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中国有四大名桥,按年代顺序排列为建于隋朝的河北赵州桥,建于宋朝的泉州洛阳桥,建于金代的北京卢沟桥,建于宋末明初的潮州广济桥;赵州桥是我们读小学时从书本上知道的第一座古桥,至今没去过,1992年在北京开会由一家软件公司赞助去了潭柘寺和卢沟桥,但当时是胶卷时代,拍的照片已不知去向,2017年老伴退休后我们第二次旅游去了泉州洛阳桥,已在美篇《泉州三绝》中描写过,而潮州广济桥一直是我们朝思暮想的地方,对潮州除了潮州菜我们只知道广济桥。</p> <p class="ql-block"> 潮州广济桥,古称康济桥、丁侯桥、济川桥,俗称湘子桥,位于广东省潮州古城东门外,横跨韩江,是潮州文化的历史地标,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25年3月26日,我们广东旅游行程终于走到这里,当潮州广济桥出现在面前那一刻,真的是心花怒放,有一种“众里寻他千百度”的感受。</p> <p class="ql-block"> 广济桥始建于南宋乾道七年(1171年),为连通韩江两岸,潮州太守曾汪倡议,造舟为梁,以八十六只船架设浮桥,并在中流砌一个长宽均为五丈的大石墩,以固定浮桥,命名“康济桥”,取“康济民艰”之意;淳熙元年(1174年)夏天,韩江爆发洪水,浮桥被洪水冲毁,潮州州守常伟出钱、居民捐款,重修浮桥,重修后船只增至一百零六只,并在韩江西岸建杰阁一座,正面对东岸韩山,起名为广济楼;该楼三楼匾额“广济楼”由著名女书法家萧娴题写;<span style="font-size:18px;">二楼匾额“东为万春”由国学大师饶宗颐题写,</span>一楼匾额“岭东首邑”由书法家刘炳森题写,楹联分别由陈景舒等人题写。</p> <p class="ql-block"> 南宋淳熙六年(1179年),潮州州守朱汪在登流门右侧建南州奇观楼,即今天广济桥西向入口,并在江中增建二个石洲,即桥的两个石墩,连原有的一个石洲共计三个石洲,在洲上各筑一座殿亭,西边的叫冰壶,东边的叫玉鉴,中间的叫小蓬莱;淳熙七年(1180年),郡守王正功在韩江西岸增筑一个石墩,离岸约七、八米,石墩与岸之间架巨木梁式桥,自此康济桥成为浮桥与梁桥相结合的桥梁。</p> <p class="ql-block"> 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州守丁允元修缮浮桥,在西岸增筑四个石墩,在墩上架坚木为梁式桥,桥上覆以华丽的桥屋,命名为丁候桥;绍熙五年(1194年),州守沈宗禹在东岸垒石为墩,墩上前方建抱秀亭,与登斌门隔江相对;庆元二年(1196年)州守陈宏规在东岸增筑二个石墩,墩上架木为桥,命名为济川桥,自此韩江上东有济川桥,西有丁侯桥,中间连以浮桥,已具有广济桥之雏形。</p> <p class="ql-block"> 此后数百年间不断修缮,至明正德八年(1513年)形成了“十八梭船廿四洲”的格局,并更名为“广济桥”,意为“广济百粤之民”,比初始“康济桥”格局更高;后各朝代虽进行修缮,但因年代久远,到解放前已残破不堪,1958年拆除由“十八梭船”构成的浮桥,改建成三孔高桩承台式桥梁,成为联通韩江两岸的公路桥,2003年按明代格局复修,恢复了历史原貌,即如今呈现在游客面前的广济桥,成为一座名副其实以旅游为业的步行桥。</p> <p class="ql-block"> 广济桥全长518米,由东西二段石墩梁桥和中间一段梭船浮桥组合而成,东段梁桥长283.35米,有桥墩12个和桥台一座,桥孔12个,西边梁桥长137.3米,有桥墩8个,桥孔7个,中间浮桥长97.3米,由十八只木船相互连接而成;梁桥宽为5米,浮桥宽度略窄,每天徬晚,十八只梭船都会开走,广济桥就会从中间断开,这就是“过河拆桥”成语典故的出处。