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牛马亦能歌唱--谈教育者的光与甘

雷国华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 当牛马亦能歌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 --谈教育者的光与甘</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开学伊始,朋友圈里便弥漫着同行们的叹息。“当牛马”之喻,“黯淡无光”之叹,“何时是头”之问,领导不公、家长投诉、学生难教云云,宛如秋日连绵的阴雨,笼罩着教育者的心境。作为工作31年的老教师,我深知,教师的苦累,不是身体上的苦,更多的是心累:劳累一天不被理解,有可能还要挨批;劳累几十年,可能职称依然评不上,还要被同事笑不上进;好心教育学生,只要哪一次不被家长认可,一旦投诉,可能一辈子英名被毁;每天被无穷无尽的检查,让人喘不过气,什么安全、什么医保、什么扶贫、什么疫苗、什么流行病、什么食堂等等等等,几乎年年有,月月有,天天有,做了是似乎没什么意义,不做又万万不行,有时甚至连上课都要抽时间,弄不清自己到底是干什么的。身体的累,睡一觉第二天就会恢复,而心里的累,如果不学会释怀,有时会伴随一辈子。</p><p class="ql-block"> 教育一事,自古便是苦乐交织的行业。孔夫子周游列国,困于陈蔡之间,尚且弦歌不辍;苏格拉底饮鸩而死,仍不忘教导弟子追求真理。纵观古今,教师的辛劳从未消减,而教育的光芒亦从未黯淡。我们所感受到的疲惫,实则是千百年来教育者共同体验着的职业重量,而这重量背后,恰是文明得以延续的根基。</p><p class="ql-block"> 有人说教师是“牛马”,此言虽带自嘲,却也不无道理。牛马负重前行,脚踏实地,这不正是教育工作的真实写照?然牛马之喻,未必全是苦楚。耕牛犁地,马蹄声响,皆是有节奏有韵律的劳作。我们的工作何尝不是如此?备课、上课、批改作业、与学生交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看似重复,实则每一天都孕育着不可预知的变化与成长。</p><p class="ql-block"> 仔细想想,当前各行各业,哪一行没有苦衷?医生面对生死压力,程序员熬夜秃头,建筑工人风吹日晒,企业家担惊受怕。教师的辛苦并非独一份,而是成人世界普遍的存在状态。不同的是,教师工作的回报往往不是立竿见影的金钱或地位,而是延迟满足的精神收获。那个曾经让你头疼的学生多年后回来看你,眼中闪着感激的泪光;那个你反复讲解的知识点,在某一天突然被学生灵活运用——这些时刻,便是教育者独有的幸福密码。</p><p class="ql-block"> 谈到领导不公、家长投诉,这确是教育工作的现实挑战。然而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思量:领导的管理压力,家长的焦虑情绪,何尝不是这个时代教育生态的必然产物?在这个价值多元、信息爆炸的时代,教育已成为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点。我们身处其中,既是承受者,也是化解者。一次耐心的沟通,一个理解的微笑,或许就能化解一场潜在的冲突。教师之伟大,不在于免于纠纷,而在于能够化解纠纷;不在于避开矛盾,而能够在矛盾中开辟出一条通向理解的道路。</p><p class="ql-block"> 至于学生“太差”的感叹,更是需要慎思。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成长节奏和天赋领域。爱因斯坦直到四岁才会说话,他的老师曾认为他“智力迟钝”;丘吉尔在学校成绩差劲,却成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政治家之一。教育者的智慧,在于发现每个孩子独特的闪光点,而不是用统一的标准衡量所有学生。当我们为学生的“差”而苦恼时,或许是我们单一的以成绩为标准去衡量他们,亦或许只是尚未找到开启他心灵之门的钥匙。</p><p class="ql-block"> 教师的幸福藏在细微之处:学生恍然大悟的表情,教师节手写的贺卡,毕业多年后的那条感谢短信。这些微小的光点,汇聚起来便是教育人生的璀璨星河。我们追求的不是轰轰烈烈的成就,而是细水长流的影响。