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趟期待已久的旅行,久到多久?半个多世纪了。在那个普通人绝对不可能走出国门的年代,母亲梦到我去英国了。那年我从兵团回济南探家,一进门母亲就迫不及待地对我说昨晚她梦到我春风杨柳的样子,满脸阳光,说是要去英国留学了!在当年的社会环境与家庭背景中,这只能是个梦,是个天方夜谭般的梦!</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虽从未因这梦有过“非分”的向往,它却悄然潜入心底,读莎士比亚作品时想去看看那些剧作产生的土地;读《大卫·科波菲尔》时想象着大卫、贝西姨婆、米考伯先生生活的地方;读《苔丝》时又对哈代笔下的荒原念念不忘……缤纷的文字太多太多,而英伦三岛吸引人的远远不止这些!</p><p class="ql-block"> 如同游历山水一样,要将西藏阿里放在最后,免得“除却巫山不是云”;在走过大半个欧洲之后,2025年春节前夕我们决定去英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一路上追逐着太阳飞行,北京时间15:30首都机场起飞,太阳便像被贴在了左舷窗上,虽有游移,却始终不曾离去。这情景不禁让我想起当年的大英帝国。</p><p class="ql-block"> 英国,由大不列颠岛上的英格兰、威尔士和苏格兰以及爱尔兰岛东北部的北爱尔兰组成的一个西欧岛国。它最早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完成工业革命的国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英国的面积与我国的广西省差不多,人口与浙江省接近,在世界上应是一个小国,然而它却有过一个3400万平方公里大英帝国的历史。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将领土扩张到极致,覆盖了世界陆地的四分之一,比俄罗斯(1798万平方公里)大了将近一倍,比当年横扫亚欧大陆的蒙古人实际控制的面积还大,成为人类有史以来最庞大的国家。领土遍布包括南极洲在内的七大洲、四大洋,散布于全球24个时区,因而在英帝国的领土上,永远有太阳照射之地,真正成为“日不落帝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图中红色的地方皆为当年大英帝国的属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于万米高空看世界时常有进入魔幻星球般的感觉。巴基斯坦舍加尔区上空美丽的奇观。它下面的这片土地曾经也飘扬着英殖民地的旗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鞑靼斯坦共和国上空俯视,竟然像一幅漂亮的版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1个小时的飞行后,伦敦时间18:30到达希思罗机场,大巴很快将我们送到附近的万丽酒店(renaissance hotel)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从机场到宾馆,眼前晃动的这些人影让我怀疑真的落地大不列颠了?这些黑皮肤、黑鬈发、黑眼睛的大都是印度裔移民,据说已近200万,是英国第一大少数族裔。</p><p class="ql-block"> 印度裔人能在英国待下去,这与印度殖民时期推行英语教育体系有很大关系,它培养了具备法律、行政知识的精英阶层。印度裔移民熟悉英国的议会制度和法律框架,在融入社会时具备语言和文化适应性,减少了融入障碍。另外,二战后英国为重建经济,实施“英联邦移民政策”,吸引包括印度在内的英联邦国家移民。印度裔凭借其语言能力和对英国社会的快速适应,纷纷走进英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英国不仅在接受移民上有兼容并包的风范。前一阵,向乌克兰提供20多亿英镑的援助,又充当了欧洲的领导角色。这是一个善于结盟的国家,它所在的阵营曾经打败过拿破仑、希特勒、俄国沙皇;打败过西班牙无敌舰队;还赢得一战二战的胜利。在人类历史的每一个节点上几乎获得了所有战争的胜利,所以才有“外事不决看英国”的名言。是运气使然,还是什么原因真是值得研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余秋雨在《行者无疆•扼守秋天》中曾这样形容英国的制度演进:“温和中包含着刚健,渐进中积累着大步”,“较少腥风血雨,较少声色俱厉,也较少德国式的深思高论,只一路随和,一路感觉,顺着经验走,绕着障碍走,怎么消耗少就怎么走,怎么发展快就怎么走,这种社会行为方式已被历史证明,是一条可圈可点的道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第二天早上在“雾伦敦”的经典景色中我们去往剑桥大学。</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大雾笼罩着原野,一幅幅朦胧的水墨画,像狄更斯《雾都孤儿》中的插页,莫奈油画中的世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伦敦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又位于泰晤士河口附近,湿气浓重,自从19世纪开始,工业革命更加剧了雾霾的升腾,当年康有为几次住在伦敦,深感不适,曾于其游记中写道:“伦敦大雾,对面不能相见,自房室至市道,白昼燃灯。恶气蒸人,人皆作咳,吾亦患焉……不复能居”。伦敦的雾霾问题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期尤为严重,狄更斯、老舍等作家均曾以文学形式描绘过“雾都”景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后来虽经环保立法、各种治理,但我们此行恰在冬季多雨、多雾的季节,因而依旧天天仙雾缭绕,以至于每次看到云开雾散的刹那间,大家都禁不住欢呼起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路边的都铎式房屋</p><p class="ql-block"> 汽车行驶在英国乡村时,经常看到都铎式建筑,那是16世纪英国都铎王朝时期形成的建筑风格。