瞻仰伟人故乡 缅怀丰功伟绩

冯启雄(谢绝鲜花)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韶山市”是湖南省湘潭市代管的县级市,位于湖南省中部,总面积247平方千米,常住人口约10万。 ‌1990年撤区设市,成为首个以伟人故乡命名的县级市。相传舜帝南巡时在此演奏《韶乐》,山鸣谷应,引得凤凰来栖,故得名"韶山"。当地有个传说,韶山山脉走向呈“嫦娥奔月”的格局,是必出大人物的风水宝地。明朝有位懂阴阳的宰相说:“五百年内,此地必出惊天动地之大人物”。伟人毛泽东的出现应了这个预言。中国人信风水,都想来此地沾点灵气。</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毛主席永远活在我们心中,他的革命精神和人格魅力感动着每一个中国人。毛泽东铜像高大巍峨,栩栩如生,充满了灵气。据说,运输毛泽东铜像的车队途经江西井冈山时,车息火了,怎么也打不着。当地人提醒说,毛主席在井冈山起家打天下,今天在此路过,肯定想看一看。于是车队就地休息,焚香祭奠。第二天打火开车,一切正常,平安到达韶山。93年12月20日,在广场举行铜像揭幕式,广场周边漫山遍野的杜鹃花提前5个月盛开了。上午十点,天空出现奇异现象,东边是太阳,西边是月亮,真应了毛主席的功绩与“日月同辉”。他是人民的大救星,是我们的保护神!</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毛泽东铜像重3.7吨,像高6米,基座高4.1米,通高10.1米,象征着“10.1”国庆,更象征着毛泽东是新中国的缔造者。铜像背靠韶峰山,面朝东南方,身着中山装,左胸前挂着“主席”证,手执文稿,目光炯炯,面带微笑,正视前方,巍然挺立,成功地再现了人民领袖毛泽东出席开国大典时的风采。铜像褐红色大理石基座正面,镌刻着前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题写的“毛泽东同志”五个贴金大字。江主席于1993年12月20日赶到韶山,为毛主席铜像主持了揭幕仪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我们今天早上五点就起床了,要赶到广场上去参加祭拜毛主席的活动。六点过八分我们到了广场,这里已经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人们分成不同的团队,每个人胸前都佩戴着毛主席像徽,满怀激情的唱红歌,嘹亮的歌声此起彼伏,让人心情激动。我们也买了花篮和鲜花,跟随团队向毛主席的铜像行祭拜礼。虽然人很多,但整个活动非常有秩序。广场上的人来自全国各地,五湖四海,表达一个共同的心声,“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您的光辉思想永远照我心!”</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每个到这里的人都怀着诚挚的心,表达方式各有不同,令人感动。逢年过节,或者伟人的诞辰、忌日,很多领导干部也会来祭拜。广场周围,建有大型展览馆,通过实物、照片、多媒体等,系统介绍毛主席的生平和丰功伟绩。这里有一个“伟大征程”的大型情景剧,用高科技手段,以三维空间的形式,展现了毛泽东在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艰苦历程。场面宏大,形象逼真,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令人震撼。</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毛泽东同志故居,位于湖南省湘潭市韶山市韶山乡韶山村;整体坐南朝北,属土木结构“凹”字型典型建筑。故居共有大小房屋20间,东侧14间为毛家宅院(含卧室、厨房、仓库、磨房、猪圈、牛圈等),西侧5间为邻居宅院,厅屋两家共用,所有房屋布局和原来一样,让我们感到穿越时空,感触到一百多年前的农村生活气息。门额“毛泽东同志故居”为邓小平同志手迹。毛泽东于此诞生并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资源。</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故居(又名上屋场)前有一小坪,坪前有两口并连的水塘。小塘植满莲藕,大塘水面较宽,是毛主席小时候游泳的地方,水池清澈见底,可见鱼在水草中嬉戏,每天有专人打捞漂浮上的水草。屋后倚青山,松竹茂盛;屋东有菜地、稻田、鱼池和晒谷坪。屋西北紧邻处是毛泽东少年时代就读的私塾旧址~南岸,里面陈列了他读书生活的轨迹。因室内不能拍照。池塘前和山林间,都是打卡拍照的人,把美好的记忆留在心坎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故居陈列物品中有许多是原物,卧室中的床、书桌和衣柜,堂屋中的方桌和板凳,厨房中的大水缸和碗柜,农具室中的石磨、水车和大木耙等,都曾留下过毛泽东的印迹,留下了少年读书和青年时期闹革命的经历。毛主席1959年回韶山写下了《七律,回韶山》:“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表现他对故乡浓厚的思念,和回家的喜悦之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刘少奇铜像广场庄严肃穆、视野开阔,四周青松、翠柏环抱,占地面积8000多平方米。广场中央,刘少奇同志铜像巍然矗立,为站立式全身像。他挺胸昂首,极目远眺,正气凛然。底座高3.1米,像高4米,总高7.1米,象征“7.1”为中国共产党成立纪念日,也象征刘少奇享寿71岁。铜像于1988年少奇同志诞辰90周年之际落成,时任国家主席杨尚昆同志亲自揭幕。1998年,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为铜像题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刘少奇故居,坐落于湖南省宁乡市花明楼镇炭子冲村,是一座典型的江南农村民居,为对称形的土木结构、两进两横四合大院,坐东朝西,前临绿水,背靠青山,周围树木参天,共有房屋21间半,其中瓦房16间半,茅屋5间。刘少奇故居共陈列展品200多件,生动地再现了湖南农家的风貌和刘少奇在这里学习活动的部分场景。1959年,刘少奇故居由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1月13日,刘少奇故居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刘少奇纪念馆以大量的历史照片和实物,介绍了他光辉的革命生涯。