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 中央歌剧院赴阿勒泰慰问演出

高山松柏

<p class="ql-block">2025年9月18日晚,阿勒泰的夜风带着草原的凉意,雪都大剧院却灯火通明、人声鼎沸。中央歌剧院的艺术家们踏着星光而来,把“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的温暖旋律,送到了祖国西北边陲的这片土地。当帷幕拉开,掌声如潮水般涌起,那一刻,我知道,这不仅是一场演出,更是一次心与心的相拥。</p> <p class="ql-block">舞台上,歌声如江河奔涌,艺术家们身着庄重礼服,在红幕前整齐列阵,唱出《长江之歌》的雄浑气魄。那声音仿佛从雪山之巅流淌而下,穿过戈壁,越过草原,汇入每个人的心海。我坐在台下,看着他们挥动的手臂,仿佛看见长江的波涛正拍打着祖国的脉搏,激荡着属于我们共同的梦想。</p> <p class="ql-block">一曲终了,灯光微暗,随即一束银光洒落。一位身着银色礼服的女歌唱家走上台前,像月光落在湖面,清亮而温柔。她举起麦克风,唱起《歌唱我们的新生活》。歌声里有阳光洒在麦田上的暖意,有牧民在毡房前的笑语,也有孩子们背着书包走过村口的欢快脚步。那一刻,我忽然明白,所谓新生活,就是这些平凡却闪亮的瞬间。</p> <p class="ql-block">她依旧站在那里,笑容如星点闪烁,背景的红光如霞光铺展。她的手轻轻扬起,像是在邀请所有人一起歌唱。这不只是舞台上的表演,更像是一场真诚的对话——艺术家与边疆人民之间的对话,城市与草原之间的对话,梦想与现实之间的对话。</p> <p class="ql-block">紧接着,两位身穿黑西装的男高音走上台,领结笔挺,目光坚定。他们张开双臂,唱起《边疆就是我的家》。他们的声音厚重如山,却又饱含深情。我看见前排一位老人悄悄抹了眼角,或许他想起了自己年轻时屯垦戍边的日子。这首歌,唱的不只是地理的边疆,更是心灵的归处。</p> <p class="ql-block">两位女高音歌唱家并肩而立,一位蓝裙飘逸,歌声婉转;另一位淡色素雅,手持话筒,像是在讲述一段故事。她们共同演绎的,是这片土地上日复一日的坚守与希望。灯光打在她们身上,仿佛为平凡的生活镀上了一层金边。可惜她们歌声视频在我做美篇上传时因为信号不好,加上我操作失误而丢失了。实在抱歉和遗憾。</p> <p class="ql-block">当《敢问路在何方》的旋律响起,全场安静下来。那两位先后男高音歌唱,像行者,在命运的风沙中坚定前行。他们的声音里没有犹豫,只有追问与答案的回响。我忽然想到,从北京到阿勒泰,千里迢迢,中央歌剧院的艺术家们不也正是在“问路”吗?而他们的路,就在这掌声里,在这眼神中,在一次次跨越山河的文化奔赴里。</p> <p class="ql-block">《滚滚长江东逝水》的苍茫气韵,把人带回历史的长河。那不只是对过往的咏叹,更是对民族精神的回望。我们坐在台下,仿佛听见了时间的脚步,也听见了未来的召唤。</p> <p class="ql-block">女高音《妈妈,我想你了》响起时,空气仿佛凝固了。那是一首柔软到极致的歌,像风拂过帐篷的帘角,像孩子在梦中轻唤。我看见身边一位年轻士兵低下了头,手指轻轻摩挲着衣角。原来,最动人的艺术,从不需要宏大叙事,它只需轻轻一碰,就能唤醒心底最深的柔软。</p> <p class="ql-block">《可可托海牧羊人》的旋律一出,全场几乎跟着哼唱起来。这是属于阿勒泰的歌,是草原的呼吸,是牧人的低语。当中央歌剧院的艺术家用美声唱出这首民谣时,传统与现代、高原与殿堂,在这一刻融为一体。</p> <p class="ql-block">《莫斯科的晚上》与《三套车》的悠扬曲调,又把人带向遥远的边境线。阿勒泰与俄罗斯接壤,这些旋律早已融入当地人的生活记忆。当熟悉的音符响起,台下不少老人轻轻打着节拍,仿佛回到了青春岁月。</p> <p class="ql-block">朱老师是位援疆歌唱家。在新疆艺术团体指导工作过一段时间。当他把俄罗斯民歌《三套车》用优美的歌声献给大家时,获得了大家热烈的掌声。</p> <p class="ql-block">男声合唱《纪念九一八,抗战联歌》时,四位歌唱家并肩而立,声音如铁流奔涌。那不只是对历史的铭记,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九月十八日的夜晚,歌声在边疆回荡,提醒我们:和平来之不易,而文化,正是守护这份和平最温柔也最坚韧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三位女艺术家站在台上,衣着各异,却同样优雅从容。她们像三股不同的溪流,最终汇成一片温柔的湖。她们的存在本身就在诉说:女性的力量,可以是坚毅的,也可以是柔美的,更可以是充满希望的。</p> <p class="ql-block">这位80后女歌唱家在介绍同台演出的歌唱家们。</p> <p class="ql-block">这位70后蓝裙女歌唱家静静伫立,灯光如红霞环绕。她唱的或许不是最响亮的歌,但那份沉静的力量,却让整个剧场都屏住了呼吸。艺术的最高境界,不在于技巧的炫目,而在于能否让人心头一颤。</p> <p class="ql-block">90后青年女歌唱家梁小凡。</p> <p class="ql-block">最后,当《思念》的三重唱如风般掠过耳畔,当《我怎样去爱你》的独白让人心碎,当全场起立,齐声唱响《祖国不会忘记》时,我的眼眶热了。那歌声里,有对亲人的思念,有对爱人的告白,更有对这片土地深沉的告白。</p> <p class="ql-block">剧终时,所有演员列队谢幕,红幕上金光流动,写着主办与承办单位的名字。这些名字背后,是无数人的努力与牵挂。我站在人群中鼓掌,久久不愿离去。这场演出,不只是“文化进万家”的一次践行,更是一次梦想的抵达——当艺术走进边疆,当歌声点亮夜晚,我们的中国梦,就在这一个个温暖的瞬间里,悄然绽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