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碗胜霜杜老诗 而今应逊醴陵瓷

乐哈哈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游中国古瓷都有感》 </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乐哈哈 </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千年古邑蕴非凡,</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妙筑如瓷绽丽颜。</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窑火之歌扬谷底,</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琼阁入画梦魂间。</b></p><p class="ql-block"> 早就听闻醴陵是“千年古瓷都”,今日老俩口随凯美多团队踏足此地,终于得见这座藏于湘东的陶瓷明珠。走进醴陵陶瓷博物馆,仿佛推开了一扇通往时光深处的门--外墙那黄橙相间的几何纹路,在阳光下如釉彩流动,整座建筑宛如一件巨型瓷器,静静诉说着泥土与火焰的千年对话。</p> <p class="ql-block">  馆前人头攒动,同行的人们早已按捺不住兴奋,纷纷在博物馆大门前合影。她们衣着鲜亮,笑容如春日花开,与这现代感十足的建筑相映成趣。我们站在一旁,看着他们对着镜头比心、挥手,忽然觉得,这不仅是一次旅行留念,更像是一场与历史的温柔邂逅--我们来了,带着好奇与敬意,叩响这座瓷都的大门。</p> <p class="ql-block">  我也忍不住走上前,站在那覆满几何纹饰的墙面前,抬手指向“醴陵陶瓷博物馆”几个鎏金大字,仿佛在向远方的朋友宣告:我到了。紫衣绿裙,手拎蓝白条纹包,阳光洒在脸上,心头轻快。这座建筑不像传统博物馆那般庄严肃穆,反倒像一件正在窑火中淬炼的艺术品,热烈、张扬,又不失雅致。</p> <p class="ql-block">  身旁一位戴帽的男士张开双臂,像是要拥抱整座建筑。他身后蓝天如洗,白云悠悠,一辆巴士静静停在一旁,草地青翠欲滴。那一刻,我忽然明白,为什么醴陵的瓷器能走向世界--它从不拘泥于旧框,而是不断吸纳时代的气息,像这座博物馆一样,把传统烧进了现代的骨骼里。</p> <p class="ql-block">  一群人簇拥在门前,笑语盈盈。有人挥手,有人比耶,有人静静微笑。他们来自不同地方,却因“瓷”而聚。阳光洒在黄色的墙面上,映出斑驳光影,仿佛窑火余温未散。我们望着这一幕,心想:这才是文化最动人的样子--不是冷冰冰的陈列,而是热腾腾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  四位姐妹站在一座圆形建筑前合影,背景是水池倒映着城市天际线。她们裙裾翩跹,笑声清脆。水波微漾,将建筑与人影揉成一幅流动的画。我悄悄退后一步,用手机定格下这瞬间。瓷都的美,不只是釉彩斑斓的瓶瓶罐罐,更是人们在此驻足、欢笑、留影的温度。</p> <p class="ql-block">  步入馆内,眼前豁然开朗。螺旋状的白色结构从地面盘旋而上,如一条升腾的龙,又似窑火中蜿蜒的气流。地面光可鉴人,映着天花板上交错的几何线条,宛若行走在一座巨大的窑炉内部。游客们轻声细语,脚步放得很慢,像是怕惊扰了沉睡千年的瓷魂。</p> <p class="ql-block">  大厅中央,圆形结构与天花的图案相呼应,宛如一朵盛开的瓷花。两位女士在此合影,一位身着花卉长裙,另一位披着紫外套,绿裙曳地。她们的笑容与这空间的优雅浑然一体,倚栏抬头望去,只觉头顶的每一根线条,都在讲述着“形”与“火”的哲学。</p> <p class="ql-block">  拾级而上,一道色彩斑斓的楼梯横亘眼前。姐妹们在台阶上合影,有人挥手,有人微笑,像一群飞入瓷画的彩蝶。台阶上的石子拼成几何图案,踩上去,仿佛踏着釉料的节奏前行。每一步,都像在穿越一段瓷史。</p> <p class="ql-block">  几位姐妹坐在装饰台阶上,笑谈声此起彼伏。彩色石子在阳光下闪烁,像打翻的颜料盒。我们坐在台阶上,聊着釉下五彩、聊着柴烧温度,忽然觉得,这趟旅行不只是“看”,更是一场潜移默化的学习--原来瓷器,不只是摆设,它承载着时间、技艺与人心。</p> <p class="ql-block">  “代你游醴陵”展板,背景是橙黄相间的几何图案,我走过去拍了一张。这不仅是一句宣传语,更像是一种承诺:我来了,我看见了,我将把这份美带回给未曾抵达的人。</p> <p class="ql-block"> 展厅深处,我伸手轻触扁担,却恍惚能感受到那来自东汉窑口的第一缕挑担汉子。