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游齐鲁之四:东岳泰山

松间清泉(请勿送花)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9月10日)</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此生踏过无数石阶,攀过不少峰峦,但心底最在意的那座巍峨,始终还是齐鲁大地上的东岳泰山。而今来到泰山脚下,终于有机会得偿所愿。起床后收拾停当,往随身挎包里扔了两瓶矿泉水、一个烧饼、一只充电宝以及风油精、纸巾和伤药之类,便关门下楼。从酒店大堂取了根免费使用的登山杖,又在附近店家用了早餐,便打车前往泰山景区的天外村游客服务中心。</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出租车在景区外不远处停下,司机在确认我已经明白前往景区的路线后离开。我按照司机的提示,顺利进入景交车站,扫二维码购买前往泰山中天门的景交车票。票价40元,我因年逾七旬获得半价优惠。候车的游客很多,但大部分是团队旅游者。</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从天外村到中天门全程约六七公里,途中的S形、U形的弯道较多。虽然按规定系上了安全带,坐在第一排的我还是随着车辆的转弯东倒西歪。一路上除了少数步行上山的登山客,偶尔可见三三两两下山的游客,大约都是些昨天傍晚上山、今晨看完日出出山的吧。景交大巴在崎岖的山道上疾驶了约半个小时,将我们送到了中天门前的公路旁。</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从景交车下来,随着一众跃跃欲试的登山人流走过一段商业街,便来到通往南天门的起点。路边的指示牌上标明了步行上山和登山索道的方向。一些上了岁数的老年人走向了索道上客点。我则融入了中青年居多的队伍,于上午8点12分踏上了步行上山的石阶。</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中天门的海拔高度为887米,距离泰山之巅的玉皇庙约有3公里。从这里起步至南天门的泰山御道据说有3765级台阶,从南天门到玉皇顶又有671级台阶。这些石阶显然是被精心设计和修建的。石块砌成的层层台阶高度基本相等,宽度四至五米,加上坡度较缓,两侧山体又有各个朝代以及近现代帝王将相、文人骚客所题的摩崖石刻可以欣赏、驻足拍照,一开始也并不感觉有多吃力。但走过云步桥、五松亭之后,随着看不见尽头的御道不断往上延伸,登山队伍中的欢笑声渐渐少了,气短声促的喘息声开始多了。身边几位女士抱怨起炽热的阳光,后悔起登山前的准备不充分。我在超越时,随口对她们说了句"坚持下去,前面发雪糕",瞬间引发众人的欢笑,气氛也变的活泼起来。</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石阶如绳,一阶一阶将我们向上牵着。两旁古柏森森,树影筛下点点碎金,一片斑驳陆离。也许是越往上爬离太阳越近的缘故,阳光洒在皮肤上火辣辣的,因此每到有树荫的地方,都会有不少登山客席地而坐。为了安全,我始终记住早年爬黄山时掌握的原则:走路不看景,看景不走路。一路上除了停下观赏摩崖石刻,都是以匀速的步伐低头攀登,不疾不徐,不紧不慢。但这样做也很容易错过身边的美景。</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征服相对平缓、被称为"快活三里"的500米山道后,9点44分进入陡峭的"十八盘"。这是泰山御道最为险峻的一段,垂直高度约400米,共有石阶1633级,每登一级台阶海拔上升24厘米。抬头仰望,南天门高悬于山间,令人望而生畏,的确考验登山者的体力与毅力。我走得慢,却不急,感觉有点累了便稍歇,听山风过林,看挑山工肩担重物、脚步沉稳,然后再鼓余勇,穿过升仙坊,一步步接近南天门。</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南天门古称"天门关",是跨道门楼式建筑,上有"摩空阁"。元中统五年(1264年)由道士张志纯创建,为泰山标志性建筑。