刘少奇(1898年11月24日-1969年11月12日),生于湖南省宁乡县,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刘少奇同志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殚精竭虑、呕心沥血,在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教育、外交和党的建设等领域都建立了卓著功勋,受到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衷心爱戴。讲解员热泪盈眶,游客听得心潮澎湃,肃然起敬。</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花明楼"位于湖南宁乡县,得名于宋代陆游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齐公为教育子女而建的“课子楼”,后因文人墨客在此吟诗作画而逐渐演变为“花明楼”。 ‌花明楼是刘少奇同志的诞生地,其故居位于炭子冲村,西至韶山毛泽东故里30千米,南至湘潭乌石彭德怀故里60千米,他们是“邻居”,也是革命战友,但结局各不相同,令人感慨万千。</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橘子洲是湘江下游的一个冲积沙洲,位于长沙市区中湘江江心,西望岳麓山,东临长沙城,四面环水,南北绵延约5公里。橘子洲形似长龙,最窄处横约40米,最宽处约140米,环岛一圈6.4千米。它是由湘江携带的泥沙淤积而形成的江心岛。1925年深秋,青年时期的毛泽东在此写下《沁园春·长沙》,“橘子洲头”因此成为中国近代革命历史的重要地标。 ‌岛上游客如织,可以散步游览,也可以坐小火车(往返40元)。</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毛泽东青年艺术雕塑是橘子洲头的代表作,该雕塑以1925年青年时期毛泽东形象为艺术原型,雕塑高32米、长83米、宽41米3,基座3500平方米,占地面积为2000平方米,由8000多块红花岗岩石拼接而成。毛泽东雕塑形象逼真,具有强烈的视觉效果和艺术感染力。通过表情刻画,展现一个在橘子洲头沉思的毛泽东,表现青年毛泽东“心忧天下”“胸怀大志”。32米的高度,则象征着毛泽东32岁时在这里挥写出了《沁园春·长沙》的不朽诗篇。这里是游人必来的打卡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b><b style="color:rgb(1, 1, 1);">橘子洲头位于湘江江心,形如长带,四面环水。洲上绿树成荫,橘子树和柚子树果实累累,草地与花丛点缀其间,鸟鸣花香。湘江如银色丝带,船只穿梭,江面波光粼粼。我们站在伟人像前,朗诵石碑上的诗《沁园春,长沙》,只觉得心潮澎湃,豪情满怀。</b><b style="color:rgb(237, 35, 8);">“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岳麓书院‌是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始建于北宋开宝九年(976年),现为湖南大学下属学院,完整保存了古代书院建筑群,是中国高等教育从传统向现代演变的标志性存在。‌现存的建筑群以中轴线对称布局,含讲堂、御书楼、文庙等核心建筑,体现“讲学、藏书、祭祀”三大功能。‌‌大门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与讲堂“实事求是”的匾额,充分彰显其人才辈出的历史,和经世致用的学术精神。‌‌</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我们沿着书院阶梯在楼阁间穿行,欣赏建筑的精美和古朴,细品充满哲理的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纳于大麓,藏之名山』、『是非审之于己…斯文定有攸归』、『工善其事,必利其器;业精于勤,而荒于嬉』,宋真宗真迹“岳麓书院”等。深感岳麓书院深厚的文化渊源,更是一种文化象征。它凝聚了教育者对人伦、道德、知识的传承,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杰出人才,对于现在教育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岳麓书院是中国四大古代书院之一,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我们收获颇丰觉得不虚此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爱晚亭”是岳麓山的标志性景点之一,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因杜牧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而得名。 ‌抗日战争时被毁,1952年重建时,湖南大学校长李达专函请毛泽东题写“爱晚亭”匾额,成为其标志性元素。亭内还刻有毛泽东手书《沁园春·长沙》诗句。 ‌爱晚亭重檐八柱、琉璃碧瓦、丹漆圆柱,呈清代建筑风格。三面环山,四季景色各异。与醉翁亭、湖心亭、陶然亭等并称“中国四大名亭”。这里也是长沙旅游必到的打卡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在诗中描绘了深秋时节,蜿蜒石径通向寒山,白云缭绕处有几户人家的景象,还刻画了诗人因喜爱傍晚的枫林而停车,发现霜叶比二月春花还红的画面。展现出一幅色彩绚丽、充满生机的山林秋色图,体现出诗人乐观向上、豪放旷达的心境。这首诗传颂千年,脍炙人口,我们慕名前来,不光为了攀风附雅,还想体验一下诗中的意境。遗憾的是这里人山人海,喧嚣鼎沸,杜牧诗中的意境不可能再现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长沙坡子街”拥有1200多年的悠久历史,是名副其实的千年老街,也是湖湘文化的代表。东起黄兴南路,西至湘江大道,全长640米。成为传承湖湘文化,引领时代潮流的标志性商业文化街。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和知名度。“长沙太平街”是长沙古城保留原有街巷格局最完整的一条街,是“古老长沙”的缩影;自战国时期长沙有城池开始,就是古城的核心地带,历经2000多年没有改变,其建筑古色古香,以“老字号”的饮食、字画、民族工艺品、文化休闲产业、特色旅游为主,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大批客商入驻。这两条街都被评为“大众点评必吃街”。我们实在抵挡不住五花八门,色香味俱佳的美食诱惑,肚子都吃撑了。回家几天了,长沙美食的余香还未散尽。哈哈哈!</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