</p> <p class="ql-block"> 广济桥梁桥由桥墩、石梁和桥亭三部分组成,其中桥墩用韩山的大青麻条石砌成,条石大小不一,全部采用卯榫连接,桥墩有二种造型,一种是六边型的船型墩,一种是五边型的半船型墩,桥墩上游成尖型,有效地分解水流的冲击力;桥亭建在桥墩上,现有桥亭30个,采用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其中12个为殿式阁,18个为杂式亭台,殿式阁为东西向,横跨桥面,一阁独占一墩,屋顶以歇山、硬山和悬山等形式为主,规矩平稳威严,有如大殿,故称殿式阁;杂式亭台二亭合占一墩,分立大桥中轴线南北二侧,亭顶为杂式攒尖,有圆形、三角形、四角形、扇面等,大部分桥亭以一殿配二亭形式沿中轴线纵向排列。</p> <p class="ql-block"> 因广济桥现在定位是一座旅游观光桥,为控制客流量采取东西双向进出,我们选择从韩江东岸入口进入广济桥;迎面就是仰韩阁,双层叠檐殿式阁楼,采用石墩、石栏、石柱、木顶结构,上檐悬挂“广济桥”匾额,由<span style="font-size:18px;">著名国学大师饶宗颐先生撰书,下檐悬挂“仰韩阁”匾额,由</span>南宋潮州太守常祎题写,两侧悬挂楹联“狂澜人作中流柱,瘴海春回八月风”,由当代书画家王学岭题写,纪念韩愈被贬潮州时所做贡献,仰韩阁西向匾额为“升仙”,楹联为“海月人千里,云天鹤一声”;经过仰韩阁,是两座杂式亭台,南侧是观橡亭,为双檐五角亭,北侧为凤凰式三连结构栖梧亭。</p> <p class="ql-block"> 经过观橡、栖梧两亭向西是澄鉴阁,始建于明宣德年间(1426-1435年),由知府王源主持修建,东向悬挂匾额“澄鉴”,取自“澄江如鉴”的意境,呼应韩江水景,体现古桥与自然融合的诗画韵味,由当代著名书法家陈永正题写,两柱楹联“观影舟从梁上过,赏心云在水中飞”,由清代文人题写,未查到出自何人;殿阁西向悬挂匾额“浥翠”,两侧楹联为“鳄渡风清波泛绿 韩祠雨润树摇青”,出自清代陈衍虞诗句,由吴南生书写,描绘了韩江江水清澈、岸边植被受雨水滋润的生动景象;经过澄鉴阁,左右为杂式亭台,南侧为一层双檐“浴云”亭,北侧为二层双檐“荡月”亭。</p> <p class="ql-block"> 经过“浴云”“荡月”二亭向西是观灧阁,与相邻的澄鉴阁同为明朝初期修建,三开间双重叠檐,东向前出抱厦,抱厦下悬挂匾额“观灧”,两侧悬挂楹联“澄淡由宽蓄,空濛自远横”;西向檐下悬挂匾额“飞虹”,两侧悬挂楹联“亭前叠翠飞千绿,江上流波起两虹”,东西匾额、楹联均出自清代诗人,但未查到具体出自何人之笔;左右为杂式亭台,南侧为双檐八角“听涛”亭,北侧“赏雨”亭为双翼凤凰亭。</p> <p class="ql-block"> 继续西行可以看到凌波阁,主阁为二层三开间、双檐攒尖顶建筑,东西向均出抱厦,与主殿构成八角造型,东向抱厦檐下悬挂匾额“凌波”,两侧亭柱悬挂楹联“浪柔兰桨软,风饱蝶帆张”,生动描绘出韩江中行驶帆船的缩影;西向抱厦檐下悬挂匾额“摘星”,两侧亭柱悬挂楹联为“手攀星斗近,目接海天苍”,展现了桥体雄伟气势与自然景观的相互融合;左右为杂式亭台,南为“引凤”,北为”寻麟”。</p> <p class="ql-block"> 我们走到“小蓬莱”阁就已经到了广济桥中央,小蓬莱阁是广济桥历史最悠久的建筑,最初为<span style="font-size:18px;">南宋淳熙六年(1179年)建桥时的首个桥墩,后在墩上建阁,是一座</span>四方平面结构的双层阁楼,上层屋顶采用“四面歇山顶”建筑形式,具有灵活性与等级感;小蓬莱因建桥初期江中沙洲形似“蓬莱仙境”而得名;东向檐下匾额为“凤麟州”,楹联为“<span style="font-size:18px;">韩公旧治陪麟趾,湘子新桥燿凤州”,西向檐下匾额为“小蓬莱”,楹联为“触目有情皆盛景,放怀无处不仙山”,</span>匾额及楹联由书法家朱关田题写;向西两侧是杂式亭台,南侧为双层叠檐的“紫霞”亭,北侧则为凤凰式亭台“青蔼”。