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暨牌头的电信史

趙廣

<p class="ql-block">  电信业以电报为最早。民国元年(1912),诸暨设电报局于县城南门下,后逐设枫桥、牌头、安华电报代办所。是时,电报以营利为目的,因报价过昂,营业清淡,连年亏损,营业不正常。民国初年牌头曾代办过电报业务,此为牌头电信业之起始。不过清光绪9年(1883),牌头曾与电信擦了一下边。曾有条沪粤电报线路经过牌头区域,但无电报收发站点。当年沪粤电报线路自苏州起,由北向南,经嘉兴、杭州、绍兴、诸暨、兰溪、衢州、江山入闽省去广州。诸暨境内的电报线路每隔数十丈立杉木一株,挂悬瓷瓶,扎引电线。自绍兴谢家桥,越古博岭入诸暨境,经枫桥、县城向南,过牌头至界牌宣入浦江。</p><p class="ql-block"> 民国18年(1929年)杭处(杭州--丽水)长途电话线路通达诸暨,县城设长途电话支局,当初上通杭、绍,经过姚公埠、店口、牌头、安华等地。26年(1937年),外陈、王家井、牌头、安华设立代办所开通电话,并以外陈为总所,时年6月,牌头正式通电话。</p><p class="ql-block"> 民国26年(1937)7月后,因抗战爆发敌机轰炸,电信机构撤离县城,电话、电报俱以中辍。</p><p class="ql-block"> 民国34年(1945)10月,重建诸暨电信局,置交换机十门一座,莫尔斯电报机两部,结束电报、电话分设局面,牌头恢复通电话。次年3月,县政府建成诸暨县乡村电话管理所,置交换机二十门,下设枫桥、牌头、姚公埠三分所。</p><p class="ql-block"> 民国36年(1947)3月,县乡话所设20门总机一部,至次年7月先后设交换处6处,装总机6部68门,其中牌头8门。有县至枫桥、姚公埠、牌头、草塔、璜山、三都六条线路,计110公里。县乡村电话管理所划分牌头、枫桥、姚江等几个维护段,每段配一名驻段线务员。1947年后,牌头配有专职电话线务员。牌头镇上的警察所、区公所等部门和部分商家装有电话。至1940年代后期牌头才正式开始形成电信业。</p> <p class="ql-block">  1949年5月,诸暨县人民政府接管诸暨电信局和诸暨县乡村电话管理所,全县有县际长途电话5路,县内可通长话的乡镇有牌头、草塔、安华、姚公埠、枫桥等五处。电报业务仅县电信局营业处可办理。</p><p class="ql-block"> 1950年,县乡村电话管理所下设枫桥、牌头、姚江三分所。长途电话分别通达杭州、临浦、义乌、金华。诸暨电信局长话年交换量在2至3千张之间,办理长话业务的局、所,除县局外,有枫桥、草塔、牌头、安华四处代办长话。</p><p class="ql-block">同年,诸暨电信局新设诸暨至牌头、安华4.0铁线一对,全程25公里。县电话所改换成50门落地式磁石总机一部,下设分所三处,枫桥12门(台式),牌头、姚江各10门(壁机),共装话机11部。牌头区所属的基层政权机构各乡政府基本上通上电话,当时牌头区域的电话主要是使用县电话所的电话线路。</p><p class="ql-block"> 1952年,电报业务除县电信局外,又有枫桥、安华、牌头、草塔四处代办所可办理,全年交换量为3962份。牌头区域的电报业务由县电话所牌头代办所办理。10月,邮电体制改革,诸暨邮电局改名为诸暨县邮电局,原属省直管的枫桥、牌头、安华、草塔四处邮电所均改由诸暨县邮电局管辖。</p><p class="ql-block"> 1953年6月,诸暨县电话所由诸暨县邮电局接管,经整顿,设立枫桥、牌头、璜山、三都、小西(草塔)、姚江6处交换所,总机容量106门。8月,改造县城至外陈、牌头、安华杆线,收发电报改用话传,至1956年仍复用音响机作业。牌头区域的所有电信业务(电话、电报)都由牌头邮电所负责。</p><p class="ql-block"> 1956年,农话自办机构有牌头、外陈、安华、王家井等10处支局。全县划分5个维护段,各派一名驻段线务员,分别负责枫桥、姚江、小西(草塔)、牌头、城南等区的机线维护工作。</p><p class="ql-block"> 1957年,县局农话台改设30门交换机一部,下设总机13部,244门,其中牌头20门,安华、外陈各10门。</p><p class="ql-block">1958年,农话自办机构发展到21处,其中有牌头、外陈、王家井等处。</p><p class="ql-block"> 1959年,按区设支局,牌头邮电所改称为牌头邮电支局。牌头区域的公社和生产大队都有电话,牌头镇域内有手摇电话机30余部。