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秋季,洪涝灾害,今秋一波,掠影见证(2025.09.18拍)

虎上行

<p class="ql-block">达州的秋天,本该是金风送爽、稻浪翻滚的时节,可今年却有些不同。9月18日这天,我站在州河畔,望着浑浊的河水翻涌奔流,像一头被惊扰的巨兽,咆哮着向前冲去。两岸高楼林立,灰白相间的建筑群在阴云下沉默伫立,仿佛也在屏息凝神,注视着这场自然的躁动。远处山影朦胧,被低垂的云层压得喘不过气来,整座城市像是被罩进了一层湿冷的玻璃罩里,静得有些压抑。</p> <p class="ql-block">河水比往日宽了许多,原本清晰的河岸线已被淹没,只留下一条沿河步道孤零零地探入水中。几个行人匆匆走过,脚步比平时快了几分,目光不时扫向河面——那水不是寻常的流动,而是带着一股蛮力,裹挟着枯枝、泡沫,甚至还有不知从哪漂来的木板,打着旋儿往下游冲。有人低声说:“这水势,像是要漫上来了。”没有人接话,但每个人的脚步都更急了些。城市依旧运转,可空气里多了一丝紧绷的弦,像是暴风雨前的寂静。</p> <p class="ql-block">河东那座带白色顶棚的玻璃建筑,平日里是市民乘车换乘的枢纽,今天却显得格外孤立。连接两岸的桥梁下,水流湍急得几乎要撞上桥墩,发出沉闷的撞击声。有工人在桥边检查护栏,神情专注。我认得那桥,去年刚加固过,说是“防百年一遇洪水”,可眼下这水势,竟让人怀疑起工程的底气来。自然从不承诺仁慈,它只是按自己的节奏前行,而我们,总在事后才学会敬畏。</p> <p class="ql-block">对岸的高楼群在阴云下显得冷峻而沉默,玻璃幕墙映着灰暗的天光,像一面面未擦拭的镜子。河边的绿化带已被泡得发软,草皮浮起,步道边缘开始渗水。没有孩子奔跑,没有老人打太极,连平日最爱拍照的情侣也消失了。整条河岸像是被按下了暂停键,只剩下水声,一阵紧似一阵。远处山峦隐在雾中,仿佛也在退避。这座城市向来依水而兴,可当水势失控,它又显得如此脆弱。</p> <p class="ql-block">两岸建筑群的对比愈发明显:一边整齐划一,一边错落杂乱,像是城市生长的两种记忆。可此刻,它们面对的是同一条暴躁的河。浑浊的水流冲刷着堤岸,发出低沉的呜咽。有居民在阳台上张望,手里拿着手机拍摄,或许是为了记录,或许只是不安的排遣。阴云始终未散,风从山谷里刮来,带着湿气和凉意,像是秋天提前送来的警告。</p> <p class="ql-block">那座白色屋顶的现代建筑前,桥梁如一道银线横跨河面,连接着安全与不安。桥下水流汹涌,桥上车辆稀少,连平日喧嚣的喇叭声也少了。我站在河堤上,想起前几日新闻里说的“持续强降雨”,气象台的预警一条接一条,可真正站在这里,才明白数据背后的重量。那不是几毫米的雨量,而是整座城市在水位线上颤抖的实感。</p> <p class="ql-block">这已是今年入秋以来最猛烈的一波洪峰。达州人常说“州河养人也伤人”,这话在今天格外真切。河水涨得快,退得慢,沿岸低洼处已有积水,社区干部开始挨户通知,备沙袋、清下水道。城市表面依旧平静,可地下的脉搏已乱了节奏。我们习惯了在钢筋水泥中生活,却忘了脚下的土地,本就属于河流。</p> <p class="ql-block">远处的桥影在水雾中若隐若现,像一道悬在空中的疑问。桥那边是新区,高楼密集,曾是城市发展的骄傲;可如今,它们面对的不是GDP的增长曲线,而是水文站不断跳升的数字。有人在桥头拍照,但镜头对准的不再是风景,而是水位标尺。那一道道刻痕,记录的不只是高度,更是时间的警醒。</p> <p class="ql-block">河水依旧奔流,带着泥沙,带着落叶,带着上游村庄的痕迹。它不分辨美丑,也不顾人情,只是向前。岸边的建筑群在它面前,不过是短暂的驻留。我们建得再高,也高不过一场连绵秋雨;我们修得再固,也固不过自然的脾气。达州的秋天,本该是收获的季节,可今年,我们收获的是记忆——关于水,关于城,关于人与自然之间那根细如发丝的平衡线。</p> <p class="ql-block">傍晚时分,雨终于停了,但云层依旧厚重。河岸步道上多了几个散步的人,脚步缓慢,目光仍不时投向水面。一个孩子指着桥下翻滚的浪花说:“爸爸,水在打架。”父亲笑了笑,没说话。那一刻我忽然明白,灾难的见证,不只是记录水位和损失,更是这些细微的瞬间——人们如何重新学会与水共处,如何在平静中记住波澜。</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次掠影,也是一次提醒:达州的秋天,不止有落叶,还有洪流;不止有城市,还有自然的呼吸。而我们,不过是这呼吸间的一粒尘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