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游(九)

006

<p class="ql-block">今年是抗战胜利八十周年。十四年抗战,中国军民伤亡超过3500万人,其中军队伤亡380余万人。我们这个古老民族,在国家生死存亡之际,总有一大批英雄儿女,以骨为笔,以血为墨,书写下不屈的誓言。我们永远不能忘记,也不应该忘记那些为国家民族捐躯的忠烈。</p><p class="ql-block">今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到芷江抗战胜利受降遗址遗迹纪念地,深切缅怀为抗战而牺牲的中华英烈。</p><p class="ql-block">芷江,是湖南西部的一座小城,地处湘、黔、川交通要冲,素有“滇黔门户、西楚咽喉”之称。芷江是湘西会战的战略总部,也是中国军队对日反攻的前哨阵地。1945年4月,日军发起“芷江作战”,妄图夺取芷江机场,打通西南交通线,遭到中国军队迎头痛击。小小的芷江城,是抗战时日军无法逾越的铜墙铁壁,成为抗战精神的重要象征。选择芷江为受降地,既是对中国军民十四年抗战的肯定,也标志着从“抗战堡垒”向“和平起点”的历史转变。同时,芷江位于重庆、昆明南京三地中心点,不仅驻有大量陆军,还有着当时远东第二大机场——芷江机场,是中国空军最重要的基地,可以防止日本残余顽抗势力作祟,保证受降仪式的安全。在通往纪念广场的石桥两侧,那醒目的红色标语“庆五千年未有之胜利,开亿万世永久之和平”,如同历史的呐喊,让人心潮澎湃。回溯往昔,苍穹悲恸垂泪,山河泣血含殇。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这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堪称“五千年未有之胜利”。而胜利之后,人们对和平的向往与追求,便凝结在“开亿万世永久之和平”这句充满期许的话语中。这座石桥连接着过去与未来,行走其上,仿佛穿梭在历史的长河中。沿着石桥前行,怀着愈发崇敬与激动的心情,那承载着无数荣光与历史记忆的芷江受降纪念坊,便逐渐映入眼帘。纪念坊四周,翠绿的松柏直指苍穹,洁白的鸽子飞翔其间。纪念坊造型独特,采用四柱三拱门的形式,宛如一个巨大的“血”字,又似一座凯旋门,寓意着正义战胜邪恶。这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重要历史见证。</p><p class="ql-block">石坊的正反面都镌刻着多副对联和题词,每一句都在诉说着当年那段振奋人心的历史,彰显着艰苦后的伟大胜利和荣光,记录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抵御外做的坚韧精神。站在广场,凝视着纪念坊,仿佛还能当年胜利的欢呼,心中百感交集间,泪水了模糊了我的双眼。一百多年前,《马关条约》的屈辱墨迹未干,旧中国在列强的坚船利炮下被迫敞开国门,山河破碎、主权沦丧,谈判桌上的每一个字都浸透着血泪,将民族尊严碾作尘泥;而此刻,脚下的土地见证了侵略者低头缴械的历史时刻,中国军民以血肉筑起的长城,终于换来侵略者的屈膝投降。从被迫割地赔款到昂首接受投降,从丧权辱国到扬眉吐气,两种场景的碰撞,是一个民族从屈辱走向复兴的沧桑史诗。指尖抚过冰冷的石碑,仿佛触摸到了先辈们不屈的脊梁,泪水既是对往昔苦难的铭记,更是为今日山河无恙、国富民强而迸发的震撼与自豪。</p><p class="ql-block">带着对胜利丰碑的震撼,我踏入承载历史细节的中国人民抗战胜利受降纪念馆。1945年8月21日,在中外各界人士和记者的见证下,日本投降代表今井武夫向中国政府提交投降备忘录、接受受降指示,芷江因此成为名扬中外的抗战受降名城。馆内记录了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日本投降期间,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抗战历程。纪念馆里陈列着大量珍贵文物,如降书、来往电文等,还有丰富的图文史料,生动再现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它不仅是缅怀先烈、铭记历史的重要场所,更是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信心,警示后人珍视和平的重要基地。