</p> <p class="ql-block">  1960年,利用幻线开通诸暨至枫桥、陈蔡、璜山、牌头、草塔、次峰、江藻、湄池等支局直达电报线路8条,分别安装由留声机发条、圆珠笔等作零件自制土收发报机。</p><p class="ql-block"> 1969年12月1日起,农村电信支局有枫桥、牌头等6处,1973年10月,改称为邮电支局有枫桥、牌头、草塔等9处。</p><p class="ql-block"> 1977年,县局农话台再次扩台6部450门,牌头总机扩为2部120门。1978年,新放诸暨至牌头等方向的农话出局中继电缆。设于农村的厂矿企事业单位自建部分用户小交换机。牌头镇境内安装小交换机的有牌头化机厂、牌头220变电所、牌头丝厂等单位。</p><p class="ql-block"> 1981年12月,诸暨至牌头开通第一套农话ZJ—12十二路载波机一套(2端)。1986年,新增诸暨至牌头、湄池、草塔、璜山等支局直达话传报路各一路。牌头等区公所设有会议电话室,牌头区有关部门的重要电话会议在牌头支局会议电话室参会。1987年,县局所属的农话机线维护共分11段,每段配机线员,牌头段配有机线员1人。</p><p class="ql-block"> 1990年代后,县局自动交换机又扩容2000门,枫桥、牌头两支局各1000门自动电话交换机开通使用。牌头区域的政府机构、部门科室、学校单位、工厂企业都用上了电话,而且可以使用拨号电话机。</p><p class="ql-block"> 1991年12月,诸暨程控电话首期工程启动,全市自动电话号码由5位升至6位。1993年6月,程控电话二期工程启动,引进2.93万门程控电话交换设备,其中牌头模块局就扩容2792门。1993年9月,诸暨全市话并入绍兴C3本地网,统一使用绍兴市长途区号0575。1994年3月,全市电话号码由6位升至7位。</p><p class="ql-block">1996年起,私人住宅电话开始盛行。牌头镇内有许多户家庭开始安装程控电话。</p><p class="ql-block"> 1998年8月,诸暨邮电分营,诸暨邮电局分设为诸暨邮政局和诸暨电信局。牌头邮电支局随之分营。后来电信局体制改革,牌头电信所改制为国有独资企业的一个分支机构——中国电信集团有限公司诸暨分公司牌头电信所(有限责任公司分支机构),初装费由几千元降到几百元,最后到免费。集镇居民和普通农村家庭都装上了固定电话。至2004年,牌头全镇有固定电话4000多门。</p><p class="ql-block"> 2007年5月,全市包括牌头的电话号码由7位升至8位。2010年代后,移动电话发展,电信系统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移动电话建设和固定电话的智能化改造,程控电话交换设备不再扩容。牌头全镇固定电话最多时达5000多门,后来有所减少。</p> <p class="ql-block">  牌头的移动通信发展比较快,1990年代初就有无线寻呼机。无线寻呼机是一种早期的无线通信工具。无线寻呼机也叫“传呼机”“BB机”。1993年7月,海越公司成立并开通诸暨唯一寻呼台。10月,诸暨邮电局开通无线寻呼第二频点,并与绍兴联网。5月,无线寻呼第一频点BB机与绍兴联网;邮电台BP机号码由5位升至7位,并实现与绍兴各县市联网。1997年,开通数字中文兼容的无线寻呼网,数字中文兼容的无线寻呼网基本覆盖全市。盛行时期,人人腰间挂着BB机。诸暨全市单数字中文兼容的无线寻呼网用户有2万多户,牌头至少有500多户。2000年代后,无线寻呼机逐渐被淘汰。</p><p class="ql-block"> 2000年,出现一种新的移动通信工具——小灵通。 2000年12月,诸暨市电信局小灵通基站设备安装完成,进入系统优化阶段。2001年1月,小灵通无线市话系统(PAS)建成开通,全市有小灵通基站593个。2004年,小灵通网络覆盖范围扩大到牌头等18个乡镇,镇内设有多个小灵通基站。2007年,全市“小灵通”用户达16.6万户,牌头全镇的“小灵通”有近1000户。到2010年代,“小灵通”逐渐减少并由转为其他网络的移动电话,小灵通基站也逐渐拆除。</p><p class="ql-block"> 随着一种全新通讯工具——移动电话(又称手机)的出现,而且功能越来越多,手机无线上网,无线支付,拍照视频……,手机成为人们最重要最实用的生活工具了。移动电话需要运用移动网络,诸暨的移动网络于1990年代初开始建立,1993年11月,诸暨市邮电局投资300万元新建陶朱山移动通信基站,开通30个信道,引进美国摩托罗拉公司900兆蜂窝式移动电话交换系统,当时用这系统的手机俗称为“大哥大”,用户可实现省内自动漫游。