陡峭的双面坡顶,坡度超过60度,还有骨架山墙和高耸着的石砌烟囱群,很有视觉张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渐渐走进剑桥大学校区,这是剑桥皇后学院一角。</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剑桥大学<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伦敦北部约80公里处,坐落于剑桥郡,</span>是一所公立研究型大学,采用传统学院制。学校是罗素大学集团成员,全球大学校长论坛成员,被誉为“金三角名校”和“G5”之一,它还是英语世界中第二古老的大学。</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剑桥大学初创于公元1209年,最初是因牛津大学的两名哲学家被控谋杀了一名妓女,牛津郡法庭未经合法审判便将他们判处绞刑。这一行为引发了牛津大学师生的强烈不满,他们认为这是对大学司法独立权的严重践踏。于是牛津的教师们停止授课,纷纷离去,以示抗议,此事发生于我国的南宋时期。遥远的不止是时间,不止是距离,是人的意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然后,抗议中的部分师生离开牛津,来到剑桥郡,创立了剑桥大学。最初他们在租来的房子里讲课、生活,正如梅贻琦先生所言:“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乃有‘大师’之谓也。” 剑桥大学的建立是英国高等教育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它标志着英国高等教育的多元化发展,并为后来的学术研究和教育体系奠定了基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800多年后的剑桥是全世界名列前茅的赫赫院校。有3000多位教授,30多个学院,世界最大的图书馆之一,由这里走出的名家大师遍布各个领域:包括4名君王、15名英国首相、至少30位来自世界各个国家或地区的总统、总理,更有牛顿、达尔文、凯恩斯、霍金、图灵等近现代科学的开创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学院之间的街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剑桥大学与欧洲的许多大学一样,<span style="font-size:18px;">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围墙与校门。学院分布在整个剑桥市,</span>有几个学院设有独立入口,多为古老历史遗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剑桥有著名的三一学院、国王学院、圣约翰学院、基督学院、丘吉尔学院等。还有超过150所科系和研究机构。</p><p class="ql-block"> 我们逐一拜访了最为著名的几个学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跨过剑河,穿过剑桥城市中心街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走在银器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经过考普斯克利斯提学院,来到国王学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风景如画的剑桥小城中心是国王大道,它</span>北起都铎时代的门楼,南至菲茨威廉博物馆,国王学院即在大道的核心地带。</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学院的入口是雄伟的19世纪哥德式门楼。跟其它学院一样,仅有部份区域对外开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国王学院是剑桥大学最有名的学院之一,建于1441年,由当时的英国国王亨利六世创立,因而得名“国王”学院。起初只有1名院长、70名学生,全部来自亨利六世创建的伊顿公学毕业生,不收其他学生。而伊顿公学自17世纪,已成为英国最著名的贵族学校,平民子弟难以进入。如今的国王学院是在所有剑桥学院中学风比较开放的一个,80%的学生都来自英国的政府学校,而不再只收富豪子弟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学院中庭的绿地上,英王亨利六世的青铜雕像静静矗立,见证了学院的悠久历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学院的建筑,显示了国王的雄厚财力,最为著名的是国王学院礼拜堂,它<span style="font-size:18px;">位于古典式和中世纪风格混合的建筑群正中。不仅是整个欧洲同类穹顶结构中最大的礼拜堂,还是中世纪晚期全欧最出色的哥特式建筑,</span>耸入云霄的尖塔是剑桥的荣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国王学院礼拜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礼拜堂为亨利六世1446年下令建造,耗时80年完成,四面的彩色玻璃窗以圣经故事为主要内容。还有在亨利六世建造礼拜堂时设立的国王学院唱诗班(即男子合唱团),每年圣诞节举行的弥撒音乐会都会传遍世界各个角落,是世界知名的圣诞音乐会之一。这支男子合唱团由16名国王学院合唱学校的中学生和16名国王学院的声乐学者组成,以“天籁之声”闻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贤士来朝》(局部)</span></p><p class="ql-block"> 礼拜堂祭坛后方是由鲁本斯所绘的《贤士来朝》壁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931年,被誉为“人工智能之父”的著名数学家图灵考入剑桥大学国王学院。他曾于二战中因破解德国密码系统的辉煌战绩,获大英帝国勋章。他的主要成就:1936年提出图灵机模型;1950年提出图灵测试;1951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院士。