走入南天门,里面是道观建筑,由正殿、东西配殿及廊坊组成。正殿现祀东岳大帝泰山神;配殿分祀武财神关公、文财神比干;正殿"未了轩"名应取自杜甫的《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诗句。南天门的后面是名为天街的一组商业设施。天街的北面,有一块以图文分述五岳的石碑。听身边带团的导游说此碑为明代遗物,原碑在岱庙。</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继续向泰山之巅的玉皇庙进发。听路边正在直播的网红说,从南天门到玉皇庙的海拔高差85米,步行路线约870米,尚需攀登671级台阶。好在相比十八盘脚下平缓了不少,身边的文物也渐渐多了起来。走过"望吴胜境"的孔子庙,来到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的碧霞祠。碧霞祠初名昭真祠,后历经明清多次重修,现存建筑多成型于清乾隆至光绪年间。整个建筑群以山为基,沿中轴线分布三进殿宇与山门,屋顶覆青瓦木构架,保留明清北方建筑特征。核心建筑包括供奉碧霞元君、眼光奶奶、送子娘娘的殿堂,还有重檐八角歇山顶黄琉璃瓦的香亭。与我在其他山峦所见的同名道观相比,格局气派和建筑的精美程度都是别处无法相比的。</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出了碧霞祠,沿着路标所示来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唐摩崖。这里又名大观峰,宽阔的崖壁上镌刻有唐开元十四年(726年)玄宗御书《纪泰山铭》,形制恢弘,蔚为大观,此外还有宋摩崖、清摩崖。遗憾的是视力不佳,加上玄宗御书时代久远,难免岁月风化,欣赏起来困难多了。</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从唐摩崖前行,在泰山极顶南面观赏了主管东方和春季、象征万物生长的青帝宫建筑群。据说此宫创建于汉代,历代多有修缮,明代进行了扩建,清代康熙年间又进行重修,至此形成较为完整的道观建筑群。离开青帝宫,前面就是泰山之巅了。克服万难走到这里的游客开始兴奋起来,在路旁的众多碑刻前纷纷拍照发朋友圈。尤其是被印上人民币的"五岳独尊"碑刻前,更是挤满了留影的人群。我登上巨石高处,才好不容易拍到人头攒动之中的"五岳独尊"四个楷体大字。</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终于登上了泰山之巅,掏出手机一看是正午12点20分。走到玉皇顶的院外观景台,看到了汉武帝留下的无字碑。想到武帝当年的叱咤风云,不禁心生感慨。通过玉皇庙门前的一块简介牌,了解到此处古称太清宫、玉皇观,因供奉玉皇大帝而得名,是道教的重要圣地之一。始建年代虽无从考证,但有记载明成化年间对此进行了重修,并将泰山峰顶环绕于院中,成为泰山海拔最高的一组古建筑群。这里是泰山绝顶,也是历代帝王登高封禅的地方。作为泰山地势最高的建造物,玉皇庙见证了诸多历史时刻。</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玉皇庙参访了供祀玉皇大帝的正殿,游览了庙院中央的极顶石,并观赏了贴于墙体的石碑:其中一块是乾隆庚寅年重镌的"古登封处",另一块是顺治八年八月由某官员所立的"惟天在上"。在玉皇庙盘桓良久,又去往庙后的山道,凭栏远望的瞬间,全身的疲乏连同攀登付出的每一滴汗水,此刻都化作了俯瞰群峰时的满心辽阔。忽然想起了登山途中看到的"登峰造极"的摩崖石刻,又不禁与此刻的心情与感受联系了起来——年逾古稀却也能登上泰山之极,岂不是我个人的一次"登峰造极"?随即哑然一笑,转身从另一侧山道下山。</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因在十八盘目睹一些年轻人下山时的战战兢兢,由此也对步行下山心生忌惮,遂经过天街走到南天门索道站,用半价50元购票登上缆车,到达中天门后再用半价20元购票换乘景交大巴,顺利回到天外村景交车站,结束了今天的泰山之行。</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