两千年来,多少匠人俯身泥前,一揉一捏,一烧一淬,才让这泥土有了灵魂。</p> <p class="ql-block">  一尊青铜雕塑前,一位红衣女子微笑扶杆。雕塑是一位挑担的陶工,肩扛重物,步履坚定。背景壁画以黄橙为主调,如窑火燃烧。我凝视良久,仿佛看见千年前的匠人,在窑口前挥汗如雨。他们不语,却用双手将泥土化为不朽。</p> <p class="ql-block">  一幅大型浮雕壁画前,青铜陶工正低头制陶,身旁陶罐林立。山水楼阁在背景中延展,好像整个醴陵的千年瓷史,都凝缩在这方寸之间。我们驻足良久,仿佛听见窑火噼啪,看见釉彩流淌。</p> <p class="ql-block">  一位青铜女陶工双手正在为瓷器绘画、上釉、造型,差之毫厘,便失之千里。我们微笑凝望,仿佛在与古人对话,轻声念出心底的敬意:是你们,让泥土有了温度,让火焰有了诗意。</p> <p class="ql-block">  一组青铜工匠雕塑栩栩如生:一人捧罐细察,一人肩扛陶器稳步前行。他们的衣褶、神态,无不透着专注与尊严。我忽然明白,醴陵之所以成为瓷都,不只是因土好、火旺,更因一代代匠人,把心烧进了泥里。</p> <p class="ql-block">  一处复原场景中,古人席地而坐,修补陶器,火堆旁陶罐静列,茅屋简陋却温暖。这是陶瓷的起点——从实用到艺术,从生存到审美。我蹲下身,恍惚能闻到泥土与火焰的气息,那是文明最初的呼吸。</p> <p class="ql-block">  展柜中,陶屋、花瓶、烛台静静陈列,岁月在它们身上留下斑驳痕迹,每一道裂纹,都是时间的签名。我们读着说明牌,似乎在翻阅一部无字史书——原来,最动人的历史,往往藏在最朴素的器物里。</p> <p class="ql-block">  一只淡黄陶壶,浮雕花鸟栩栩如生,壶嘴微扬,似欲倾诉。它不言,却道尽匠心。从贴着玻璃细看,仿佛能看见那位无名匠人,在灯下一笔一划,将春天刻进泥土。</p> <p class="ql-block">  玻璃地面下,考古遗址中的陶片散落如星。几位游客俯身凝视,神情肃穆。这些碎片,曾是完整的器皿,盛过水、酒、饭,也盛过古人的悲欢。我们要谢谢你们,让我们看见时间的痕迹。</p> <p class="ql-block">  醴陵清代窑炉是一座红褐色窑炉模型静静陈列,结构精密,投柴孔清晰可见。它不只是工具,更是智慧的结晶。可以想象着古人在窑前守候三昼夜,只为一窑好瓷,那份执着,令人动容。</p> <p class="ql-block">景德镇葫芦窑</p> <p class="ql-block">日本阶梯窑</p> <p class="ql-block">  “薪火相传,栉风沐雨”--圆形光装置前,一男一女指尖轻触文字,默默念诵:是啊,醴陵的瓷火,烧了两千年,从未熄灭。它从东汉燃到今日,从乡村窑口走向世界舞台,靠的,正是这份代代相守的信念。</p> <p class="ql-block">  墙上四只花瓶并列,白底彩绘,花开正艳。它们出自湖南省陶瓷研究所,是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杰作。我们凝望良久,仿佛看见无数匠人,在灯下调色、勾线、烧制,只为让一朵花,在瓷上永远绽放。</p> <p class="ql-block">陶瓷工艺品</p> <p class="ql-block">  一幅画中,红衣男子高举手臂,背景人群涌动,“人定胜天”四字铿锵有力。我们站在画前,心潮起伏。是啊,醴陵人用双手征服泥土,用智慧驾驭火焰,终将一座小城,烧成了“天下瓷都”。</p> <p class="ql-block">  参观结束,大家围坐交流,大家都被匠人精神所打动,表示要发扬“工匠精神”,鼎力支持他们走出国门,走向世界!</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拓展资料:</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醴陵陶瓷博物馆,</b>国家一级博物馆,位于湖南醴陵市东正街33号,成立于1977年,馆藏文物29922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16件,二级文物132件,三级文物1366件。</p><p class="ql-block"> 醴陵瓷‌是中国三大古瓷都代表作之一,其发展历史跨越近两千年,从东汉陶器作坊起步,经宋元青瓷规模化生产、清末釉下五彩瓷创烧,至现代成为国家级产业集群,是中国陶瓷史上兼具传统底蕴与现代创新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  2025-09-22 非常感谢栏目主持人和管理员的鼓励支持,及时为我文章加精,我将一如既往地努力创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