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边业银行到金融博物馆

与你同行

图文原创:与你同行<br>美篇号:3781763<br>拍照设备:vivo S20 Pro   8月25日的沈阳,被一场缠绵的夏雨包裹着。从张学良旧居出来时,裤脚已沾了些许泥点,雨丝斜斜地织着,却没冲淡我奔赴下一站的兴致——不远处的沈阳金融博物馆,作为张学良旧居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正静候着一位银行世家成员的相遇。   沿着湿漉漉的街道前行,金融博物馆的建筑轮廓逐渐清晰。它坐落于中街商圈旁,高大的建筑充满民国风格,在雨雾中透着沉稳的历史厚重感。这栋楼曾是边业银行旧址,特殊的身份让它在张学良旧居建筑群中占据着独特地位,光看外观,便不难想象当年这里作为金融机构的繁忙景象。踏入馆内,雨声被厚重的木门隔绝在外,一股混合着木质展柜与历史尘埃的气息扑面而来,我径直走向此行的第一站——“金融机构与业务”展厅。   “金融机构与业务”展厅还原的正是当年的银行大厅,也是如今银行网点的雏形。进入展厅大门,眼前的景象瞬间让我驻足:整个大厅极为宽敞,挑高的屋顶搭配复古吊灯,光线透过玻璃灯罩洒在地面的花砖上,晕开温暖的光晕。这里以边业银行当年的营业场景为蓝本复刻,每一处细节都透着真实,而最让人眼前一亮的,是厅内栩栩如生的蜡像群。左侧柜台前,中山装职员蜡像伏案书写,储户蜡像拎着皮箱专注交流;右侧汇兑窗口,蜡像职员核对汇票的认真模样,像极了老一辈银行人。站在蜡像中间,仿佛穿越回百年前的银行大厅。   二层的 “货币的故事” 展厅,堪称一场文物盛宴,多样珍品令人驻足流连。这里汇集了大清宝钞、清末东北纸币、民国时期边业银行的各种票样以及东三省银号汇兑券等诸多展品,每一件都极具价值。尽管纸张已染上岁月的泛黄,但其上印着的银行名号与发行年份仍清晰可辨。作为博物馆前身的 “印记”,这些承载着历史的纸币更让人格外亲切。<br>   二层“货币的故事”展厅里,金属货币的魅力丝毫不逊于纸币。从春秋战国时期的刀币、布币,到历代传承的方孔制钱,在展柜中构成了一条清晰的金属货币演变脉络。刀币刀柄的云纹、布币酷似农具的造型,藏着早期货币与生产生活的紧密关联;而堆叠的方孔钱,或青或黄的铜质、从篆书到楷书的钱文,见证着不同朝代的铸币风格。其中,一枚西汉金饼格外夺目,虽呈不规则圆形,表面带着岁月斑驳,却依旧泛着温润的黄金光泽,边缘的自然凹陷是当年熔铸的痕迹,沉甸甸的质感透着汉代财富储备的厚重。旁边的汉代五铢铜模铜范更让人惊叹,坚硬的铜质上,“五铢”钱纹刻得端正规整,铸币凹槽完好如初,仿佛能让人窥见汉代工匠浇铸钱币时的场景,直观展现了古代铸币技术的精湛与货币标准化的智慧。   展厅内的特色展品各有千秋,让人目不暇接。宋元两代的铜权,造型古朴,是当年称量货币的重要工具。清代“万寿无疆”宫钱更是珍品中的佼佼者,这枚方孔圆钱厚重饱满,铜色温润莹亮,钱面“万寿无疆”四字笔法遒劲、端庄大气,专为慈禧太后60大寿所铸,从规整的形制到精美的纹饰,无一不彰显着清代铜钱铸造的最高水准,透着皇家专属的威严与精致。而民国时期的原料金条同样令人震撼,这枚金条重达874.5克,通体呈亮金色,表面光滑细腻,边角打磨得圆润规整,仅镌刻着简短的铸造标识,简约的造型下藏着精湛的铸造工艺,目测就能清晰感受到其沉甸甸的分量,这是当年金融储备的直观见证。   展柜里的货币跨越千年,串联起中国金融史的变迁:早期金锭、银锭形制古朴;唐代开元通宝银币银质细腻,钱文俊朗,开启银币流通的兴盛;明清金锭造型规整,锭面刻有铸造信息,蜂窝状痕迹见证着熔铸工艺。