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南马庄村,地处汾阳市区西南边山区,距离市区约17公里,隶属于三泉镇。南马庄村旧称马庄,拥有独特的地貌和丰富的传统建筑,以张第元旧居、段氏宅院等历史建筑见长。 这个古村落,旧时被称为马庄,后更名为永安,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它坐落于山前台地之间,两条东西向的冲沟穿村而过,形成了独特的地貌。如今,村内的传统建筑约占村庄建筑面积的半壁江山,其中,明末任太常寺少卿的张第元旧居(俗称铁裹门院)、段氏宅院(俗称新院)以及苏家小院等,都是南马庄传统民居建筑的瑰宝。</p>
<p class="ql-block">远远望见那座立在村口的牌坊,朱红与金漆交映,匾额上“南马庄”三个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它像一位沉默的守门人,静静伫立在宽阔道路的尽头,迎接着每一位踏进这片土地的访客。两旁高树成行,枝叶交错,洒下斑驳树影,仿佛时光也在这条路上慢了脚步。走进村子,巷道纵横,砖墙斑驳,每一块砖石都像是被岁月摩挲过千百遍,透出一种沉静的古朴。有些墙头爬满了藤蔓,绿意悄然攀上灰墙,像是自然与历史在低语。</p> <p class="ql-block">老屋的屋檐微微翘起,像鸟翼般轻扬,深瓦覆顶,红木门窗在灰砖墙上格外醒目。门前石雕静立,雕工虽不繁复,却透着民间匠人的巧思与温度。凉亭一角,木构精巧,檐角挂着微风,仿佛还能听见昔日孩童嬉戏的回声。站在这里,蓝天如洗,树影婆娑,一种庄重而安宁的气息从四面八方缓缓涌来,让人不自觉地放轻了脚步。</p> <p class="ql-block">南马庄村形成于隋唐时期,因妙觉寺水源优势吸引人口聚居。明代建成防御性土城堡,由进士张棣元主持修筑堡墙、牌楼,清初因历史事件更名。</p>
<p class="ql-block">2019年6月正式被</p>
<p class="ql-block">住房城乡建设部拟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p>
<p class="ql-block">村中那些老墙,一段段蜿蜒而立,有的已坍塌,有的仍倔强地撑起一片天空。它们沿着山坡起伏,像一条沉睡的龙,脊背被树木与灌木温柔覆盖。站在高处望去,残垣断壁间,几处拱门尚存,石块粗粝,缝隙里钻出绿草,仿佛时间在这里不是摧毁,而是孕育。电线横跨天际,现代生活的痕迹悄然渗入,却并未打破这份苍茫的静谧,反倒让历史与当下在光影中悄然对话。</p> <p class="ql-block">一条小路静静延伸,两旁是红砖砌成的老屋,墙上还留着褪色的标语,像是某个年代的回音。远处山丘绿意盎然,隐约可见一段古老的城墙遗迹,沉默地伏在坡上。走在这条路上,仿佛听见了脚步与时光的共鸣——它不疾不徐,却坚定地向前,带着村庄的记忆一路穿行。</p> <p class="ql-block">古巷深处,水泥地面裂纹纵横,像是被岁月刻下的掌纹。高墙耸立,砖石剥落,阳光穿过树叶,在墙上投下摇曳的光影。一侧墙上开着几扇小窗,窗棂斑驳,仿佛曾有无数双眼睛从这里望出去,看过春种秋收,也看过战火硝烟。电线杆静静立着,电线如琴弦般拉过天空,为这静谧的巷子添了一丝人间烟火。</p> <p class="ql-block">一扇厚重的木门紧闭在拱门之内,门板上的纹理深如沟壑,阳光斜照,光影交错,仿佛能听见门后尘封的往事在低语。砖墙裂缝中钻出几株野草,地面碎石零落,荒凉中透着一丝倔强的生机。这扇门,或许曾迎来送往,也曾紧闭以避兵祸,如今它不再开启,却仍守着一段无人诉说的过往。</p> <p class="ql-block">穿过一道石砌拱门,小路蜿蜒向前,两侧石墙高耸,墙顶杂草丛生,几株小树竟从砖缝中探出身来,枝叶迎风轻摆。拱门由粗糙石块垒成,却坚固如初,仿佛在诉说当年匠人一锤一凿的执着。阳光洒在碎石路上,光影斑驳,脚步踏过,仿佛能听见历史在脚下轻轻回响。</p> <p class="ql-block">一处石砌遗迹静卧在绿荫之中,拱门尚存,其中一个门洞上方还留着十字形石雕,像是某种信仰的印记。墙边古树参天,树皮皲裂,枯枝伸向天空,像在祈求,又像在告别。这里曾是家园,也曾是战场,如今只剩断壁残垣与疯长的草木,在风中默默对望。</p> <p class="ql-block">一座老门楼立在石阶之上,木柱粗壮,虽已风化,却仍撑起一方屋檐。门楼顶上覆着青草,像是自然为它披上的斗篷。石阶通往未知的深处,阳光洒落,四周宁静得能听见风吹草动。这里没有喧嚣,只有时间缓缓流淌的痕迹。</p> <p class="ql-block">有座老屋屋顶竟长满了绿草,像戴了一顶生机勃勃的帽子。拱门依旧,铁栅小窗透出几分戒备,又透出几分温情。阳光穿过树叶,在地面洒下斑驳光影,仿佛每一寸土地都在呼吸。这些建筑老了,却不曾死去,它们以另一种方式活着——在藤蔓的缠绕里,在树根的穿插中,在村民每日的回望里。</p> <p class="ql-block">一只白狗懒洋洋地卧在拱门下的地面上,尾巴轻轻摆动,仿佛对周遭的断壁残垣毫不在意。红门半掩,破窗无言,老墙斑驳,树影婆娑。它或许不知道,它正躺在一段历史的门槛上,而它的安详,恰恰是对这片沧桑最温柔的抚慰。</p> <p class="ql-block">南马庄村惨案</p>
<p class="ql-block"> 1938年8月2日清晨,驻县城日军出动大批军队包围了八路军115师343旅686团民运股驻地南马庄村。我部前哨连战士英勇阻击,但因敌众我寡,不得不于上午9时撤出战斗。日军进村见人就杀,有22名村民被杀死在自己家里。此外,还有18名青壮年被拉到一个麻窟边全部杀死,抛入水中。下午2时,我部增援部队向日军发起反攻,夺回南马庄村,安置死难家属,组织村民转移。傍晚,日军再次侵入村里,放火焚烧了25间房屋以及圣庙、乐楼、正殿、粮站等。</p>
<p class="ql-block">如今,村中少有喧嚣,只有风穿过巷道,拂过老墙,轻轻掀动记忆的页角。南马庄,不只是一个名字,它是一段活着的历史,是砖石与草木共同书写的诗,是战火后重生的宁静,是时光深处,那一声轻轻的叹息。</p>