</p><p class="ql-block"> 这位卓越的科技天才是位同性恋者,1953年,警察发现了他与同性伴侣的关系后,图灵面临两个选择:坐牢或接受化学阉割(注射雌激素),他选择了后者。1954年6月7日,图灵被发现死于家中的床上,床头还放着一个被咬了一口的泡过氰化物的苹果。学术界普遍认为他的自杀与遭受化学阉割后的绝望状态直接相关。2013年,英国女王签发对图灵同性恋的特赦令,虽然特赦令的步伐太慢、迟到了半个多世纪,但还是在前行。</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很多人认为苹果公司的标志——外观像被咬了一口的苹果,就是为了纪念这位计算机先驱,而乔布斯认为是一个巧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剑桥大学国王学院的著名学者除了图灵,还有鲁珀特•布鲁克、<span style="font-size:18px;">约翰•梅纳德•凯恩斯</span>,我们熟悉的徐志摩等多位世界级杰出人才,涵盖科学、文学、经济等领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在通往圣三一学院的路上,路边一座漂亮的教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街头古老沧桑的建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圣三一学院,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由英国国王亨利八世于1546年建立的</span>剑桥大学中规模最大、名声最响亮的学院之一,而且<span style="font-size:18px;">财力最为雄厚,是英国第三大地主,拥有价值15亿英镑的地产。此外,学院还持有英国大超市Tesco 50%的股权,以及其他资产。然而这里的大学生</span>却只有600名,还有300名研究生和180名教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这是圣三一学院大门里的穹顶。我们到的这天不接纳游客,于是站在门洞里,上下前后,由远及近地拍了起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据说拜伦在此就读时很喜欢在这个亭子里的喷泉泡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将镜头一步步拉近,欣赏着它的每一个建筑细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圣三一学院门口,屹立着一尊国王亨利八世的雕像。这位学院的创建者,手中握着的不是象征权力的权杖,而是一根凳子腿。</p><p class="ql-block"> 据说是学生趁着夜色将金色的权杖换成了凳子腿,使雕像成为<span style="font-size:18px;">学院独特文化的一部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 学院门外的绿地上有一棵“Flower of Kent”品种的苹果树,它并非当年牛顿被苹果砸中的那棵原树,而是为纪念牛顿对科学的贡献,1954年从牛顿家乡伍尔斯索普庄园的原树上嫁接的后代。但它依然成为了科学探索精神的象征,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参观。冬天的苹果树上既没树叶,也没苹果,但这不妨碍那颗被牛顿看着坠落的苹果由此升华出<span style="font-size:18px;">“开始而非终结”的</span>哲学意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哲学家培根</p> <p class="ql-block"> 在圣<span style="font-size:18px;">三一学院</span>教堂前厅摆着著名毕业生的玉石雕像。圣三一学院的杰出校友包括物理学家牛顿、哲学家<span style="font-size:18px;">培根、诗人拜伦、写《尤利西斯》的丁尼生、</span>哲学家罗素等,共有34位诺贝尔奖得主,是牛津、剑桥所有学院中诺奖得主最多的学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圣三一学院的雷恩图书馆临河一面</p><p class="ql-block"> 图书馆始建于1673年,馆顶有四尊石雕象征神学、法学、物理学和数学四大古典学科。馆内珍藏古埃及木乃伊、中世纪圣保罗书信手稿、弥尔顿《失乐园》原始手稿及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初版等文献,拜伦的玉石雕像因西敏寺拒收后也安置于此。图书馆完整呈现了圣三一学院自17世纪以来的历史脉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的历史,可追溯到13世纪的圣约翰医院,学院建筑横跨剑河两岸,庭院幽美,建筑宏伟。学院有11个庭院,1589年始建的第二庭院最为闻名,被誉为“英格兰最漂亮的都铎式庭院”。据说这里还是17世纪英格兰与法国签署和平条约的地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624年建立的老图书馆的窗户临着剑河,坐在里面读书定有不一样的感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叹息桥</p><p class="ql-block"> 有人说如果你曾在剑桥大学里漫步时见过上面这座桥,你就已经光顾过StJohn's College 了。风景如画应该是对这个坐落在剑河旁的圣约翰学院最恰当的描述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我们从一侧观览了圣约翰学院最著名的叹息桥后,又从桥廊里走过,它将第三庭院与新庭院(学院内一座标志性建筑,实际已建成近200年了)连在了一起。叹息桥名字源于考试季学生因紧张或失意而叹息的传说,而非与威尼斯叹息桥相似之说。