1995年,移动通信扩容,新增牌头、山下湖、璜山等9个基站,“大哥大”信号不畅、拨打难的问题有所好转。牌头镇内有单位和企业老板开始使用“大哥大”手机。</p> <p class="ql-block">牌头电信百年史,是一部从"杉木电线杆"到"5G光纤"的技术跃迁史。民国战乱中艰难萌芽,计划经济时代构建基础网络,改革开放后实现程控化、移动化两次飞跃,最终在信息化浪潮中完成"三网融合"。其发展轨迹印证了:通信技术的每次突破,既是国家现代化的缩影,更为乡镇社会注入全新活力——从1947年8门总机服务军政机构,到2020年代,万物互联惠及普通农户,电信普惠成为城乡共富的重要推力。牌头电信业的发展史,在国家通讯现代化进程中作为一个基层乡镇一块区域有典型性代表性,值得记录。</p> <p class="ql-block">  1996年10月,诸暨新建139全球通数字移动通信基站11个,开通288个信道。年底,诸暨电信的移动通信业务成建制划归诸暨移动公司经营,移动网络与固定电话网络正式脱离,成为一个单独运营网。1999年3月,诸暨移动公司开始使用CSM 全球移动通信系统,俗称“全球通”。</p><p class="ql-block"> 2000年,诸暨联通公司成立,使用130数字移动通信网的网络。2008年10月,诸暨电信公司承接联通公司移动 CDMA 网业务,重新开始经营移动通信业务;承接原联通133/153移动电话用户,同时将小灵通用户逐步升级并人 CDMA 移动网络,成为移动通信用户。自此诸暨的移动通信业务有诸暨电信公司和诸暨移动公司经营,乡镇的移动电话业务主要由其分支机构运行,牌头的移动电话业务由牌头电信所和诸暨移动公司牌头营业部经营。随着移动网络由3G到4G再到5G越来越畅通,移动通信用户越来越多,手机也逐步升级。至2012年,诸暨电信公司 CDMA 网移动用户20.93万户,诸暨移动公司的移动电话用户82.79万户。2020年成年人基本上用上了智能手机。全镇的移动通信用户在3万余户,大都为移动公司用户。</p><p class="ql-block"> 宽带互联网是新的通信方式,是国家信息化建设新阶段,1997年5月,诸暨开通了国际互联网,此后注册上网人数日益递增。2001年5月,诸暨市电信局开通全市第一家宽带互联网用户,至年底,全市宽带互联网用户共7000余户。2002年,诸暨电信公司宽带 ADSL 网络进一步延伸,新増容量近万端。宽带网络覆盖至全市各乡镇道)和部分村,初具网络规模。在牌头、草塔、大唐、应店街、山下湖、店口等地安装开通 ADSL 设备1608线,开始在全市范围内推进家庭宽带上网。牌头镇上少部分家庭开始装了宽带,可以上网联通世界。</p><p class="ql-block"> 2006年底,全市村村通宽带。2007年,完成全市 IP 城域网改造工程,新建高速宽带接入点109个,扩容148个点。镇内有部分农村家庭也装上了宽带。</p><p class="ql-block"> 2010年,诸暨电信公司完成宽带网络升级维护和“百兆改千兆”工程,推进光纤传输替换传统的铜缆传输建设,新增光纤579条;开展宽带设备的扩容整治,用户端口增加到15.7万个。2012年,诸暨电信公司推进“千兆到楼、百兆到户”工程,建成并开通光纤小区和光纤村23个,牌头各村都通了高速宽带网络。联通公司的无线宽带也开始覆盖到牌头等地。</p><p class="ql-block"> 到2020年代,牌头镇的宽带互联网用户已有6000多户,宽带互联网业务主要是诸暨电信公司和诸暨移动公司在牌头镇的分支机构经营。全镇电信公司的宽带用户有4800多户,移动公司的宽带用户1000多户。 牌头全镇的电信设施完善,宽带互联网畅通,基本实行了政务、工业企业、农村农业和商贸信息化,社会进入了通信现代化的崭新时代。</p><p class="ql-block"> 牌头电信百年史,是一部从"杉木电线杆"到"5G光纤"的技术跃迁史。民国战乱中艰难萌芽,计划经济时代构建基础网络,改革开放后实现程控化、移动化两次飞跃,最终在信息化浪潮中完成"三网融合"。其发展轨迹印证了:通信技术的每次突破,既是国家现代化的缩影,更为乡镇社会注入全新活力——从1947年8门总机服务军政机构,到2020年代,万物互联惠及普通农户,电信普惠成为城乡共富的重要推力。牌头电信业的发展史,在国家通讯现代化进程中作为一个基层乡镇一块区域有典型性代表性,值得记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