</p><p class="ql-block">我还参观了中国战区受降典礼会场旧址。这个看似普通的建筑,承载着重大的历史意义。会场内,两张长桌相向而置,桌上摆放着规整的文件,受降代表席上的笔墨纸砚仿佛还留存着当年签署文件时的凝重气息;墙上悬挂着的作战地图,虽已泛黄,但仍能让人想象到当年激烈的战争局势;墙皮剥落处,隐约可见当年临时标语的痕迹。它见证了日本侵略者的失败,以及中国人民历经14年艰苦抗战后迎来的胜利时刻,是中国抗战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地标。</p><p class="ql-block">芷江受降伸张了人类正义,让中华民族在经历了漫长的苦难后,重新找回了自信与自豪。“日落芷江”,这简单的四个字背后,是无数中华儿女浴血奋战的身影。它承载着那段无法忘怀的历史:成为了我们民族的精神坐标。参观临近尾声,我站在纪念馆门前广场上,久久凝视着一块被岁月浸润的石碑。上面是毛主席手书的“人民的胜利”五个鎏金大字。主席笔锋如黄河奔涌,撇捺间挺立着民族脊梁,转折处凝结着山河呜咽。隐若现。我凝视着“人民的胜利”这五个大字,那些沉睡在历史深处的画面骤然苏醒:平型关大捷的硝烟里,八路军战士浴血拼杀,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血战台儿庄时,中国军队以顽强的抵抗击溃日军两个精锐师团的主力,歼敌1万余人,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意志;衡阳保卫战中,中国军队在装备劣势的情况下,坚守47天,给日军造成了重大伤亡,打出了民族的气节;青纱帐里,妇救会员飞针走线赶制军鞋;枪林弹雨中,农民扛起用祠堂门板扎成的担架抢救伤员;滇缅公路上,陈嘉庚组织华侨捐献的抗战物资正源源不断地运回祖国……·我忽然懂得,这是亿万人用不屈脊梁在历史长卷上烙下的集体印记。当射灯亮起,金字迸发出比烈日更耀眼的光芒。站在历史与现实的交界处,我听见大地传来铿锵回响:是刺刀下仍在耕作的犁铧声,是担架队踏碎冰河的脚步声:更是如今繁华都市里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那些英勇的身影,最终熔铸成这五个比青铜更永恒的文字,带着穿透岁月的力量,直击心底。芷江的胜利,是人民的胜利。它告诉我们,只要我们团结一心,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回首历史,是为了更好地走向未来。今天,我们要铭记先辈们的英勇与牺牲,更要传承和弘扬抗战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p> <p class="ql-block">“八年烽火起卢沟,一纸降书落芷江”‌,受降纪念坊建于1946年2月,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标志,是中华民族伟大不朽的历史丰碑,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重要历史见证,是全球六座凯旋门(罗马、柏林、米兰、巴黎、芷江、平壤)之一。</p> <p class="ql-block">芷江和平园</p><p class="ql-block">芷江和平园位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名城—一芷江七里桥,占地面积175亩。园内建有太和塔、景观回廊、胜利广场、橄榄湖、抗战胜利主题雕塑等。</p><p class="ql-block">太和塔是中华和谐与和平的标志性建筑,由己故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组委会主任委员程思远先生于1995年提出并倡议,经国务院批准在芷江修建。主体建筑分上下五层,塔体高53.99米,建筑面积为10532平方米,为一座上塔下殿的传统官式建筑,塔基部设有地上两层与地下一层,中央向上隆起的是一座三层四檐八角形屋顶的传统官式建筑风格的高塔,塔基为方形,其外环绕一条圆形水带,形成外圆内方的平面格局。塔底层方形平面四周为传统副阶周匝式的廊子,四面门。此建筑较好地表现了中国传统观念上圆下方、外圆内方的理念和天地和合、阴阳和合、万物和合的思想。塔内一、二层为“湖南抗日战争纪念馆”。因近日有活动闭园,没去参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