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名胜古迹95:林森桥遗址,抗战烽火中的历史见证

微卫星

<p class="ql-block">林森桥遗址位于洛阳市老城区新生村洛河滩,是洛阳桥梁史上的重要遗存。该桥由原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主持修建,于1936年2月动工,1937年8月建成通车。桥体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南北走向,全长380米,桥面宽近7米,共19孔(9孔大跨径、10孔小跨径),是连接洛阳至韶关、界首、嵩县公路的关键枢纽。其建设背景与1932年国民政府迁都洛阳有关,旨在改善战时交通基础设施。</p><p class="ql-block">林森桥建成后命运坎坷:1940年因洛河洪水冲毁北段100余米,次年修复通车;1944年5月,为阻止日军进犯洛阳,国民党第一战区工兵13团在团长方松龄监督下将其炸毁,仅存残桥墩与桥亭。桥体实际使用时间不足7年,但其战略意义重大,为洛阳保卫战争取了关键时间。</p><p class="ql-block">目前,林森桥遗址仅存残桥墩、桥亭及部分混凝土桥墩,位于现洛阳桥东侧下游。桥亭内原有河南省主席商震撰写的《创建天津桥新亭记》碑刻,但因风化严重字迹漫漶。2007年该遗址被列为洛阳市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升格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作为抗战历史的实物见证,林森桥不仅承载了民国桥梁工程技术特色,更体现了民族抗争的精神象征,具有较高的历史、科研与教育价值。</p><p class="ql-block">(注:文中图片拍摄于2019年2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