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篇号:217168689</p> <p class="ql-block"> 大昭寺位于拉萨老城中心,这座已有1300多年历史的古寺,在藏传佛教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由于我们旅游团另外六个游客晚到一天,9月5日上午,地接导游小罗只好专程陪同我一个人参观了大昭寺。</p> <p class="ql-block"> 虽然我们来到大昭寺的时间并不晚,但古寺周围已经聚满众多朝圣的信徒。小罗是东北辽阳人,她说她喜爱导游工作。看来,为了考取西藏的导游资格证,她还是做足了功课。她讲解很详细。她告诉我,大昭寺始建于公元647年,由藏王松赞干布为供奉尼泊尔尺尊公主带来的释迦牟尼8岁等身像而建;之前的公元641年,文成公主带来的一尊释迦牟尼12岁等身宝像也供奉于此。在藏语中,“拉”意神,“萨”意地,拉萨即是有神佛的地方。于是,便有了“先有大昭寺,后有拉萨城”的说法。</p> <p class="ql-block"> 大昭寺主殿共四层,坐东朝西,以释迦牟尼殿为中心,环寺内中心佛殿一圈称为“囊廓”;环寺外墙一圈称为“八廓”。大昭寺外辐射出的街道叫“八廓街”。内环“囊廓”和外延“八廓街”,均是藏民行转经仪式的路线。</p> <p class="ql-block"> 由于释佛8岁等身像曾遭受毁坏,已移至小昭寺,现在的释佛12岁等身像为大昭寺的镇寺之宝,供奉在主殿核心位置。出于对佛祖的尊重,寺内禁止拍照,游客只有进入到殿堂内,才能一睹其尊容。</p> <p class="ql-block"> 文成公主当年从长安带入西藏的佛像,历经1300多年,仍熠熠生辉,金光灿灿。藏传佛教信徒以见到尊佛如亲见释迦牟尼本人,因此,每天都有无数从世界各地来的信徒,入寺朝拜。</p> <p class="ql-block"> “千年土寺万年灵,世代调和雪域风。”大昭寺的建筑风格融合了藏、唐、尼泊尔、印度等佛教特色之众长,成为藏式宗教建筑的千古典范。大昭寺建成后,经过元、明、清历朝屡加修缮扩建,才形成了现今的规模。大昭寺是西藏现存最辉煌的吐蕃时期的建筑,也是西藏最早的土木结构的遗存。</p> <p class="ql-block"> 大昭寺前终日香火缭绕,信徒们虔诚的叩拜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磕长头,既要有执着的信念,也要有充沛的体力,尤其腰腹力量。万盏酥油灯长明,在青石地板上等身叩头的印痕,留下的不仅是岁月印记,更是朝圣者崇高的信仰。</p> <p class="ql-block"> “古寺庄严名远扬,神堂肃穆饰金装。”游览大昭寺,既能欣赏其藏式主体土木结构配以金顶、斗拱的汉族特色,也能看到吸收尼泊尔、印度木雕伏兽及壁画元素的工艺。寺内珍藏有《文成公主进藏图》、明代刺绣唐卡及主殿七世纪原木雕门框,世所罕见。</p> <p class="ql-block"> 来到楼顶平台,可近距离观赏大昭寺最耀眼的建筑特色--多层鎏金铜瓦覆盖的屋顶。站在金顶平台,既可远眺西面的布达拉宫,也可俯瞰眼前的八廓街全景。</p> <p class="ql-block"> 大昭寺正门左侧的唐蕃会盟碑,是游览中的又一看点。亭内刻有汉藏两种文字的石碑,记录着唐朝与吐蕃在公元823年签署的和平盟约,是汉藏民族团结的历史见证。</p> <p class="ql-block"> “清政府驻藏大臣衙门”在八廓街中段,也称“冲赛康”。进入馆内参观得知,驻藏大臣通常分为办事大臣和帮办大臣。据统计,在驻藏大臣制度存续的185年间,清朝共向西藏地方派遣驻藏大臣176人次(138人),组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管理体系和执行系统。</p> <p class="ql-block"> 展览中,1750年爆发的清代治藏史上著名的“珠尔默特那木扎勒事件”和1903年发生的“江孜抗英”斗争,尤为引人瞩目。通过观展,了解了傅清、拉布敦两位大臣的英勇事迹;铭记了英军侵犯西藏的滔天罪行。</p> <p class="ql-block"> 作为大昭寺外转经道的八廓街,是汇聚转经信徒人数最多的通道,从早到晚,朝圣的人群不断,其中,不乏磕长头的虔诚者。八廓街也是充满浓郁藏族生活气息的主要街道,道路两旁的藏式建筑,是门类繁多、琳琅满目售卖藏族手工艺品的店铺。</p> <p class="ql-block"> “不到大昭寺,等于没来西藏”,此话不假。因为,大昭寺不仅是藏传佛教的权威之地,也是藏民族风情最浓郁的区域。“盟碑伛偻邻,贤哲朽缁繗。暂掩谈天口,来瞻等佛身。双莲呼度母,八廓养斯民。发愿长头磕,露甘分苦呻。”</p> <p class="ql-block"> 2025年9月6日晚上写于林芝藏南桃谷措拉康(二号楼)2201房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