涅瓦河畔的遐思列宾艺术特展(5)‍暮色沉思

老牛

<p class="ql-block">7月22日,由中国国家博物馆联合俄罗斯特列季亚科夫画廊,共同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推出“涅瓦河畔的遐思——列宾艺术特展”。</p> <p class="ql-block">在世界艺术史的大师名录上,有一位艺术家的名字为无数中国观众所熟知,并以其无与伦比的绘画技巧和现实主义的创作精神深深影响了中国几代艺术家的创作理念与审美追求。他就是俄罗斯现实主义绘画巨匠、俄罗斯民族艺术的“视觉诗人”——列宾。</p> <p class="ql-block">伊利亚·叶菲莫维奇·列宾(1844-1930)是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绘画的巅峰代表,也是巡回展览画派的核心人物。他的艺术成就不仅深刻影响了俄罗斯艺术的发展,还在世界范围内引起震动,特别是对20世纪以来的中国现实主义艺术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p> <p class="ql-block">列宾的作品以深刻的洞察力和人道主义关怀著称,在技法上融合了19世纪欧洲写实主义绘画传统与印象派外光效果,注重人物心理刻画和场景的戏剧性,受到人民大众的广泛欢迎。</p> <p class="ql-block">1900 - 1917</p><p class="ql-block">晚年的自由之境</p><p class="ql-block">1900年起,列宾定居圣彼得堡附近库奥卡拉的佩纳特庄园,此处成为他后半生的居所与画室。1894至1907年,他任皇家美术学院教授,积极参与教学改革,并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20世纪初,列宾受托创作巨幅群像《1901年5月7日国务会议百年庆典》及系列草图,呈现81名国务成员,堪称俄国艺术史上的独特之作。1903年的《“多么自由!”》以浪漫笔触描绘海浪中牵手的情侣,褪去了现实主义的沉重之感。正如列宾所言:“直到生命最后一刻,(我)还在无尽的艺术魅力中探寻深不可测的内涵”年龄的增长,从未使列宾丧失对生活的热爱与赞美。他那超越时代的艺术之光,至今仍照亮俄罗斯的艺术苍穹。</p> <p class="ql-block">阳光下</p><p class="ql-block">1900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1929 年接收自奥斯特罗乌霍夫博物馆</p><p class="ql-block">特列季亚科夫画廊藏</p><p class="ql-block">96厘米 x68.9 厘米</p><p class="ql-block">画中所绘年轻女子是列宾的次女娜杰日达。列宾笔下的女儿不仅是一位明媚动人的年轻女子,还流露出她作为一名目标明确的学生所特有的专注与持重。这幅画作反映了列宾作品中肖像画理念的转变:画家逐渐摒弃正式的甚至带有沙龙风格的处理方式,转为户外写生,以捕捉自然及人物情态的瞬息变化。</p> <p class="ql-block">弹钠琴</p><p class="ql-block">1905年</p><p class="ql-block">纸本炭笔、意大利锆笔、精色粉笔、擦笔</p><p class="ql-block">1927年接收自国家博物馆基金</p><p class="ql-block">特列季亚科夫画廊藏</p><p class="ql-block">45.7厘米 ×29.1厘米</p><p class="ql-block">据推测,画中描绘的是玛丽亚•阿尔贝托美娜、费多罗娃,她是一位歌唱家、音乐教师,同时也是圣彼得堡音乐学院的教授。1904年至1910年,费多罗夫一家居住在库奥卡拉,常赴佩纳特庄园参加那里定期举办的有音乐和歌唱表演的 “周三聚会”。</p> <p class="ql-block">谢尔益 • 维特肖像</p><p class="ql-block">1903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1905 年由特列季亚科夫画廊理事会从画家处购得</p><p class="ql-block">特列季亚科夫画廊藏</p><p class="ql-block">81厘米×81厘米</p><p class="ql-block">这是列宾为鸿篇巨制《1901年5月7日国务会议百年庆典》所作的一幅习作。画中维特(1849—1915)的形象生动且令人难忘,极具心理穿透性,诠释出了这位杰出政治家的非凡气质。他生前担任过政府里的各种高级职务,为俄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并以出色的外交家身份扬名于世。</p> <p class="ql-block">伊凡•高列梅金利尼古拉•盖拉尔德肖像</p><p class="ql-block">1903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66.5 厘米 ×48.5厘米</p><p class="ql-block">1924年接收自国家博物馆基金</p><p class="ql-block">特列季亚科夫画廊藏</p><p class="ql-block">列宾强大的天赋体现在他卓越的绘画技巧和对模特敏锐无误的洞察力上。这幅双人肖像画捕捉到了高列梅金(1839—1917)与盖拉尔德(1838—1929)两位政治家专注而私密的对话瞬间,他们对话的内容观者永远无从知晓。然而,画家巧妙运用凝固的姿势、动作以及低垂的眼脸,生动塑造出所绘人物的形象。</p> <p class="ql-block">《1901年5月7日国务会议百年庆典》</p><p class="ql-block">(1901-1903 )俄罗斯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纳塔利娅 •鲍里索芙娜 •诺尔德曼肖像</p><p class="ql-block">1910年</p><p class="ql-block">纸本炭笔、意大利铅笔、赭色粉笔和水彩</p><p class="ql-block">1925 年接收自茨韦特科夫画廊</p><p class="ql-block">特列季亚科夫画廊藏</p><p class="ql-block">33厘米 ×24.7厘米</p><p class="ql-block">诺尔德曼(1863-1914)是列宾的第二任伴侣,拥有作家(笔名“塞书罗娃”,或双姓“诺尔德曼一塞韦罗娃”).