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记忆(续二)—旅游散记(六)云南弥勒四日

曹兴明

<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2025.04.21 星期一 晴 气温 30—18 摄氏度 云南 弥勒 </p><p class="ql-block"> (二) 可邑入梦</p><p class="ql-block">正午的阳光把东风韵的红砖烤得滚烫,我们的车却要向着另一片天地驶去了。回头望时,那些酒瓶似的建筑在烈日下舒展着热烈的轮廓,像一群永远在燃烧的篝火。手机相册里还存着清晨的光影——万花筒的穹顶漏下的光斑在砖墙上跳着舞,半朵云的曲线缠绕着天光,薰衣草花田把紫色染透了风里的每一缕气息。忽然就想起罗旭,那个用红砖在红土地上编织童话的人,他一定是听见了这片土地深处的心跳,才让每一块砖都长出了艺术的筋骨。</p><p class="ql-block">山道上的树把浓荫叠了又叠,蝉鸣在叶隙里滚成珠子。车停处,石拱门上的红灯笼正晃悠悠地招手,红白相间的彩旗猎猎作响,像在把山里的热闹都抖搂出来。跨进门,"可邑村"三个红字在岩石上发亮,脚下的石板路弯弯曲曲,牵着我们走向小桥流水的深处。对岸的红房子和木凉亭浸在绿影里,恍惚间像从水墨画里走出来的景致。</p><p class="ql-block">沿着青石板路往上走,黑瓦黄墙的屋子依山势铺开,像一串被岁月串起的珠子。墙缝里钻出的青苔,窗棂上垂着的玉米辣椒串,都是时光留下的印记。最动人的是墙上的画——阿细人的织布机在颜料里转着,耕牛的蹄子踩着色彩前行,三弦琴的弦上仿佛还荡着余音。女人们的裙摆旋出红与黄的漩涡,那是阿细跳月的舞姿,看得久了,竟觉得颜料里的人影要从墙上走下来,拉着我们的手一起踏响石板路。</p><p class="ql-block">钻进幽深的巷弄,脚步不由得放轻。百年老宅"阿细蜜源"的木门吱呀作响,像在述说着从前的故事。墙上挂着的军用水壶、门楣上悬着的竹筛,都带着手的温度。老式农具在角落里沉默,却能听见它们曾经在田埂上哼过的调子。这里的时光走得慢,慢到能听见阳光落在瓦上的声音,慢到能数清青苔爬上石阶的脚印。可转个弯,文创集市的咖啡香又漫了过来,水泥路蜿蜒着通向现代的度假酒店,让人忽然明白,古老从不是静止的,它正和新潮手拉手,在时光里跳一支圆舞曲。</p><p class="ql-block">返程时,山风还带着可邑的气息。那些墙上的色彩、石板的温度、红灯笼的影子,都和东风韵的红砖、花海一起,在记忆里酿成了蜜。夜幕降临时,温泉池里的水接住了漫天星光,我们浸在暖汤里,看星星在天上眨眼睛。这一天的时光,像被施了魔法,把艺术的热烈、古村的宁静、星光的温柔,都酿成了弥勒最甜的梦。</p><p class="ql-block"> (三)弥勒四月,暖意如诗</p><p class="ql-block">四月的弥勒,像被春光揉碎了的调色盘,泼洒在市区的每一个角落。午后的人工湖上粼粼波光,岸边的垂柳垂下嫩绿的枝条,风一吹,便轻轻拂过水面,搅碎了满湖的云影。街道旁的蓝花楹开得正盛,一串串淡紫色的花穗垂落,像给路面铺了层柔软的绒毯,走在树下,连呼吸都沾着清甜的香气。空气里没有北方的干燥,只有湿润的暖意裹着草木的芬芳,让人忍不住想深吸一口,把这春日的温柔都藏进心里。</p><p class="ql-block">可就在这个下午,有个身影却无暇贪恋这份美好。班主任骑着一辆半旧的单车,穿梭在弥勒的街巷里。车把上挂着沉甸甸的塑料袋,车篮里已经码好了面粉、酵母和几小瓶家乡特有的酱料——为了让我们这群念着内蒙古早餐的同学们,在异乡也能尝到熟悉的味道,他前一晚就和酒店老板反复商量,终于说动对方借用厨房和厨具。</p><p class="ql-block">他的单车骑得不快,却从不停歇。先到巷口的老面店,手指捻起一点面粉,仔细确认着筋道程度;又拐进菜市场,在摊位前蹲下身,挑拣着具有当地特色且适合做早餐的小菜,并且要亲口尝过才放心。路过开得热闹的三角梅丛,花瓣落在他肩头,他也只是随手拂去;瞥见湖边锻炼的人慢悠悠散步,他的脚步却没半分迟疑。微风吹乱了他额前的头发,露出眼角温和的细纹,可他的眼神始终专注,心里装的从不是眼前的风景,而是我们——是我们念叨了好几晚的“想喝咸奶茶”“想吃炸油条”,是我们离家千里后,藏在心底的那点对家乡味道的惦念。</p><p class="ql-block">当他提着大包小包走进酒店大厅时,原本的喧闹忽然静了一瞬。正在排练走秀的“舞动青春”的女同学们停下了旋转的脚步,手里还握着茶杯的男生们也放下了杯子,所有人的目光都落在那个满身烟火气的身影上。下一秒,掌声像春日的骤雨般响起,从零星几声到整齐一片,回荡在大厅里。有人喊了句“谢谢老师”,紧接着,更多的声音跟着附和,连酒店的服务员都笑着鼓起了掌。</p><p class="ql-block">班主任站在原地,有些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脸上却漾开了欣慰的笑。阳光透过大厅的落地窗,刚好落在他身上,把他身后的影子拉得很长,也把他鬓角的微光映得格外清晰。那一刻,弥勒的四月依旧美得动人,可在我们心里,再美的蓝花楹、再温柔的湖水,都比不上班主任手里那袋带着温度的食材,比不上他为我们奔波时,眼里藏不住的牵挂。</p><p class="ql-block">这份感激,像春日里悄悄萌发的新芽,在每个人心里扎了根——感谢他把我们的小事放在心上,感谢他让异乡的清晨,也有了家乡的暖意。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