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夜访深柳堂记</p><p class="ql-block"> 尹祚鹏 </p><p class="ql-block"> 乙巳年七月十一,夜凉如水。妻驾车穿城而过,灯影流转间,终至清馨园。园内草木凝露,月色轻洒,柳明瑞先生的居所隐于其间,虽无雕梁画栋,却透着“诗书门第”的沉静气韵——这四字,曾是柳氏祖宅门楣的匾额,如今虽历经岁月风霜,匾额已去,而“诗书门第”精神却早已刻进柳老的风骨里。 </p><p class="ql-block"> 叩门而入,柳老与夫人笑迎上前,茶香袅袅中,八十有六的柳老精神矍铄,目光清亮。谈及往昔,他缓缓道来少年时在一中求学的岁月,野菜当粮、粗布为衣,日子清贫却从未断了读书的念想;话至山东大学中文系的时光,他眼中泛起光,提及陆侃如、冯沅君、高亨、萧涤非、高兰诸位先生,语态恭谨如学子。他说当年高兰老师善于朗诵诗歌,声情并茂,极富有感染力,对诗歌朗诵理论实践贡献卓越,开创中国当代诗朗诵先河。记得他朗诵自己悼念亡女的诗歌,让听讲的学生都感动地唏嘘落泪。高兰本名郭德浩,青少年时期因崇拜大文豪高尔基、罗曼·罗兰,遂从两人译名中各取一字,组成笔名高兰,后以笔名行世。湖畔诗人汪静之曾在一篇回忆文章中写道:“抗战时期高兰的诗朗诵很风行。”他特别还提到陆侃如先生对自己治学的深刻影响:“陆先生教我们做读书卡片,一字一句摘录书目、作者、出版社,连精彩段落的页码都不能错。”严谨的治学启蒙,让柳老日后无论是在莱芜广播站、市委宣传部笔耕不辍,还是成为山东人民广播电台的高级记者,始终以“较真”二字对待每一篇新闻;更让他退休后潜心嬴秦文化研究时,能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沉心梳理,于蛛丝马迹里探寻历史真相。</p> <p class="ql-block"> 我奉上《鲁西尹氏文化大观》,并题诗致意,柳老接过书,细细翻看,颔首称赞。随后,跟随柳老参观书房,他取下自己著作七种,一一相赠,令我深为感动。《嬴姓溯源》已刊印三版,不断因新史料而增补更新,正是这部书,以扎实的考证将嬴姓始源锁定在莱芜羊里城子县村,证实此地乃少昊降生地、伯益受封处,引得史学泰斗李学勤先生颔首称赞,为莱芜嬴秦文化研究奠定坚实基础;《嬴秦文化散论》中“嬴秦四大特色”一章,近百页篇幅,从“以统一为宗旨”“以法制为纲纪”“以招贤为国策”“以耕战为双翼”四个维度,广引《史记》《左传》及考古史料,将嬴秦崛起的密码拆解得透彻分明,字里行间充满着治学的赤诚和严谨。谈及家族,柳老取出《深柳堂支谱文化》一书,指尖抚过“四代秀才”的记载,轻声讲述清代祖宅的变迁:那座青砖小瓦、四梁八柱的四合院,曾见证几代人灯下苦读,却在村庄改造中难逃拆毁的命运。“眼睁睁看着推土机碾过,叫天不应,呼地不灵。”说这话时,柳老声音微颤,眼中泛起泪光——那是对家族根脉的眷恋,更是对文化传承的忧心。而这份情怀,也化作他为济莱合并时“保莱芜之名”奔走呼告的动力,最终促成“莱城区”保留“莱芜区”之名,让家乡的文化印记得以延续。 </p><p class="ql-block"> 从大学军训岁月的磨砺成长到记者生涯采访诸多国家领导人的历历往事;从《柳下惠传奇》斩获山东省文艺精品工程奖的荣光,到为嬴秦文化研究二十余年寒暑不辍的坚守,柳老的讲述从容而深情。案头,一篇刚完成的1.4万字学术论文还散发着墨香,八十多岁的他,仍如少年时般在书桌前“耕耘不已”。原计划一小时的拜访,不知不觉延续了一个半小时,夜色渐深,柳老夫妇仍意犹未尽,那份待人的热忱,恰似祖宅里曾回荡的欢声笑语,温暖而真切。告辞时,月色更浓。回望清馨园的灯火,忽然想到所谓“深柳堂”,早已不是一座宅院的名字,而是柳老以一生践行的文化坐标——在清净中坚守读书初心,在治学中传承严谨风骨,在变迁中守护文化根脉。这份情怀,如深柳拂水,看似沉静,却自有穿越岁月的力量。题诗两首赠送柳老以作本文的结束语。敬赠柳明瑞先生二首其一霜鬓犹存赤子心,案头卷帙证嬴深。莱芜旧事凝青史,不教斯文付故林。其二夜话椿庭意未阑,诗书门第韵长传。八旬犹著千秋笔,一片丹忱照简编。</p><p class="ql-block">(莱芜后学 尹祚鹏敬作于心斋书房,2025年9月5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