方孔制钱更是贯穿多个朝代,秦半两厚重规整、汉五铢简约大气、唐宋通宝书法各异、明清制钱标准化生产,或青或黄的铜质、或篆或楷的钱文,都藏着时代印记。而那枚辽代“开丹通宝”尤为惹眼,虽周身布满深绿锈迹,钱体小巧却气场十足,“开丹通宝”四字钱文苍劲豪放,带着游牧民族的独特风格,作为辽代早期稀见铸币,锈迹斑斑的表面仿佛凝结着时光,诉说着辽代货币文化的神秘与珍贵。   展柜中陈列的各朝制钱既有常见的基础品类,更不乏平时难得一见的珍稀品种。南宋的咸淳元宝,钱文秀丽,透着江南铸币的精致;金代的泰和重宝,篆书钱文遒劲有力,尽显北方王朝的豪迈;元代的大元通宝、至正通宝,形制厚重,带着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后的货币特色;明代的永乐、嘉靖、万历、崇祯通宝则序列完整,从初期的规整到末期的多样,直观展现了明代铸币风格的演变。这些制钱虽历经岁月,部分表面已生出深浅不一的铜锈,但钱文依旧清晰可辨,每一枚都承载着所属时代的经济风貌与铸币工艺,串联起一段鲜活的制钱发展简史。   展厅内的清代制钱系列极具代表性,勾勒出清代铸币的完整脉络。天命通宝与天聪汗钱作为后金至清初的铸币,钱文兼具满汉两种文字,形制略显粗犷,带着早期政权的质朴风格;雍正通宝制作精良,铜质纯净,钱文端庄规整,尽显“康乾盛世”的严谨气象;咸丰重宝因当时的经济背景,钱体厚重,钱文深峻,部分大钱还带有星月纹饰,特色鲜明;同治、光绪通宝则延续了清代后期的铸币传统,虽不及前期精致,却也清晰反映了晚清的社会经济状况。此外,展柜中一枚1905年美国20元金币格外吸睛,金币正面镌刻着自由女神像,黄金质感温润,纹饰细腻精美,与清代制钱形成鲜明对比,也成为中外货币文化交流的生动见证。   离开二层展厅,我沿着楼梯向下,前往神秘的地下金库。刚走到入口,厚重的钢铁金库门便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巨大的密码锁与布满锈迹的把手,透着不容侵犯的威严。推开库门,内部的景象更让人震撼:靠墙的长长货柜里模拟摆放着当年的纸币,还原了金库当年的存储场景;墙角处,多个民国时期的保险柜整齐排列,写满了沧桑;一个原奉天边业银行的手提箱静静放在保险柜上,皮质表面虽已老化,金属搭扣却依旧完好,不难想象它们当年装满金融票据时的重要性。   走出沈阳金融博物馆时,缠绵的雨势已渐渐收缓。细密的雨丝掠过脸颊,带着几分清润的凉意,将城市上空的尘嚣轻轻洗去,连空气都变得格外澄澈。作为一个不折不扣的银行世家成员 —— 家中上下三代,投身银行业的直系亲人竟有十余人之多 —— 这份刻在成长里的行业联结,让这场参观从踏入展厅的那一刻起,就多了层难以言喻的亲切感与厚重感。那些栩栩如生的蜡像场景,还原着不同年代银行人的工作日常,那些震撼人心的货币珍品,每一枚都镌刻着金融发展的年轮;还有那扇厚重得仿佛能扛起岁月的金库门,指尖抚过冰冷的金属纹路,便能读懂金融行业根植于骨血的公信力;更不必说那枚温润的西汉金饼,历经两千余年依然泛着内敛的光泽,藏着古人对财富与信用最朴素的坚守。<br>  这场雨洗去了都市的浮躁,也让博物馆里的每一件文物在心中沉淀得愈发清晰。那些关于金融的历史脉络、关于行业的责任传承,如同雨后浸润的土地,深深扎进了心底,留下了明亮而深刻的回响,久久不散。<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