</p> <p class="ql-block"> 冰壶阁始建于南宋淳熙六年(1179年),与玉鉴阁、小蓬莱阁并称为广济桥三大名阁,建筑采用潮州传统木雕技艺,斗拱结构精细,是修建时用时、耗银两最长和最多的阁楼之一,<span style="font-size:18px;">展现了明清建筑风格与潮汕工艺的完美融合;东向檐下悬挂匾额</span>“冰壶”,寓意高洁,两侧悬挂楹联“春秋史笔收金鉴,冰雪诗心在玉壶”;西向檐下悬挂匾额“云<span style="font-size:18px;">衢</span>”,借指高空,两侧悬挂<span style="font-size:18px;">楹联“云绕瀛洲江流天外,衢通蓬岛阔耸江边”;向西两侧是杂式亭台,南侧为单层</span>“安澜”亭,北侧为双层“汇海”亭。</p> <p class="ql-block"> “民不能忘”坊是广济桥上唯一的牌坊,由朝廷恩准、百姓集资,为了纪念为民办实事的清代知府刘浔、分司吴均而建的,向人们诉说一段官不忘民、民不忘官的佳话;清<span style="font-size:18px;">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韩江洪水泛滥,广济桥东桥遭到破坏,两岸民众望江兴叹,出行受到严重影响;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刘浔出任潮州知府,主持重修广济桥事宜,后因官职升迁而离开潮州,在此关键时刻,吴均代理潮州知府,义不容辞担负起继续修桥的重任,他出资出力,历时两年广济桥竣工,百姓为感激二位知府,上书朝廷恩准,集资建造该牌坊以作纪念,在坊上镌刻“民不能忘”。</span></p> <p class="ql-block"> 广济桥浮桥,即十八梭船桥;浮桥采用十八只木船横向连接而成,通过铁链固定在两端,白天闭合供行人通行,夜间或汛期可解开以通航或泄洪,被<span style="font-size:18px;">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span>浮桥设计既适应韩江潮汐变化,又减少水流对桥墩的冲击,体现了古代水利工程技术人员的聪明智慧;我们站在梭船桥头,开始担心是否稳定,当踏上梭船桥那刻才得出结论“稳如泰山”,很可惜游览时还未到“过河拆桥”的时间,无缘看见精彩的画面,写美篇时从网上看了很精彩。</p> <p class="ql-block"> 走过十八梭船桥,登上十几级石阶就到了左达阁,该阁为歇山式建筑,东西阁顶向前出半亭,构成八角飞翘造型,别具一格;东向檐下匾额“左达”,表示向左通行无阻,两柱悬挂楹联“穴引龙湫通曲窦,灯悬猊座镇屈栾”;西向檐下悬挂匾额“右通”,延续“左达”的寓意,完整展现了广济桥沟通韩江两岸的景象,两柱悬挂楹联“云里三峰迎槛出,烟中一水抱城来”,生动描绘了潮州广济桥周边山水与城郭交融的意境,以“云里三峰”“烟中一水”为意象,突出桥梁的地理位置;过“左达右通”阁可见涉川阁,距离西岸越来越近。</p> <p class="ql-block"> 涉川阁属于广济桥“廿四楼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广济桥所有桥墩中属于较晚建筑之一,<span style="font-size:18px;">明宣德年间(1426-1435年),王源任知府时增设桥墩楼台,强化桥梁结构并提升景观价值,涉川阁即为其代表建筑;东檐下悬挂“涉川”匾额,两侧石柱悬挂</span>楹联“峰低山让月,舟小水亲人”,通过描绘山水与舟船的和谐共生,展现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意境的融合;西向檐下悬挂匾额“济川”,两侧石柱楹联“鸥声带雨随潮去,帆影连云认塔还”;过涉川阁是对称的两亭,南是骑虹亭,北是涨碧亭。