</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圣约翰学院</span>是剑桥大学中仅有的两个在剑河两岸都有建筑的学院之一,另一个是皇后<span style="font-size:18px;">学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p> <p class="ql-block"> 每一个庭院都庄严、寂静,很少有师生走过,应该是在放什么假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国王学院第二庭院是“英格兰最漂亮的都铎式庭院”,其长廊以拱门和回廊为特色,建于16世纪末,展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风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建筑的风采,雕饰的精美。</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庭院内的长廊与学院教堂、图书馆等历史建筑相连,形成连贯的学术空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圣约翰学院学生宿舍楼中,漂亮的旋转楼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由于圣约翰学院的学生大多来自英国的私立公学,因此它的学生被认为是剑桥所有学院中最骄傲的一群,剑桥校园中一直流传着一首歌,“我宁愿到牛津,也不要到圣约翰”(I'd rather be at Oxford than at Johns),以之取笑学院的贵族氛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在圣约翰学院与前面讲到的国王学院的学生中,有两位中国表兄弟。表哥是24岁游学于国王学院的徐志摩,表弟是80岁进入圣约翰学院攻读博士学位的金庸。</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2008年,在《再别康桥》诞生80周年之际,剑桥大学国王学院于剑河畔为徐志摩立下了大理石诗碑。诗碑被切出两个参差错落的平面,上面镌刻着《再别康桥》中的名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4年后,金庸先生题字的纪念石碑也于圣约翰学院花园中竖起,正面刻着“花香书香缱绻学院道,桨声歌声宛转叹息桥”,背面刻的是“桨声书香,剑河风光”,落款都是“学生金庸”。描绘了他在剑桥的那段时光,花香书香弥漫,桨声歌声回荡,充满了怀念与感慨!</p><p class="ql-block"> 在剑桥,每一寸景致都值得轻放脚步、细细打量,因为你永远不知道,哪一处寻常风物里,就装着一段不寻常的过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剑桥郡的纬度与我国漠河差不多,都在北纬52度上下,我们到时正值隆冬,漠河已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而剑桥大学的一座座学院中,仍是绿草如茵,野花如星;河荡碧波,小船如梭。漫步剑河,走过小石桥,你能感受到徐志摩《再别康桥》中的诗意。那长长的撑篙与年轻的学子们,构成一幅幅如诗的画面,耳畔不断响起美丽的诗句:“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Cambridge”在汉语中有时译为“</span>康桥”,有时译为“剑桥”,同一个词为何中文译音差别这么大?究竟应译为“康”还是“剑”,其实就是“Cam” 的音译问题。从纯语音学角度看,“康”应该比“剑”更准确。</p><p class="ql-block"> 但早期的译者乃闽粤人,<span style="font-size:18px;">Cam的发音更接近</span>他们方言中“剑”的发音。后来徐志摩虽以“康桥”推广官话译音,但未能取代已生根的“剑桥”。</p><p class="ql-block"> 于是“剑桥”成为通用标准译法,“康桥”则因徐志摩诗作《再别康桥》,成为带有浪漫文学色彩的译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剑河迤逦,穿过校区流向北海,经过校区的河上有10余座桥,每座桥,都有不同的来历及独具匠心的设计。如我们前面看到的叹息桥,还有数学桥、克莱尔三环洞桥等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远远地看到一座本色木头料制作的小桥,横跨在一条<span style="font-size:18px;">清浅的流水之上,</span>这竟是书<span style="font-size:18px;">本里读到过的“数学桥”,连脚下静静淌过的河水,都是承载了数百年人文底蕴的剑河。</span></p><p class="ql-block"> 剑桥,并不是只有恢弘的学院建筑才值得驻足。那窄窄的石板小径上或许印有达尔文的足迹,那爬满青藤的木栏可能听过罗素思想的碰撞,拜伦诗歌的吟唱…… 就连眼前这座看似朴素的小桥、这条波澜不惊的小河,都藏着让人心生敬意的名字与故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数学桥”在国王学院南侧,跨过剑河,连接皇</span>后学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这是剑桥大学著名的数学桥,是剑桥大学的标志性建筑之一。</p><p class="ql-block"> 传说它是牛顿在剑桥教书时<span style="font-size:18px;">运用数学和力学知识设计并建造</span>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整座桥没有使用一颗钉子。</span>但这只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传说,因为数学桥是在牛顿去世后22年才建造的,</span>它的设计者是詹姆斯·小埃塞克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一点点拉近了看,它已展现出现代钢梁结构设计的雏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剑桥大学之旅结束了,留下了一张张弥漫着浓雾、甚至还带点阴郁色彩的照片。但这一天的确令我感到快乐、满足。</p><p class="ql-block">想起《诗经》中的诗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