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安岭之秋

塞北翁旅行记

<p class="ql-block">  时隔40年,我驾车驶入大兴安岭的林区公路,根河、阿龙山、满归的秋天依旧那样熟悉,却又陌生得令人心颤。白桦林依旧挺拔,贾主任介绍了红松嫁接樟子松的成功效果,我欣慰不已,可以收获球果松仁,属于经济林范畴,惊喜!惊喜!林区的经济状态与80~90年代相比,有了差距,禁伐后,林区职工收入低了些,23万林区职工,目前仅4万不足,流失,移民了。但留在林区工作生活的务林人热情与激情依然刮目相看。无疑是北疆生态坚不可摧守护者!熟悉的,知道的,过去的,相视一笑,仿佛又回到了40年前穿林海、跨雪原的日子。 </p><p class="ql-block"> 走在曾经的作业区,脚下的落叶松针沙沙作响。老李指着远处一片恢复中的次生林,感慨道:“当年砍伐的痕迹,现在终于被新绿覆盖了。”傍晚,我们围坐在木刻楞小屋的火炉旁,喝着自酿的蓝莓酒,翻看旧照片——那些青春的脸庞,与如今布满皱纹的面容重叠。 </p><p class="ql-block"> 临别时,老李塞给我一包松子:“带回去,这是咱们林区的味道。”车窗外,夕阳将整片森林染成金色,我知道,这片土地的故事,早已刻进我的生命里。情怀所至,情结所系,重访大兴安岭林区激动不已!感动,感慨,感激,感悟…此起彼伏。特别感谢林区弟兄们带给我们特殊的深度体验,铭刻记心,终生难忘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