</p> <p class="ql-block"> 我们从骑虹亭、涨碧婷前走过,径直看到一座歇山顶造型的殿阁,东向凸出前亭,前亭檐下悬挂“飞躍”匾额,由著名国学大师饶宗颐题写,两侧石柱悬挂楹联“鸢飞影佛东山树,鱼跃波摇海门潮”,上联描绘鸢鸟翱翔于东山之间,其身影仿佛与树木融为一体,展现自然景象的和谐之美,下联刻画鱼儿跃出水面,激起波浪摇动海门,生动呈现江河的动态与活力,反映广济桥“天人合一”的造桥理念;西向檐下悬挂匾额“乘驷”,两侧石柱悬挂楹联“腾露夜过峰顶月,嘶风晓逐海门潮”,该联是对乘驷阁及其他桥阁夜景的精准描述。</p> <p class="ql-block"> 我们距离韩江西岸越来越近,已经可以清晰看见岸边的树木和人流,一座四角飞翘歇山顶殿阁出现在眼前,西向檐下悬挂“朝仙”匾额,凸前两侧石柱悬挂楹联“沧海明月吹笛去,赢州景美赋诗来”,读后不由让人诗兴大发;经过殿阁回头可见东向檐下悬挂“得月”匾额,两侧悬挂楹联“魄到中天满,光分万里同”,好一幅中秋之夜,明月满弦,万众齐欢的和谐画面;前方左右隔中轴线对称是两座杂式亭台,南侧为“擪笛”亭,北<span style="font-size:18px;">侧为“掬珠”亭。</span></p> <p class="ql-block"> 过“擪笛”、“掬珠”两座亭台,就是登瀛殿阁,东向檐下悬挂匾额“登瀛”,两侧悬挂楹联“凤台霭隔三千界,鳄浦波分廿四洲”,匾额、楹联由澄海诗人叶宝捷、醴陵书法家李铎联手作题写,上联“凤台”指潮州凤凰台,象征高远仙境,三千界佛教术语“三千大千世界”,喻广阔宇宙;因韩江古时称鳄溪,下联中鳄浦指韩江,廿四洲呼应广济桥“廿四楼台”的建筑特色;西向檐下悬挂匾额“凌霄”,两侧悬挂楹联“一塔云边作笔,三峰桥畔摇空”;西向再现两座亭台,南为涵清亭,北为览秀亭。</p> <p class="ql-block"> 走过澄赢阁,前方就是奇观楼,现为广济桥西端出入口;奇观楼由潮州太守朱汪于南宋淳熙六年(1179年)所建,是广济桥西岸的标志性建筑,与东岸的仰韩阁遥相呼应;奇观楼为传统歇山式建筑,飞檐翘角,雕饰精美;东向匾额“奇观”由<span style="font-size:18px;">潮州太守朱汪题写,两侧楹联</span>为“舟锁长桥乾坤浮一线,阁衔远岭日月跳千秋”,上联“舟锁长桥”指船只停泊在长桥之下,仿佛将整座桥锁住,“乾坤浮一线”形容桥墩与水面形成的倒影,如同天地间悬浮的线;下联“阁衔远岭”指桥亭与远处山峦相接,仿佛将山峦含在口中,“日月跳千秋”描绘日月交替、时光流转的意境;西向匾额“广济桥”及楹联“广川利涉开新运,杰阁重楼见旧仪”均由国学大师饶宗颐先生撰书。</p> <p class="ql-block"> 从奇观阁走出,我们游览广济桥的行程全部结束了,近千米长的桥不知不觉已经走过,只因桥上亭阁太多,楹联匾额更是数不胜数,吸引了我们全部精力,让我们惊艳、好奇、感叹不止,走下桥后心情还久久无法平息;桥头竖立一座石碑,镌刻重修广济桥功名榜,我们在桥头再拍几张图片,留下难忘的纪念,此时夕阳下下,金色余晖洒满广济桥,广济桥无比辉煌,我们朝思暮想的愿望已经实现。</p> <p class="ql-block"> 游览广济桥我们感受颇深,特别是编写美篇的过程更是感受颇深,一座桥为什么可以流芳百世,一座桥为什么如此深入民心,流芳百世是因为建造者聪明智慧,深入民心是因为执政者做民所需,我们想说得民心者得天下;另外须强调一点,游览广济桥一定要慢慢地走、慢慢地看,它的桥墩、它的桥梁、它的殿阁、它的杂亭,都要仔细地观赏,更重要的是殿阁上的匾额、楹联一定认真看,细细品味,只要如此,广济桥在你心中就会永存。</p><p class="ql-block"> 文中关于殿阁排列顺序,匾额楹联出处等耗费我们很多心思,该美篇是我们耗时最长的拙作,但还是难免会存在误差,敬请美友给予斧正。</p><p class="ql-block"> 2025年9月20日</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