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大佛 2025.8.24

刘琳娜

<p class="ql-block">  清晨的阳光洒在岷江的水面上,波光粼粼,像撒了一层碎金。远远望见那尊巨大的佛像静坐于红岩之间,面容沉静,仿佛已在此守望千年。绿树掩映着山崖,佛像依山而凿,临江危坐,气势恢宏却不显张扬,反倒透出一种沉静的慈悲。</p> <p class="ql-block">  乐山大佛(Leshan Giant Buddha),又名凌云大佛,全称为“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南岷江东岸凌云寺侧,濒大渡河、青衣江和岷江三江汇流处。大佛为弥勒佛坐像,通高71米,是中国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乐山大佛开凿于唐代开元元年(713年),完成于贞元十九年(803年),历时约九十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乐山大佛头与山齐,头高14.7米、宽10米,发髻1051个,耳长7米,依山凿成临江危坐,神势肃穆,大气磅礴。大佛左右两侧沿江的崖壁上,还有两尊身高超过16米的护法天王像。大佛右侧有一条九曲古栈道,是唐代开凿大佛时留下的施工和礼佛山道,沿绝壁开凿而成,曲折九转,奇陡无比。大佛雕凿完成后,曾建有7层楼阁覆盖(另有9层或13层之说),时称“大佛阁”“大像阁”。但佛阁屡建屡毁。乐山大佛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世界文化史上的奇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56年8月16日,乐山大佛被四川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2月23日,乐山大佛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沿着石板路前行,路边立着一块清晰的旅游线路指示牌,上面标注着各个景点:九曲栈道、大佛阁遗址、170米长卧佛……图示简洁明了,还配有实景照片,让人一目了然。微风拂过,树叶沙沙作响,仿佛也在为这趟旅程轻声指引。</p> <p class="ql-block">  走过一段林荫小道,眼前豁然出现一座朱红色的牌坊,上书“乐山大佛”四个鎏金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牌坊飞檐翘角,雕梁画栋,庄重中透着古意。我抬头望着那四个字,忽然觉得,这不仅是一道入口,更像是一道通往历史与宁静的门扉。</p> <p class="ql-block">  登上观景台,视野骤然开阔。远处江水蜿蜒,船只如叶,两岸青山如黛,绿意盎然。我靠在石栏边,深吸一口气,空气中混着草木清香与江水的湿润。那一刻,我忽然明白,人们来这里,不只是为了看佛,更是为了在喧嚣生活中,寻得片刻的宁静与释然。</p> <p class="ql-block">  走近大佛,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他那巨大的头部。红岩为骨,绿树为衬,佛面安然,双目微垂,仿佛正俯视着人间烟火。他的发髻层层叠叠,眉宇间雕刻着千年的风霜,却又透出一种难以言说的温柔。我仰头凝望,竟一时忘了言语——这哪里只是一尊石像?分明是一位沉默的智者,静静听着每一位过客的心事。</p> <p class="ql-block">  佛像前,我们兴高采烈地摆姿势合影。色彩鲜艳的衣服,灿烂的笑容,在巨大的佛像映衬下显得格外渺小,却又充满生机。地面刚下过雨,湿漉漉的石板映出他们的倒影,也映出佛像的轮廓,仿佛天地之间,人与信仰在此刻重叠。</p> <p class="ql-block">  大佛静坐于红岩之上,面容安详,周身被绿植环绕,仿佛自然与信仰在此达成了某种默契。阳光斜照在佛面,为他镀上一层柔和的金边。我站在人群中,感受着这份庄严与平和——它不压迫人心,反而让人自觉地放轻脚步,收起喧哗。</p> <p class="ql-block">  轻轻抚摸着石刻的脚趾,神情虔诚。我们伸出手,指尖触到那被岁月磨平的石面,凉意从指尖蔓延至心头。传说摸佛脚能带来平安,但那一刻,我更觉得,这是一种与历史的对话,一次心灵的触碰。</p> <p class="ql-block">  站在远处回望,大佛全景尽收眼底。他嵌于红岩之中,两侧峭壁如屏,绿意点缀其间。风化的痕迹爬满石面,却丝毫不减其威严。那双眼睛依旧平静,仿佛看尽了唐宋元明清,也看尽了2025年这个普通夏日里,来来往往的我们。他的存在本身,就是一部无声的史诗。</p> <p class="ql-block">  在一处开阔平台,我们双手合十,默默祈愿。站定合掌于胸前,不为求什么,只为表达一份敬意——敬这千年不倒的信仰,敬这巧夺天工的匠心,敬这山水之间的永恒宁静。</p> <p class="ql-block">  沿着栈道上行,我们来到可以近距离接触佛面的高度,轻触佛像的眉眼区域。我静静看着,那一瞬间,仿佛时间倒流——千年前的工匠,是否也曾这样仰望着自己的作品,满怀敬畏?如今我们以指尖轻抚,不只是在感受石头的温度,更是在触摸一段文明的脉搏。</p> <p class="ql-block">  我们触摸大佛的耳朵。据说“摸佛耳,听善言”,能得智慧。一位老人笑着摸完,对身边的孩子说:“要听好话,做善事。”我站在一旁,忽然觉得,这些习俗虽带点民间色彩,却也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朴素期盼。</p> <p class="ql-block">指尖触到那厚重的石鼻,凉而坚实。抬头望去,佛面依旧低垂,神情慈悲。那一刻,我忽然笑了——原来所谓“摸佛”,不是真的以为能得神力,而是借这样一个仪式,让自己慢下来,静下来,重新听见内心的声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这趟乐山之行,始于江上的一瞥,终于指尖的一触。大佛不语,却教人懂得了许多。2025年8月24日,我来过,看过,也轻轻摸过这千年的庄严——带着敬意,也带着微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