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进入甘肃了,因怕下雨,准备直接到天水麦积山石窟。</p> <p class="ql-block">4年前来过一次,此地此景再次留影,什么都没有变,只是人又老了几岁😀</p> <p class="ql-block">到了宝鸡,放下行李,就去逛陈仓老街,品当地小吃,等待亮灯,赏夜景。</p> <p class="ql-block">与徐家姐妹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观夜景</p> <p class="ql-block">参观中国青铜器博物院</p> <p class="ql-block">何尊是西周成王时期的青铜酒器,其造型庄重,纹饰华丽,内底铸有“宅兹中国”等122字铭文,是“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p> <p class="ql-block">何尊是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的镇院之宝。1963年,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县(今宝鸡市陈仓区)贾村镇,1965年被宝鸡市博物馆(今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征集。1975年,在参加全国新出土文物精品展览前,专家除锈时发现内底有铭文12行122字,其中"中国"二字是第一次以词组的形式出现,具有重大历史价值。</p> <p class="ql-block">逨盉是西周时期单逨为祭祀皇高祖单公而做的礼器,其盖子上的凤凰展翅欲飞,流口是舞动的龙头,底座四条小龙卖萌,兼具艺术价值与历史价值。</p> <p class="ql-block">㝬簋为西周厉王时期的青铜器,是存世商周青铜簋中最大的一件,堪称“簋王”,造型上圆下方,象征“天圆地方”,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逨盘是西周宣王时期的盛水礼器,盘内铸有372字铭文,记述了单氏家族8代人辅佐12代周王的史实,被称为“中华第一盘”。</p> <p class="ql-block">秦公镈是春秋时期的青铜器乐器,1978年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太公庙。其纹饰精致繁复,堪称春秋时期青铜铸造工艺之巅,铭文共计135字,记录了秦国的建国史,对研究秦代先祖的历史极为重要。</p> <p class="ql-block">刖人守门鼎,整体呈长方体,盖已残,分为上下两层,上层盛放食物,下层放置炭火,两侧设窗,正面开门,底部的小孔和背面窃曲纹镂孔用于通风助燃散烟,炉盘可以盛放炭火加热,使鼎内食物保持一定的温度,炉体正面铸有能自由开合的两扇门,右门上站立着一位束发裸体、失去左足的男性奴隶,作守门状,是西周刖刑的真实写照。</p> <p class="ql-block">四十三年逨鼎是西周晚期的一组青铜器,是夏商周断代工程的重要文物,为研究西周历法提供了新的资料,同时也印证了历史文献的真实性,反映了周代礼制的特点,对研究西周政治制度、吏治思想等具有重要意义,为国家一级文物。</p> <p class="ql-block">伯各卣将抽象的饕餮纹、龙纹与具象的牛羊形象完美结合,使青铜器的装饰纹样更趋于生活化、艺术化,是西周青铜铸造的典范之作,体现了当时高超的铸造技术和艺术水平。是国家一级文物。</p> <p class="ql-block">单五父壶是西周晚期的青铜盛酒器,为国家一级文物。</p> <p class="ql-block">周公庙位于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城西北7.5千米处的凤凰山南麓。周公晚年归隐于卷阿,逝世后即建祠祭祀。西周末年建筑遭毁坏,秦汉以后曾重修。唐武德元年(618年),唐高祖李渊下诏在古卷阿创建周公祠,历代均有修葺。</p> <p class="ql-block">周公殿建于唐武德年间(公元619年),历代均有修葺,周公,姓姬名旦,爵位为公,故称周公。西周早期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军事家,被尊为"元圣"和儒家先驱。</p> <p class="ql-block">周公旦是周文王姬昌的第四子,武王姬发的弟弟,成王姬诵的叔叔。周文王死后,他协助武王伐纣灭殷。武王死后,周公又代替年少的成王处理国事。之后,周公遵照武王遗命营建洛邑,并在成王成年后还政于成王。 </p> <p class="ql-block">乐楼建于公元1290年,公元1528年被拆除,公元1814年重修,元代建筑风格,其顶角翘上,脊瓴有一宝瓶,琉璃覆盖,熠熠生辉。乐楼为纪念周公制礼作乐而建,每逢庙会,在此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是陕西省迄今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戏楼建筑。</p> <p class="ql-block">八卦亭建于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亭内顶部画有以太极图为中心的八卦图。为纪念文王和周公创作周易而修建,相传伏羲首创八卦,周文王将八卦演绎成六十四卦,周公再演成三百八十四爻,此亭是对他们在易学发展中贡献的纪念。</p> <p class="ql-block">太公殿创建于宋代,历代均有修葺,为单檐三间硬山式建筑。太公姓姜名尚,字子牙,道号飞熊,东海郡人。西周早期的韬略家、军事家和政治家。周文王倾商武王克殷的首席谋主、最高军事统帅和西周开国元勋。后世对他的军事思想做了记述和整理,形成了我国最早的一部军事著作《六韬》。武王灭商后,首封于齐(今山东淄博一带),齐国的缔造者,齐文化的创始人。</p> <p class="ql-block">召公殿位于周公殿左侧,最早创建于宋代,以配祀周公,后历代重修 。现存建筑为1993年维修,仍保持过去风格,为单檐硬山式,面阔三间 。殿内供奉着西周开国功臣召公姬奭,殿前有甘棠树,因召公曾在甘棠树下处理民间诉讼、宣扬德政而闻名,“甘棠遗爱”的典故便源于此</p> <p class="ql-block">姜嫄殿创建于元代,为单檐三间硬山式建筑。姜塬为炎帝族有邰氏女儿,黄帝的曾孙、三皇五帝之一帝喾的元妃。她的儿子是我国农业始祖,也是周部族的始祖﹣﹣后稷。母因子贵,姜嫄得到人们的尊敬和崇拜,建专祠来纪念她。</p> <p class="ql-block">碑亭创建于清咸丰年间,为九脊歇山式建筑,周围石碑衬映,愈显古朴,亭顶脊饰考究,自清以后,历次大规模维修均要在此立碑刻石,以记其事,故为周公庙小型资料库。</p> <p class="ql-block">润德泉是古岐水源头之一,为一眼间歇泉,时涌时涸。唐大中元年(公元847年)冬月,一场大风使涸竭多年的古泉复涌,反翔府节度使崔珙上奏朝廷,唐宣宗李忱认为是国瑞,下诏赐名为"润德泉"。现存渊池、护栏为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所建。李时珍曾在《食物本草》中描述"润德泉水味甘,主补元气,治劳疾,泄肺邪,通隧道,降痰火。"当地有种说法:"其泉水数年一出,数年一涸,出则时泰岁丰,涸则兵荒马乱,天旱不收。"因而也称灵泉。</p> <p class="ql-block">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法门寺是安奉释迦牟尼佛真身指骨舍利之圣地。始建于东汉末年恒灵年间,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p> <p class="ql-block">1987年2月重修宝塔时发现地宫,沉寂了1113年之后,2499件大唐国宝重器,簇拥着佛指舍利重现世间。1988年,法门寺重新开放,隆重举行佛指舍利瞻礼法会。1994、2002、2004、2005年,佛指舍利先后赴泰国、韩国和我国台湾、香港地区瞻礼供奉。2006年,法门寺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国家宗教事务局批准设立"法门寺佛学院"。</p> <p class="ql-block">法门寺因舍利而置塔,因塔而建寺。</p> <p class="ql-block">唐代是法门寺的鼎盛时期,高宗、武后等八位皇帝六迎二送供养佛指舍利,使其成为皇家寺院和全国朝拜中心。</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于1992年重建,为寺院主殿。内奉五方五佛、十二圆觉、二十四诸天,为寺院日常佛事举办场所。</p> <p class="ql-block">合十舍利塔建于2004年,高148米,呈双手合十状,中间有安放佛指舍利的宝塔型建筑。</p> <p class="ql-block">法门寺博物馆是国家一级博物馆,藏品来源主要是法门寺地宫出土,截至2019年末,藏品数量达9439件/套,其中珍贵文物225件/套。有目前唐代考古发现数量最多、等级最高、制作最精美的121件(组)御用金银器,世界上发现时代最早、等级最高的宫廷金银茶具,体形最大、等级最高的鎏金四股十二环迎真身银锡杖,最早、最精美的13件宫廷专用秘色瓷等。