专业摄影师等多重身份。她宣扬女性平权、婚姻改革、仆役解放以及素食主义理念,并身体力行地证明这些思想理念的有效性。</p> <p class="ql-block">自画像</p><p class="ql-block">1909 年</p><p class="ql-block">纸本水彩</p><p class="ql-block">2019 年由“特列季亚科夫画廊支持基金”捐赠</p><p class="ql-block">特列季亚科夫画廊藏</p><p class="ql-block">36厘米 ×27 厘米</p><p class="ql-block">1899年,列宾在圣彼得堡附近的度假村落库奥卡拉购置了一小块土地。这个家被命名为“佩纳特”:在古罗马神话中,“佩纳特”诸神是家庭的守护者,寓意对家庭与家园的鹿护。1903年,列宾彻底离开俄罗斯,其晚年创作生涯与“佩纳特”息息相关。他在这里结束了自己的人生旅程,去世后也被安葬于此。</p> <p class="ql-block">1812年被围困的莫斯科</p><p class="ql-block">1912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100.5 厘米 × 143厘米</p><p class="ql-block">1972 年根据S.L. 杰多夫遗嘱接收</p><p class="ql-block">特列季亚科夫画廊藏</p><p class="ql-block">这幅油画是为纪念俄国1812年卫国战争胜利100周年而创作的。这幅作品是列宾后期艺术探索的典范之一。画面色彩丰富,充满动感,无论在色彩运用还是构图设计上都极具表现力。这幅画以其豪放的绘画风格、富有质感的笔触以及画面明暗的强烈对比,突出了当时弥漫在这座城市中动荡与不安的鉴体氛围。</p> <p class="ql-block">果戈理焚烧《死魂灵》第二部手稿</p><p class="ql-block">1909 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1909年由特列季亚科夫画麻理事会从画家处购得</p><p class="ql-block">特列季亚科夫画麻藏</p><p class="ql-block">81厘米×1345厘米</p><p class="ql-block">画作讲述的故事与果戈理生命的最后岁月相关,彼时作家正陷入严重的精神危机。绝望中,内心的疑虑让果戈理痛苦不堪,他在去世前不久,焚烧了《死魂灵》第二部手稿及大量创作手稿。为突出作家病弱的身心状态与这一瞬间的悲剧性,列宾称这幅画作为“果戈理的自焚”。</p> <p class="ql-block">受伤的人</p><p class="ql-block">1913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40.5厘米 ×58.2厘米</p><p class="ql-block">《决斗》(1913年,普希金造型艺术博物馆藏)的预备习作</p><p class="ql-block">1972 年莫斯科,E.D.杰多娃根据S.I. 杰多夫遗嘱捐赠</p><p class="ql-block">特列季亚科夫画廊藏</p><p class="ql-block">这幅画作呈现了一名在决斗中受伤的男子的特写。列宾将人物置于红白相间的织物条纹的明亮背景下,从而强化了伤者脸上的痛苦神情。覆盖其躯体的黑色织物则令人联想到丧葬裘尸布。</p><p class="ql-block">充满活力的速写式画法,昭示着列宾晚期在绘画表现力与造型方面展开的新探索。</p> <p class="ql-block">1917·在喀山大教堂</p><p class="ql-block">1917年 1950年由全苏"国际图书"协会从 Y .1.列宾(画家之子)</p><p class="ql-block">纸本印度墨、水彩;水彩笔、钢笔 与 T . I .列宾娜﹣亚泽娃(画家之女)处接收</p><p class="ql-block">24.2厘米 x 35.厘米 特列季亚科夫画廊藏</p><p class="ql-block">喀山大教堂是圣彼得堡的大教堂之一,由建筑师安德烈·沃罗尼欣于1801-1811年以古典</p><p class="ql-block">主义风格建造而成,配有宏伟的柱廊。1812年卫国战争后,它成为彰显俄国军事荣耀的纪念碑。</p><p class="ql-block">这幅画作巧妙融合了钢笔素描的初稿线条与棕褐色水彩的透明薄涂,展现出了极致美感。</p> <p class="ql-block">1917•在喀山大教堂</p><p class="ql-block">1917年</p><p class="ql-block">纸本印度墨;水彩笔、钢笔</p><p class="ql-block">22.2厘米 × 35.7厘米</p><p class="ql-block">1950 年由全苏 “国际图书”协会从 Y.I. 列宾(画家之子)</p><p class="ql-block">与T.L列宾娜一亚泽娃(画家之女)处接收</p><p class="ql-block">特列季亚科夫画廊藏</p><p class="ql-block">与上一作品同一构图的这幅变体作品展现了列宾独特的创作方式,恰如他的年轻朋友、作家科尔湿伊•楚科夫斯基记录的一则逸事所言:列宾的亲友为了让他受伤的手得以休养而藏起他的铅笔和画笔,列宾却并不听从,他竟用烟灰缸里的烟蒂蘸墨作画。</p> <p class="ql-block">“多么自由!</p><p class="ql-block">99</p><p class="ql-block">1903年</p><p class="ql-block">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179厘米x284.5厘米</p><p class="ql-block">1918 年购自叶尔马科夫收藏</p><p class="ql-block">俄罗斯国家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在20 世纪初俄国绘画艺术多元发展的背景下,列宾创作的这幅充满浪漫主义激情的作品引发广泛反响。尽管画家本人坚称该作品的创作灵感仅源于他在芬兰湾岸边库奥卡拉的直接生活体验,但评论家们却有充分的理由认为,画中那对沉醉于汹涌海浪之中的青年男女形象,蕴含着某种寓言意义。</p> <p class="ql-block">2025年9月12日</p><p class="ql-block">拍摄于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