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从沙沟子走出去的五丫头</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记排坛名将曹慧英</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954年深秋,河北唐山滦南县宋道口镇沙沟子村的曹家小院,迎来了家中最小的孩子。父母看着这个粉雕玉琢的女婴,亲昵地唤她“五丫”——谁也想不到,这个从冀东平原小村庄走出的女孩,日后会成为中国女排首任队长,用凌厉的扣杀与顽强的拦网,在世界排坛书写中国辉煌,更用一生诠释“女排精神”的真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乡村岁月:沙沟子村的“高个子五丫”</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沙沟子村因明永乐年间山西移民建村,又因村旁河沟常年泛沙得名。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泥土路绕着土坯房,鸡鸣与炊烟是村庄的日常。曹家靠种地维生,日子清贫却热闹,2个兄长、4个姐姐把“五丫”曹慧英宠成宝,但她从小就跟着兄姐下地:割麦、掰玉米、拾棉花,劳动让她长成了健康的体魄。</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曹慧英的“特别”,从身高开始。十三四岁时,她已长到1米7,比同龄女孩高出一大截,走在路上总被街坊打量:“曹家五丫又长个儿了!”起初她很自卑,干农活儿弯腰时,高个子反而更费力。父母却总安慰:“高个子是福气,以后有大用处。”</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除了农活儿,曹慧英还是村里文艺宣传队的“台柱子”。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样板戏风靡,她因模样周正、身高突出,被选去演《沙家浜》里的“阿庆嫂”。为演好角色,她对着镜子练唱腔、抠身段,哪怕一个眼神都不肯马虎。每次演出,面对台下黑压压的乡亲,她从不怯场,阿庆嫂的机智果敢被她演绎得活灵活现。这段经历,让她养成了“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到最好”的较真性格,为日后的排球生涯埋下伏笔。</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中学时,曹慧英身高已达1米78。乡村中学没有专业体育设施,但体育课上的篮球、跳远,成了她的“舞台”——抢篮板、跳远距离,她总是最出色的。体育老师打趣:“五丫,你这身高不搞体育可惜了!”可那时“搞体育”对乡村孩子太遥远,她最大的愿望,只是毕业后去公社工厂当工人,帮家里减轻负担。</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命运的转折,藏在大姐的牵挂里。曹慧英的大姐嫁在北京郊县,每次回娘家,看着妹妹因身高“鹤立鸡群”却没方向,总替她着急。1972年夏天,大姐偶然听说北京体育学院招生,不限基础,只看潜力。没和曹慧英商量,大姐就帮她报了名。“我没练过体育,连排球都没摸过,能行吗?”曹慧英又惊又慌。“试试总没错!”大姐的鼓励,让她抱着忐忑的期待等待消息。</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不久后,北体老师专程来沙沟子村考察。量身高、测100米跑、立定跳远——1米82的身高让老师眼前一亮,爆发力与弹跳力也远超同龄人。“这孩子是好苗子!”老师的话让曹家父母松了口气。1972年9月,录取通知书寄到村里,曹慧英拆信时手都在抖,看到“录取”二字,眼泪瞬间落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出发去北京那天,哥哥姐姐帮她收拾了简单行李:几件换洗衣、一双布鞋,还有母亲连夜缝的新被褥。村口挤满送行的乡亲,父母和家人挥着手叮嘱:“好好学!”曹慧英背着行李回头望,在心里暗暗发誓:绝不辜负这份期待。</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排球启蒙:从“门外汉”到八一队的“拼命三娘”</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走进北体校门,曹慧英才发现自己是“门外汉”——同班同学多是从小训练的体育生,而她连垫球、传球都要从头学。垫球时手臂被砸得又红又肿,晚上脱衣服都疼;传球总砸脸,鼻梁酸得发麻;耐力跑落在最后,看着队友背影,委屈得直哭:“是不是该回村种地?”她不止一次想放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可一想到家人与乡亲的期待,她又咬牙站起:“别人练10遍,我练100遍!”此后,她成了训练场上最拼的人:每天早到1小时跑5公里,课后加练垫球、扣杀,汗水浸透训练服,晒干后留下盐渍;宿舍熄灯后,她还在脑海里“复盘”动作。</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教练很快注意到这个韧劲十足的姑娘:“曹慧英,你的不服输,比技术更宝贵!”