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这次信师国培的学习节奏并不枯燥,反而像一池初醒的春水,泛着涟漪般的惊喜。每天一场的分享活动,像打开一扇扇不同的窗,让我们在彼此的讲述里,窥见语文教学的万千气象。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荷花》的文字深处,在墨香里,与自然之美悄然相逢。</p> <p class="ql-block">安霄月老师站在屏幕前,声音轻柔却清晰,像风拂过荷塘时的低语。“荷花”,两个字在屏幕上静静铺展,如同一朵悄然绽放的花。她讲起古诗里的莲,讲起叶圣陶笔下的清香,也讲起那些藏在字缝间的姿态与情意。我忽然觉得,语文课原来不只是读与写,更是一场心与自然的对话。她不疾不徐地引导我们去看“莲蓬的饱满”、“花瓣的轻盈”,仿佛不是在分析课文,而是在教我们如何用眼睛去爱这个世界。</p> <p class="ql-block">屏幕上跳出一串词语:“挨挨挤挤”、“翩翩起舞”、“姿态万千”。她笑着问:“你们有没有见过真正的荷塘?”有人摇头,有人轻声说“只在画里见过”。她便让我们闭上眼,听她读那一段描写:“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那一刻,会议室里安静得能听见呼吸。我仿佛真的看见了——阳光洒在水面上,荷叶层层叠叠,一朵白荷从缝隙中探出身来,轻轻摇曳。原来文字真的可以长出根,开出花,种进人心里。</p> <p class="ql-block">她转身指向屏幕,叶圣陶先生的画像静静望着我们。她讲起这位“语文的引路人”如何用最朴素的笔触,写下最动人的自然。她说,叶老写《荷花》,不是为了教我们认识一朵花,而是教我们学会凝视——凝视一朵花如何从含苞到盛放,凝视一片叶如何在风中轻轻颤动。我忽然明白,语文的美,不在于华丽的辞藻,而在于那份对细微之物的温柔注视。就像此刻,我们不只是在学课文,更是在学如何做一个会感受生活的人。</p> <p class="ql-block">她开始读《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屏幕上的诗句旁,是一幅水墨荷花,淡粉的花瓣晕染在宣纸上,像被晨露打湿的梦。她轻声解释:“你看,诗人不是在写人,也不是在写花,而是在写一种交融——人成了花,花也成了人。”我心头一颤。原来最美的文字,是让万物彼此相认。我们教孩子读诗,不正是要让他们相信,自己也能走进诗里,成为那朵被风轻轻托起的莲吗?</p> <p class="ql-block">她继续展开写作思路:“闻到清香——观察形状——欣赏姿态。”这哪里是写作步骤?分明是一场心灵的修行。她提醒我们:“写作不是堆砌词语,而是把心放进一个瞬间。”我记下这句话,像拾起一片落在书页间的花瓣。她不是教写作,而是唤醒感官,让孩子重新学会用鼻子闻、用眼睛看、用身体去感受这个世界的温度,这个世界的美。</p> <p class="ql-block">突然,屏幕切换,三幅荷花图依次呈现:含苞、初绽、盛放。她轻声说:“每一朵花都有它的时刻,就像每一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节奏。”教室里灯光柔和,我望着那朵盛放的荷花,忽然有些动容。</p><p class="ql-block"> 我们总急着让花快点开,却忘了,等待本身,也是一种美。教育何尝不是如此?我们要做的,或许不是催促,而是守护那一份静默生长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这一堂课,像一场小小的仪式——我们在文字里重逢了自然,也在自然里,找回了语文最初的模样。墨香未散,心已润泽。原来最美的语文课,就是让人在字里行间,遇见一朵花,也遇见自己。</p><p class="ql-block">不知不觉一堂生动怡人的微课在意犹未尽里结束了!让人沉浸在优美的回忆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