雕,顶部装饰青铜马车群像(象征“艺术的胜利”);<span style="font-size:18px;">其新文艺复兴与新洛可可的融合设</span>计,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中欧建筑遗产的典范,而修复工程更因其对历史细节的精准还原,荣获多项国际建筑保护奖项。</p> <p class="ql-block">五、伏尔塔瓦河:</p><p class="ql-block"> 伏尔塔瓦河是布拉格的母亲河,它不疾不徐地流过布拉格城区,不是奔涌的壮阔,是把红屋顶、查理大桥的石栏都轻轻揽在怀里。它绕着布拉格全城,桥因它有了弧度,城因它有了灵气,成了布拉格呼吸里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5.1、斯美塔那博物馆 :</p><p class="ql-block"> 从布拉格城堡穿越查理大桥走向老城广场时,河边的斯美塔那博物馆立刻印入眼帘,它原是老城区的水泵房,建于1883–1884年;为了纪念捷克作曲家斯美塔那, 在这里展示其手稿、乐器与生平文物等。它与有着<span style="font-size:18px;">绿色尖顶钟楼(高约60米)的老城区水塔一起,与查理大桥相守相望,已成为伏尔塔瓦河畔的标志性建筑。</span></p> <p class="ql-block">5.2、跳舞的房子:</p><p class="ql-block"> 位于伏尔塔瓦河右岸的拉欣滨河路,设计师以好莱坞舞蹈明星弗雷德·阿斯泰尔和金姬·罗杰斯为灵感,将两栋塔楼设计成相拥起舞的形态:左侧玻璃幕墙的“女舞者”如裙摆飞扬,右侧混凝土结构的“男舞者”坚实稳重,顶部扭曲的金属结构“美杜莎”(Medusa)象征激情与力量。</p> <p class="ql-block">5.3、莱吉桥(也被称为军团桥):</p><p class="ql-block"> 横跨伏尔塔瓦河,连接布拉格老城和小城区。它是布拉格重要的交通桥梁,供车辆、行人通行,同时也是观赏伏尔塔瓦河风光和周边建筑的绝佳地点。桥身装饰精美,桥头的塔楼和栏杆细节丰富,是布拉格桥梁中的精品。</p> <p class="ql-block">5.4、希特科夫水塔:</p><p class="ql-block"> 位于伏尔塔瓦河畔,靠近跳舞的房子。它最初是布拉格重要的供水设施,用于储存和分配河水,保障周边区域的用水。因有些倾斜而被称为“布拉格的比萨斜塔”,是游客了解布拉格历史与现代艺术交融的一处景点。</p> <p class="ql-block">  布拉格的行程匆匆结束。再见了,布拉格,美丽的欧洲旅游胜地,仅以此文记述我的旅程。感谢无锡国旅,谢谢同行的每一位朋友,正是有了你们,才有如此美好的行程。</p><p class="ql-block">https://www.meipian.cn/5fzuke8p?first_share_uid=401126&first_share_to=copy_link&share_depth=1</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