</p> <p class="ql-block">1981年法门寺明建真身宝塔坍塌一半,1986年经批准修复,1987年发现塔下唐代地宫,出土4枚佛祖真身舍利及数千件唐皇室珍宝。为保护展示这批文物,陕西省政府决定就地建馆,1988年11月9日法门寺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p> <p class="ql-block">迎真身银金花双轮十二环锡杖 ,杖身刻有“文思院造”等87字錾文,杖首莲花台座上的智慧珠可自由转动。根据《锡杖经》记载,四股十二环锡杖为释迦牟尼佛所持,是佛教最高权威的象征。法门寺博物馆的这枚锡杖正是四股十二环,属于锡杖中的最高等级。它由唐懿宗供养,长1.96米,重2.39公斤,用金2两,银58两,造型精美,工艺精湛,也被称为“世界锡杖之王”,2002年被列入全国首批禁止出国出境展览的64件文物之一 。</p> <p class="ql-block">鎏金银龟盒,此件为复制品,原件外展。</p> <p class="ql-block">象首金刚铜香炉</p> <p class="ql-block">唐.鎏金铜浮屠</p> <p class="ql-block">唐·彩绘四铺首同育王石塔</p> <p class="ql-block">参观陕西历史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独孤信多面体煤精组印是西魏时期文物,由煤精刻制而成,印章高4.5厘米,宽4.35厘米,呈多棱体,共有二十六个面,其中十四个印面上共刻有四十七个字,是中国目前已发现的印面最多、印文最多的一枚印章,印文镌刻着独孤信的姓名及不同时期的官职。</p> <p class="ql-block">镶金兽首玛瑙杯1970年出土于西安市南郊何家村,是唐代唯一一件俏色玉雕,也是唐代玉器做工最精湛的一件,为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p> <p class="ql-block">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1970年出土于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壶身呈扁圆形,模仿北方游牧民族皮囊壶制作,是少数民族文化与中原文化交流融合的产物,也是陕历博不出境展出的文物之一。</p> <p class="ql-block">耀州窑青釉刻花提梁倒流壶是五代时期文物,1968年出土于彬县,利用物理学连通器原理设计,“倒注液体,翻转不漏”,壶身腹部刻有牡丹花纹,提梁为俯卧的凤凰图案,壶嘴做成张口侧卧的母狮,是古代耀州窑的代表之作。</p> <p class="ql-block">鸳鸯莲瓣纹金碗1970年出土于西安何家村,共两件,器壁捶出莲花瓣纹,每层十片,内饰动物纹与忍冬花图案,是唐代最富丽堂皇的金碗。</p> <p class="ql-block">赤金走龙~何家村窖藏共出土了12条赤金走龙,均纯金制成,体形虽小而神态逼真,被认为是道教"投龙"祭祀仪式中所用的法器。在道教"投龙"仪式中,于坛场上呈列龙、璧、简等以供奉诸神。仪式结束后,用青丝将龙、璧、简等捆绑在一起投向山洞、河湖、大地,向天、地、水诸神祈愿。</p> <p class="ql-block">唐三彩载乐骆驼俑1959年出土于西安中堡村,骆驼昂首直立于长方形座上,张口嘶鸣,驼背铺有彩色方毯,上有一组乐舞俑,展现了唐代乐舞文化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旟鼎是西周时期的青铜器,1972年出土于陕西省眉县杨家村。内壁铸有四行共28字铭文,大意是某年八月初,王姜将原赐予师栌的土地收回,转赐给旟,旟便做此鼎纪念</p> <p class="ql-block">多友鼎1980年出土于陕西长安县斗门镇,腹内壁铸铭文二十二行,记载了西周反击猃狁侵犯的战争,是研究匈奴史及西周社会的重要文献。</p> <p class="ql-block">雨中西安夜景很美,雨夜朦胧,灯光映着五彩倒影,我们乐此不疲的拍摄雨夜美景,其实拍的分明就是心里的那份快乐…</p> <p class="ql-block">登大雁塔,上到了五层(一共七层)觉得已经是很不错了哟✌</p> <p class="ql-block">绕塔一周,平安一生!😀😀😀</p> <p class="ql-block">时隔四年再次登上城墙,赶上天气不好,阴沉沉的,但是和朋友在一起游览,一切都是美好的。</p> <p class="ql-block">再见了西安!准备走下一个行程奔陕西韩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