在教练指导下,她进步飞速——半年掌握基础技术,二年级就成校队主力主攻手。1973年全国大学生排球锦标赛,她带领北体女排拿亚军,还获评“最佳主攻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同年下半年,八一女排重组选材。作为军旅球队,八一队不仅看技术,更重纪律与意志,是国内排球界的“王牌”。曹慧英凭借出色表现入选,穿上军装那天,她特意给家里寄了穿军装的照片,信里写:“爸、妈,我要拿冠军给你们争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八一队的训练强度远超北体:清晨5公里跑后练技术,下午战术训练一练就是四五个小时,晚上还要学军事理论、研究比赛录像。一次训练中,曹慧英崴了脚,脚踝肿得像馒头,教练让她休息,她却缠着绷带坐在场边记笔记,脚伤稍好就归队补训。队友们叫她“拼命三娘”,她笑着说:“军人就要不怕苦!”</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975年全国排球锦标赛,八一队遇劲敌上海队。前四局2比2平,决胜局18平的关键时刻,曹慧英连续扣杀得分,帮球队20比18险胜。赛后教练紧握着她的手:“慧英,你是功臣!”在八一队的日子,不仅提升了她的技术,更塑造了她军人般的坚韧,为日后成为女排队长打下基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女排首冠:从“三料奖项”到世界冠军的辉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976年,中国女排正式建队,曹慧英凭借全面技术与顽强作风入选,还被任命为首任队长。彼时女排刚起步,与日本、前苏联等强队差距明显。主教练袁伟民说:“我们从零开始,要在世界排坛站稳脚跟!”作为队长,曹慧英不仅自己练,还帮队友纠正动作、开导情绪。</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为追赶上世界强队,球队每天训练8小时,高强度体能训练是家常便饭。一次“魔鬼训练”,连续10组扣杀拦网,不少队员累瘫,曹慧英也手臂酸痛,却挣扎着喊:“想想为国争光,这点苦算什么!”在她的鼓励下,队员们咬牙完成训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977年第二届女排世界杯,是女排首次亮相世界赛场。曹慧英作为队长兼主力主攻,赛前和队友研究对手战术,比赛中用凌厉扣杀与精准拦网冲锋在前。对阵古巴队时,女排一度落后,她暂停时喊:“别慌!我们练得比这难!”最终逆转获胜。</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整个赛事,曹慧英场均扣杀得分第二、拦网得分第一,帮女排获第四名,还独揽“敢斗奖”、“最佳拦网奖”、“最佳选手奖”,成中国排球史上首位一届世界杯拿三奖的运动员。领奖时,她高举奖杯朝队友挥舞:“这是咱们一起挣的!”</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荣耀背后是伤病。1978年训练中,曹慧英骨裂休养,又查出肺结核。医生说:“得长期休养,可能没法打球了。”她躺在病床上失落过,可队友与家人的鼓励让她重拾信心——按时治疗、做康复训练,哪怕在床上也练传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979年,曹慧英康复归队,虽不再是绝对主力,却是队里的“定心丸”。第二届亚洲排球赛,她替补上场逆转韩国队、锁定胜局赢日本队,帮女排夺首座重要赛事冠军。同年,她被总政授予“模范运动员”,荣立一等功,获大校军衔。</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巅峰与告别:1981年,见证女排首夺世界冠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981年第三届女排世界杯,是女排冲击世界冠军的最佳机会。曹慧英虽因身体原因任替补,却依旧是核心——帮教练整理数据、缓解队友紧张。赛前她在日记里写:“一定要拿世界冠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比赛初期女排一路晋级,对阵前苏联队时先失一局,曹慧英替补上场,用呐喊唤醒队友斗志,帮球队3比1获胜。决赛对阵东道主日本队,上亿中国观众关注这场比赛。前四局2比2平,决胜局14比15落后时,曹慧英拦网扳平比分,又一记重扣锁定胜局——17比15!女排首夺世界冠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哨声响起,曹慧英与队友相拥而泣。颁奖时,看着五星红旗升起、听着国歌奏响,她想起沙沟子村的乡亲、训练的汗水、伤病的坚持,默念:“我们为国争光了!”回国后,女排获英雄般迎接,“女排精神”开始深入人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982年,曹慧英随女排获世锦赛、亚运会冠军,实现“两连冠”。但长期伤病让她身体难承高强度比赛,看着郎平、孙晋芳等年轻队员成长,她决定退役。1982年底,她提出退役申请,队友哭了,袁伟民教练红着眼说:“你是女排的功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