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一笑三语:斜势、斜提、斜竖——200聊临写《圣教序》之“挹”字</p><p class="ql-block"> 家人们早上好!我是清和堂主人范云峰。在书法的浩瀚海洋中,《圣教序》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魅力。今天,三语就来和大家深入聊聊临写《圣教序》里的“挹”字。</p> <p class="ql-block"> 然,“挹”字在《圣教序》里有着独特的韵味和书写要点。首先,从整体布局来看,呈现左窄右宽、左轻右重的核心格局。左边的“扌”提手旁要写得紧凑,为右边复杂的“邑”部留出充足空间,这种布局使得整个字主次分明,和谐统一。同时,左右两部分并非完全对齐,常有细微的错落,但笔意相连,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便是书法中奇妙的错位与呼应关系。</p><p class="ql-block"> 接着看左侧“扌”的写法。写横时,可露锋或藏锋起笔,向右上斜势行笔,收笔可略顿或轻提,这一斜势为整个偏旁奠定了灵动的基调。竖钩在横的偏右位置起笔,中锋下行,劲挺有力,至末端稍驻笔后向左上快速钩出,钩要短小锋利,此竖是“扌”的主心骨,决定了整个偏旁的高度。提画从竖钩的中下部起笔,向右上斜提出锋,锋尖直指右边部首的第一笔的起笔处,形成左右呼应的笔势,仿佛在字里行间搭建起一座无形的桥梁。</p><p class="ql-block"> 再瞧右侧“邑”部。上部的“口”,斜竖短细,位置在左边提手横右下起笔。随后的“横折横”起笔承接提手旁提画的笔势,位置稍高。第一个“横折”要写出上小下大的感觉,转折处向内收敛,横画短,折后的竖画也短,且向左下斜,整个“口”左低右高,呈明显的倾斜态势,显得精神抖擞。下部“巴”的“横折横”则上大下小,第二个横折的横画要写长、写舒展,作为右侧的主笔,决定了字的宽度。折笔后向下行的竖画要向内收缩,与上部形成对比。下部的竖弯钩(或简化为一个弯收)要有弧度,整体走向向左下,与左边的“扌”产生呼应。最后的竖画需中锋用力,垂直向下或略向左下取势,稳健出锋收笔,稳住整个字的重心。</p><p class="ql-block"> 在临写过程中,还有两个关键技巧。一是笔断意连,注意笔画之间虽有时断开,但气势连贯,下一笔的起笔要呼应上一笔的收笔,让整字气韵流动。二是轻重变化,行书讲究节奏感,“扌”部用笔可稍轻快,“邑”部用笔可略沉着重,尤其是主笔长横和最后一竖,通过轻重变化展现书法的韵律之美。</p><p class="ql-block"> 且,《圣教序》是集王字,每个字都极尽变化。我们一定要对照原帖反复观察,看王羲之是如何处理这些细节的,比如两个“横折”的角度、大小、方圆等微妙差异。最后,为方便大家记忆,我总结了临写口诀:提手旁,相对窄,竖钩偏右提画扬。 右边邑,分上下,上小下大记心上。 上口斜,左低右高有姿态。 下巴展,长横做主竖内收。 左右呼应成一体,笔意连贯字方活。希望大家在临写“挹”字时,能领悟其中的奥秘,不断提升书法技艺。 </p><p class="ql-block">范云峰乙巳七月二十九北京早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