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 安 柳 编

三分生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去一个城市里逛博物馆,是很靠谱的一件事。作为历史叙事的物质载体,博物馆可能是我们建构地域认知最快速也最深刻的路径,也是一个地方最好的文化坐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青砖灰瓦的固安古城里藏着一座会讲故事的博物馆!在博物馆展厅一隅,用柳条编成的工艺品吸引了我好奇的目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最早知道有柳编这种东西,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小山村的儿童记忆里。那时的电影里,八路军战士都用柳条编在军帽上,做为行军打仗的伪装。山村的孩子觉得这帽子特别好玩。那时,村北柳树坑边有一片柳树,放学后我们七八个小伙伴,就把折下来的柳树条,编成脑袋大小的一圈儿,戴在头上,挖野菜时又遮阴又好玩。有时,爬在田埂地角捉迷藏,还真的能迷糊人。村里有手巧的人还能用柳条编一些小蓝小筐。北院有个傻子哥,自幼口齿不清,但心灵手巧,会用黍子穗刨笤帚,还会用荊条柳条编些小篮小筐。左邻右舍的大娘大婶常用一碗手擀面换他几把笤帚或一只柳条小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所以,那天在固安博物馆展厅里,看到有柳条编制品感到很亲切。这里的果筐、提箱、方盒、八角筐箩等生活用品要精致多了,还有那母鸡、宫灯等摆件,造型多样,色调柔和,朴雅又大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固安柳编技法多样,装饰花纹层次多,层套层,花套花,环套环,民间传统风格浓厚,至今活在匠人们的指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据说,明永乐年间,固安当地的农民就开始柳树的种植和柳器的编织,迄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清初,民间编织的柳箱、筐、 篮、升、斗、簸箕、笸箩等产品,技术精巧,样式考究大方,结实耐用, 远销京、津、苏、奉诸大商埠。到了清末,柳编产品发展到上百种。固安柳编业个体从业人员达25000多人,纯织的花瓶、花篮、沙发、茶几及各种动物造型等品种、规格达700多种。柳编承载着农耕文明的智慧与记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11年,固安柳编被列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如今, 固安柳编制品多次被用于重大国庆活动和赠送国际友人。近年有法国设计师将柳编元素融入高定时装,米兰家具展上也出现了柳编屏风,让传统的柳编走向了世界。</span></p>

柳编

固安

柳条编

柳树

博物馆

小筐

笤帚

展厅

好玩

编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