就像园丁种植树木,我们或许看不到参天高度,但却能为它扎根深处提供最初的养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如何在这看似重复的工作中保持热情?我有几则浅见愿与诸君分享:</p><p class="ql-block"> 其一,寻找教学中的创意乐趣。将每堂课视为一次创作,尝试新的教学方法,甚至允许自己偶尔“不按常理出牌”。教学不仅是传递知识,更是师生共同探索的过程。当教师自己保持好奇与探索的心态,课堂便会焕发不一样的光彩。</p><p class="ql-block"> 其二,建立真实的人际连接。与同事分享教学心得,与学生进行课外的交流,甚至偶尔向学生展示自己作为普通人的一面。教育的本质是心与心的相遇,当我们放下纯粹的“职业面具”,反而能获得更多真挚的情感回报。</p><p class="ql-block"> 其三,保持学习者的姿态。教师最美好的状态是既是教授者也是学习者。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不仅能丰富自己的教学,更能让自己保持智力活力,避免陷入职业倦怠。</p><p class="ql-block"> 其四,学会欣赏微小的成功。不必执着于“改变命运”的宏大叙事,而是珍惜每一天的小成就:一个学生进步了几分,一个困惑被解开,一堂课有了良好的互动。这些微小成功的累积,最终将构成教育生涯的价值基础。</p><p class="ql-block"> 其五,保持工作之外的自我。教师不仅是教师,还是自己、是家人、是朋友。培养工作以外的兴趣和社交,实际上能够反过来滋养我们的职业生命。打打球,散散步,喝喝酒,拍拍照,聊聊天,一个丰富多彩的人,才能成为一位有魅力的教育者。</p> <p class="ql-block">  昔人云:“教学相长”。我们在引导学生成长的同时,何尝不是在不断重塑自我?教育工作的辛苦,恰恰是其深刻之所在。轻松的工作往往浅薄,而有深度的工作必然伴随着重量感。</p><p class="ql-block"> 秋日已至,校园里的树叶即将变色,这正是大自然展示变化之美的时刻。我们的工作也是如此,在表面的重复中,蕴含着无数细微而深刻的变化。当我们感到疲惫时,不妨想想:也许就在此刻,某位学生正因为我们的一句话、一个举动而在人生道路上发生着积极的转变——这种影响,或许我们永远无法完全知晓,但它确实存在着。</p><p class="ql-block"> 教师的光彩不在聚光灯下,而在孩子明亮的眼睛里;不在鲜花掌声中,而在人类文明无声的延续里。我们不是牛马,我们是文明的守护者与传递者;我们的职业并非黯淡无光,而是在平凡中闪烁着永恒的人性之光。</p><p class="ql-block"> 我以为,教书这行当,最忌讳的就是太把自己当回事,又太不把自己当回事。太把自己当回事,便觉得每一个不如意都是天大的委屈;太不把自己当回事,又容易失了教育的热情与尊严。其中的分寸,需得慢慢拿捏。</p><p class="ql-block"> 我的一位老师,教书四十余年,如今退休在家。问他最怀念什么,他说是每天早晨走进教室时,学生们齐刷刷喊“老师好”的瞬间。问他最苦恼什么,他笑道:“都过去了,记不得了。”你看,多好的心态,时光如水,冲淡了苦涩,留下的都是晶莹的回忆,你若只记得苦涩,一辈子留下的,也只有暗淡。</p><p class="ql-block"> 我们何必急着为眼前的困扰而沮丧?教育本就是一场马拉松,不在乎一时快慢,贵在坚持与方向。那个今天让你头疼的学生,明天或许会让你惊喜;那个今天不解的问题,明天或许就豁然开朗。教育之美,正在于它的不可预测与充满可能。</p> <p class="ql-block">  放学铃响,又是周末,校园渐渐安静下来,想想七天里有两天完全属于自己,365天真正上班不到200天,多么幸福的职业。我收拾讲台,看见窗外夕阳正好,将整个校园镀上一层金色。几个学生背着书包,蹦蹦跳跳地走出校门,忽然回头向我挥手“老师好”。那一刻,疲惫忽然消散,心中只余温暖。</p><p class="ql-block"> 人生在世,原不必太过严肃。教书育人固然责任重大,但也不必终日紧绷着脸孔。笑一笑,困难不会减少,但解决困难的心境却会明朗许多。教师心中若有阳光,便能照亮课堂;教师眼中若有希望,便能点亮整个世界。</p><p class="ql-block"> 秋日正好,何不暂搁烦恼,泡一杯清茶,看窗外云卷云舒?明日太阳照常升起,我们照常站在讲台上,传递知识,也传递生活的态度。这或许就是教师最朴素的幸福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